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艺术的心得体会 《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

本站作者 2023-11-26 14:15:00

沟通艺术的心得体会

《沟通的艺术》一书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个部分:“看入人里”主要探讨了与沟通者有关的因素,说明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了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看出人外”聚焦于沟通者之外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分析了语言的运用和非语言线索的特征,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看人之间”则主要讨论了关系的演变过程,侧重于亲密关系的区辨,提出了改善沟通氛围、处理人际冲突的各种沟通方法。

下文所有序号均与图中标号相对应。

在沟通中创造出积极关系的生活更健康。一个人一天仅需短短10分钟的交往就能改善记忆力,增强智力功能。

沟通是我们认识自己的方法——事实上是唯一的方法。《时间的秩序》一书中写道,在与其他同我们相似的人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人类”的观念,关于自我的概念就源于此,而不是通过内省,我们从同类那里得到反馈,形成自我的观念,我们正是这些观念的印象。

背景来自沟通者自身的经验,这会影响我们理解别人的行为方式,在沟通学术语中,背景这个词除了指称环境外,也可以用来指称参与者带入沟通的个人经验以及文化脉络。

沟通渠道指的是,例如你应该亲口说我爱你吗?是用电话还是用手机短信?或者租一块广告牌,秀上去?或者写在花束的卡片中?通过电子邮件?还是发送语音信箱?又或者是在留言板上留言。

外在噪音指的是沟通渠道中的噪音。生理噪音来自沟通者内部,即由生理因素而干扰信息的接收,如生病,疲倦,失聪等。心理噪音指因内在力量干扰造成无法准确的理解信息。

内容向度指双方明确讨论的信息。关系向度用来表达你对对方的感觉。

假如你在面对棘手的情况时,只能运用其中的一两种方法,例如只懂得保持沉默,或者永远只会暗示,那么你成功的机会将会减少很多,许多差劲的沟通者的确很容易被人察觉,因为他们回应的方式十分有限。

认知复杂度是指人们看待问题是组织架构的能力。如果你能用更多的方式去理解并解释他人的行为,你就有可能从他们的视角来看待世界。认知复杂度还能帮助人们更全面更复杂的描述情境。

枕头法:

立场1:我对你错;立场2:你对我错;立场3:双方都对,双方都错;立场4:这个议题不重要;立场5:四个立场都有道理。

从每一个不同的立场看一起几乎总能得到有价值的见解,同时也能增强认知复杂度。虽然这些洞见未必能够改变你的想法,甚至不能解决手头的问题,但它们可以增强你对别人立场的容忍度,也因此改善你们之间的沟通氛围。

同情心是指你用自己的观点来看别人的困境,进而产生怜悯之心,而同理心是指你用对方的观点设身处地的思考他的处境而感同身受。

后设沟通这个术语来描述人们谈论关系时所交换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信息。无论何时,只要我们与他人讨论关系,我们就是在进行后设沟通,例如“我讨厌你用这种语气跟我说话”或是“我很感激你愿意对我坦白”。后设沟通不仅仅是一种处理问题的工具,还是一种强化关系令人满意的方法,例如“我真的很感谢你愿意在老板面前帮我美言几句”。

当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出现冲突时,沟通者倾向于依赖非语言信息。不过由于非语言沟通是不明确的,我们在解读非语言线索的时候必须特别谨慎。

时间:社会科学家用时间学来描述人们关于如何使用和组织时间的研究,我们处理时间的方式可以有意无意透露出很多信息。在一个重视时间的文化中等待,可能表明了某种地位,时间不仅暗示了一个人的权利和地位,而且也是衡量关系的标志。研究显示,一个人与同伴相处的时间量暗示了对方在这个人心目中的分量。

物理环境:参与者在一个比较漂亮的房间内工作,会比在一班或更丑的房间内工作更积极,更精力充沛。学生认为把办公室布置得好的教授比办公室比较脏乱的教授更值得信赖。

物理空间:人际距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动物如何使用空间的学问,至少有两种人际距离学的向度:距离和领域。距离是指每一个人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会带着看不见的气泡状的个人空间。我们依据在特定时间点对对方的感觉、对话内容以及我们的人际关系目标来选择我们与对方的距离。领域指个人空间就像一个看不见的气泡,我们带着它就像带着我们身体的一个延展的部分。领域是不会动的,所以我们假定拥有某种“权利”的地理上的区域。人们使用空间的方式也可以说明他们的权力和地位,一般而言,我们承认地位高的人拥有更多的个人领域和更大的隐私。

外貌有两个向度:生理吸引力和穿着打扮。

触碰:接触者对那些有过触碰(当然是适当的触碰)的伙伴会有更正面的评价,除了增加好感且触碰也会增加顺从行为。

声音:社会科学家运用副语言来形容非语言的声音的信息。用副语言进行沟通的方式有很多,如声音的音色速度音高,音量甚至还有暂停。沟通者最有可能遵从那些说话速度跟自己相似的人所提出的要求。除了顺从相同语速的说话者,听众也会对用同样语速说话的人留下更积极的印象。

