挂职 心得体会 干部挂职:难得的历练

本站作者 2023-11-11 18:44:00

挂职 心得体会

如果把以各种形式挂过职的干部统计出来,一定是个惊人的数字。干部挂职,已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

挂职乎?挂名乎?――挂职锻炼今昔种种

今年3月,跳水名将熊倪到湖南益阳市朝阳开发区挂职.任管委会工委副书记和副区长。与他同时挂职副主任的还有七获羽毛球世界冠军的唐九红。对此事各方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是炒作,不严肃;有人怀疑他们的从政能力:也有人认为他们挂的职位太低与他们的贡献不相称……

比熊倪“挂职事件”更早、且更有影响的“挂职事件”,莫过于相声演员牛群出任安徽蒙城县副县长了。牛群当县长是经过蒙城县人大通过的.这就引起了他的挂职是否合法的争议。

关于挂职,组织部门给出的定义是:国家行政机关有计划地选派在职国家公务员在一定时间内到基层机关或者企业、事业单位担任一定职务。牛群并非国家公务员.若按照这一定义.当然没有资格到县政府挂职。

然而组织部门的挂职定义并非完全没有灵活性,在实际操作中早已有所更改。近年来.不少非国家公务员如企事业单位干部、大学教授甚至在校学生.为了扶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搞好企业或从事社会锻炼等铸要.大,地到基层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都早已超出了组织部门界定的挂职“范围”。

实际上.同样是挂职干部.“挂职当副县长”与“挂职副县长”本来就有细徽的差别。一般地说.国家党政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叫“挂职当副县长”,名为挂职,实为任职,程序较为严格,有时算在领导干部职数以内。而非国家公务员挂职,叫“挂职副县长”,虽也有一定的组织程序,但相对来说比较灵活一些,一般没有职数限制。此外,挂职干部的权限也没有统一的规定,有的有职有权,可以叫作挂职,有的无职无权,实为挂名。

挂职这种现象,似乎古已有之。如唐代被贬官的“司马“们,多为挂职甚至只是挂名的官员,近似于“文革“前后惩罚干部的“挂职下放”。而被正式称为“挂职”且为了正面目的的,一开始以作家为多。20世纪50年代,不少作家挂职深入生活,成为文艺界的一个特有现象。90年代中后期.不少作家又热衷于这种体验生活的方式。有的作家挂职时间之长,令人惊叹。如《羊城暗哨》、《香飘四季》的作者陈残云,就长年在广东宝安县、东莞县挂职;而《金光大道》的作者浩然,更是从1986年就到河北三河市挂职,可能是该市领导班子里最老的成员了。

但挂职的真正意义,还在于锻炼干部。这是近年来各级组织部门大力推行的。中央的如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从1990年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市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至今已历时12年;中央组织部从中央党政各部门抽调局、处级干部到地、市、县挂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也实施多年了。地方的如福建省从1991年开始,规定每年从省直厅局选派,20名优秀处级以上干部到地市、县和企业任职或挂职丰富基层工作经验;从各地市、县和企业选调120名优秀县级干部到省直厅局任职或挂职,提高宏观管理能力。其他的如清华大学等学府.都曾掀起过教授、博士生到基层挂职的热潮。更有陕西、江苏等省作出互派干部的重大举措,使大批干部走上了挂职锻炼之路。

随着“干部挂职锻炼制度”被写进中组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相信今后人们将处处可见挂职干部的身影,且更多的不是挂名而是实实在在的挂职。

有权乎?无权乎?――挂职干部待遇不同

挂职,不包括在正常的领导职数之中。虽然组织部门和挂职地区的党政领导都强调,挂职干部要有职有权,但真正给实权的不多。有时一个地区挂职干部成堆,有多个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副书记、副市长,人们虽也尊敬地称他们“某书记”、“某县长”,但并没有真的把他们当成书记、县长。

尽管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挂职干部是没有什么权力的,但实际情况又不尽然。极少数挂职千部甚至在挂职期间也能“以权谋私”,从一个侧面说明不少挂职干部也具有相当的权力。

