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孩子挫折教育的感悟(怎样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本站作者 2023-11-25 20:12:00

如何对孩子挫折教育的感悟

首先,说明对于孩子来说,我们不提倡挫败教育。愈挫愈勇对于认知发展成熟的成年人而言或许是可行的,但是小朋友的大脑发育决定了他们对自己的认知能力不足,无法客观评价目标和困难,更无法自己疏导情绪,因为,负责这些大脑的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的前额叶要在20出头才会发育成熟。

那么,当一个孩子总是无法实现某个目标,又无法开导自己,也得不到帮助,TA自然就对自身产生怀疑,最后可能会造成“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这是积极心理学之父Martin E.P. Seligman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在经历长期的失败和控制感丧失,并得不到帮助后,最终选择放弃抗争,连试都不愿意试了。就像是很多被拐卖的孩子在经受长期的身心虐待后,最后放弃了逃跑;很多长期处于家暴却得不到社会帮助的妇女,最后放弃了求助,也不敢离婚。

你希望的是让孩子习得韧性,习得坚强,习得刚毅。可你万万没想到,过度而又毫无支持的挫折教育,只是让孩子习得了悲观、无助、放弃、自卑、逃避、泄气和拖延(Lauren DiMaria)。

2、其次,挫折教育的核心绝不是给孩子制造挫折,而是陪孩子一同面对挫折,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能给予孩子情感、认知和思维上的全方位支持,不让孩子打无准备的仗!

况且,孩子们平日生活中要面对的挫折已经够多了,并不是我们眼中的那些饥饿、贫穷、丧亲等等才是挫折。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心爱的玩具摔破了,和小伙伴闹矛盾,一直都写不好字被老师批评都已经是剂量够足的挫折了,你还要费尽心思再搞点事?

3、那么,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呢?

抗挫能力,在心理学领域叫做Resilience,指的是能像弹簧一样,在遇到挫折和失败后的反弹能力。

影响孩子抗挫能力的因素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前者如遗传基因、年龄、性别、意外性创伤等,而后者指的是后天培养和学习。(它确实是可以学习的啊朋友们!)

提出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学家Seligman,同时也提出另一个概念:习得性乐观(Learned Optimism),也就是说,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专注、积极、掌控感、自尊自信都是可以练习得到的。

But How?

我们的能力培养切入点,从抗挫能力强的人所拥有的几个典型特质来分析——

1,情绪觉察能力 Emotional Awareness

指的是:个体能觉察自己当前的情绪是什么,以及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其中的奥秘则在于,我认同和接纳所有情绪的存在,包括哀和怒,我不逃避和否认,并且我能用合理的方式与它相处。

在挫折教育上来说,这是父母要做第一步:认同、疏解情绪。

尤其是对男孩子,很多家长都会说:“就这么点小事,一个男孩子,哭什么哭,羞不羞啊?”让孩子从小与自己的情绪抗争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情绪的流露太自然了,我们无法操纵自己也无法操纵别人的喜怒哀乐。

情绪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而抗拒情绪的存在才会带来问题。斯坦福大学的健康心理学家、畅销书《自控力》的作者Kelly McGonigal在她的TED演讲《如何让压力成为你的朋友》中谈道:

“曾有数据显示,在美国,每年有18万人早年猝死,其中43%是因为压力。但我们团队最新的研究发现,导致一个人猝死的原因并非压力本身,而是对压力的否定、抗拒态度,一直将它视为一种有害的存在。相反,如果能把压力视作为助力,生理上的反应也会随之改变,血管会呈现无比放松的状态,这更像是感到兴奋和鼓起勇气时呈现的样子。”

所以孩子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产生的压力或其他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如果都能被父母很好地接纳,他也会渐渐习得情感觉察的能力,悦纳自己的负面情绪,那才是接下来解决挫折问题的情感基础。

对了,如果你很困惑到底要跟TA说什么才表示你在接纳TA的情绪?其实,一个拥抱就够了。

2,坚毅 Grit

华裔心理学家Angela Lee Duckworth在进行数年的实验研究后,于13年提出了风靡全球的教育理念:决定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Grit,而并非情商或是智商。

目前,对于Grit的最佳培养模式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教授Carol Dweck提出的: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相信:能力是永恒的,当下的错误和失败是暂时的状态。比如当TA考了60分,TA也会伤心难过,可TA会一直朝着90分的目标努力。而拥有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的孩子则会因为一次60分就从此一蹶不振。

那么,家长可以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呢?

a. 经常引导孩子用“可持续”的思维看待问题。当孩子说出一些“自暴自弃”的话时,用另一些句子来鼓励TA。长期的积极暗示能促进一个人思维模式的改变哦!比如下面图:

b.表扬和奖励孩子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过程指的是:孩子在解决问题,或是实现某一目标时,他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想过多少不同的办法和策略?比较上一次他进步在哪里?

c. 循序渐进地跳出舒适区,缩小和细化目标。永远给孩子一个过高的目标,TA却怎么也无法达成的时候,这或许就导致了习得性无助。

所以,把目标细化,小到不会太简单,但他跳一跳就可以达成,从而他能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和成就感,这会激励着他向大目标走去。

3,内控点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这是一种归因模式,指的是个体会将很多事情的后果归咎于自身的原因,相信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相对的外控点(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则认为很多事情是外部因素导致的。就比如有些孩子一摔倒,父母就会打地,说:“都是地不好,让你摔疼了”;有的人考上一个三流的大学,就放弃学习了,因为TA觉得这里太差了,导致TA无法学习。

内控点的同义词是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 和个人自治(personal autonomy),这传递的信息是:我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想要的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所以,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时,父母要多鼓励和引导TA去想:有哪些解决的办法?接下来,我该做什么呢?让他从小就一点点学会:有困难时,抱怨无用,逃避无用,但想办法却又可能解决问题,虽然并不一定都能成功,但至少值得一试。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是否会像我一样有一丝丝失落:怎么办?我自己好像抗挫能力就挺差的,做事情也总是半途而废,常常也会忍不住怨天尤人……这样的我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我的孩子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