身体定向:直接面对一个人,表示你对他有兴趣,而背对一个人则表示你想要避免跟他有交集。借由观察别人的面向,你可以得知很多关于他们感觉如何的信息。

13.刻板印象,即过度的使用分类系统进行归纳。刻板印象的三个特征:一,通常以容易辨认的特征将人分类;二,将一组织特征加诸某一类的绝大多数,甚至是全体成员;三,将这组特征应用于该类群体的任何一个成员。

14.组织的过程并不只是对我们的知觉信息进行归纳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用不同方法排列我们与他人之间互动交流的信息。沟通理论学者用断句一词来描述原因与结果在一系列交流活动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注意两人打断循环的切入点,然后你就会发现不同的次序竟然可以让事情看起来完全不同。

15.社会科学家提出"光环效应"来说明,对于具有某个正面特质的人,我们是如何将所有的正面印象都加注到他身上的。尤其是第一印象。《亲密关系》一书中提到“首因效应”:我们对彼此第一印象产生高度而深刻的知觉。

16.低自尊的人会猜想别人以不利于自己的方式看待自己,高自尊的人会猜想别人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看待自己。

如何能找出对方真正的立场?一,直接询问对方,二,和其他人核对,三,深思熟虑后做一个成熟的猜测;四,所有这些替代方式都比单纯的假定“每个人都会像你一样反应”来得更好。

17.尽管我们感觉到的情绪是混合的,但我们通常只会表达其中一种,而且还是最负面的那种情绪。

18.确认你的信息接收者在你开始之前,已经准备好要听完你所有要说的话了。有时,这意味着在你开始分享自己的情绪之前,先检查对方的心情。有时,这意味着计算对方在关系上是否准备好了听像“我爱你”这样的情感告白。

19.确保你所使用的语言反映出了你对自己的感觉是负责任的这一事实,避免说“你让我生气”而是改说“我在生气”;避免说“你伤害了我的感觉”而是改说“当你那样做时,我觉得很受伤”。你很快就会察觉到,别人并没有让我们喜欢或者讨厌他们,一味认定别人是造成我们喜欢或不喜欢他们的原因,也就否认了我们每个人要为自己的情绪所负的责任。

20.我们所用的沟通渠道会对别人如何诠释我们的信息造成影响。

21.情绪记忆:我们经常发现,只要某个事件与过去困扰你的经历有一点相似之处,即使是寻常事件也会引发你的无助益情绪。

22.人在自我内言的过程中,对一件事情所做的诠释,决定了他们的感觉。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不是与陌生人相见或是被情人抛弃这样的事件使人感觉糟糕,而是人们对那些事件所抱持的信念,我们的情绪更像是我们想法的结果,而非我们所遭遇的事件的结果。

23.完美谬误:陷入追求完美的迷失,不仅会阻止别人喜欢你,而且会使你的自尊心降低。当你无法达到你所认为应该达到的高标准时,你如何喜欢自己?所以还是舒坦的接受你是不完美的想法吧,这样可以解放你自己。

24.持有赞同谬误的人认为取得几乎每个人的赞同不止是可取的更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接受这种想法的人会耗费令人难以置信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他人身上寻求赞同,甚至牺牲他们的自己的原则和幸福也在所不惜。

抛弃赞同谬误并不意味着要过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只要有可能考虑并满足他们的需求仍然是重要的。争取你所重视的那些人的尊敬也是令人愉快的,甚至可以说是必要的。我们要说的重点是,当你为了追求这些目标而放弃自己的需求和原则时,这个代价就太高了!

25.坚持世界就应该像你所想的那样运转,或者当事情不尽理想时就觉得受到了欺骗,这是不合理的。

26.因果谬误认定情绪是由他人而不是你的自我内言引起的。第一种是折磨那些对沟通过度谨慎的人,因为他们不想“引起”别人的任何痛苦或者不变。

如果你坚信自己是引起他人感觉的唯一原因,未免太自恋了。说你让别人生气心烦或快乐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别人有生气心烦或快乐来回应你的行为。

因果谬误造成麻烦的另一种方式是我们相信别人是引发我们情绪的原因。但是,思考片刻就会发现,在某天会引起我们高兴,我不高兴的行为在其他时候可能影响很小。

27.持有无助谬误的人认为生活中的满意感是由超出你控制的力量决定的。我们应该了解“如果你真的想做,就有许多事情可以去做”。将大多数的“不能”换成“不愿意”或“不知道怎样”会更为正确。当你把这些不正确的“不能”换掉后,可以明显看出,它们要么是一个选择问题,要么是需要你行动的问题,都非常不同于“你是无助的”.

28.抱着灾难性预期谬误之人会杞人忧天。他们认定如果某件糟糕的事可能会发生,那么它就会发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