汤小放,原是广西南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干部。在挂职任荔浦县副县长期间,她利用分管水灾救济资金之机,乘机捞取救灾献达20万元。原云南省卫生厅干部胡权谋,在下派挂职瑞丽市副市长期间,利用职奋之便,收受他人贿赂8万元、1100美元以及其他财物,可见权力不小。更为典型的是,公安部原副部长李纪周,曾到广州市公安局挂职任副局长锻炼一年,他在广州竟乐而忘归.整整呆了一年半,显然不会是无职无权傻呆着。后来有人评价说:正是这广州挂职的一年半,毁了李纪周。

实际上.不少来自上级机关或发达地区的挂职干部,由于“背景”的关系.地方为了“跑部钱进”,往往给予他们与所挂职务相应的职权,与任职并无两样。而多数挂职干部因为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眼界开阔,联系面广,背靠“大后方”,也能胜任担负的工作,运用好手中的权力,为地方办成不少实事。中央、国务院直属部门从1995年起,派遣大批干部到贵州挂职扶贫。他们出思路、办实事引进了大批资金、项目,成为贵州干部队伍中的一道风景线。

有的挂职干部虽不是来自大机关或发达地区,但由于自身的技术优势或活动能,也会成为称职的“父母官”,甚至留下来任职。浙江绍兴斗门镇有一个扶贫项目,投资6000万元引进一套德国90年代的三层共挤聚丙烯薄膜生产线,可怎么调试都无法生产,扶贫项目成了“经济负担”。到该镇挂职的浙大博士生温绍国用两个月时间,解决了技术问题,设备正常运转后,厂里每天收入现金达30万元。当地人执意要他当总经理,想方设法要把这位“财神”留住。上海理工大学规划基建处处长辛利军到凯城集团挂职副总经理,个人才干得到了发挥,最后决意抛开学校“要职”留在企业正式任职。

炼金乎?镶金乎?――干部挂职要调正心态

上级干部到基层挂职,俗称“下挂”;基层干部到上级机关挂职,叫做“上挂”。不管是“下挂”还是“上挂”,对挂职千部尤其是年轻干部都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起码可以进行一次换位思考。

福建省一些挂职干部谈到挂职的体会时认为,从来没有像挂职后那样真切地感到转变作风的重要。有的说.过去坐在省直机关,“闭门造车”搞了许多检查评比、达标等项目,自以为这是抓落实、可操作的好手段,处在基层才发现许多是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的。有的说.下基层后到上级机关办事.从“人求”到“求人”,领略了“冷面孔”、“冰言语”,尝到了被“踢皮球”的苦处,深深感受到转变工作作风、转变机关职能、为基层服务的必要性。有的说,过去处在一乡一县工作习惯于纵向比较.总觉得年年有进步,沾沾自喜。到省直机关挂职后,看到了地区之外、省外的发展态势.不再坐井观天了……

挂职锻炼,对全面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年轻干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批挂职干部的成长实践表明,挂职锻炼的确可以炼出“真金”。许多挂职干部“出真招、用真心、付真情”,为挂职地方做了许多实事,提高了自身的能力,还涌现出累死在挂职岗位的典型一云南省永仁县的深圳招行干部减金贵。绝大多数挂职干部经过锻炼.回单位后都得到了提拔重用。

但也正是因为下派和挂职锻炼往往被认为是提拔的前奏和必经程序,挂职干部最易受到的指责是“镀金”。因此,作为挂职干部,应该明确挂职的目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既不可自认为是“钦差大臣”,到基层单位指手划脚;也不可唯唯诺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该管的不敢管,该做的不敢做,甚至长期待在原单位,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挂在上面,沉不下去;也不应该为求总结时“表功”,不顾基层实际,搞花架子,哗众取宠。他们应当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履行职资,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把挂职真正变成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

挂职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人生成长经历;对整个干部队伍来说是一种重要的选才、育才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使挂职锻炼收到最好的成效。(《时代潮》2002年第14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