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王崧舟教学后的心得 读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心得体会
读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心得体会
桥下六小 李银双
一提起 王崧舟老师,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那深邃睿智的眼睛,他语文味十足的《枫桥夜泊》,他所提出的“诗意语文”的理念,还有他在小学语文教学这条路上不断探索的热情与执著。
近期,忙碌之余,我潜心阅读了《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一书,除了惊叹,更多的是敬佩。我惊叹于他课堂中的那种神韵,那种高超的课堂智慧,那种引领的策略,更敬佩他丰厚的文化底蕴,视语文教育为生命的忘我境界。整本书以“诗意语文”为核心,通过一堂堂生动的课例,向我们深度剖析并完美诠释了王老师对于诗意语文的理解:“诗意语文,不必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也不必要求学生苦苦追寻“准确、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在“每有会意”处体验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才是诗意语文的旨趣所在。”
整本书细细阐述的诗意语文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概念,那就是——语感。这也是整本书读完对我触动最大,感受最深,思考最多的地方。诗意语文认为,语感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原点,是一种以精神直觉为内核的,裹挟着人的情感、想象、理性、意志乃至潜意识的精神形态和机制,是沟通学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枢纽。就语文教育而言,诗意语文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促进其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仔细梳理,自己的启发与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语感,诗意语文的原点 语感,简言之就是一种对言语的感觉。这种感觉对学生而言,有则有,无则无;强则强,弱则弱;敏责敏,钝则钝。因为语感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强加,不能移植,也不能粘贴,语感只能从自己的心灵深处慢慢地滋生起来,只能由学生自己通过各种言语实践来获得,来积淀,来实现。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并遵循学生语感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课文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感训练平台,还学生以自主发展语感的时间和空间。
那么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至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言语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协助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见学生在语感构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带领学生经由课文走向一片新的语感天地。
由此,我觉得其实这种观点和商友敬老先生倡导的 “活泼泼的教育,活泼泼的人。”不谋而合。学生是一个个活泼泼的个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少一些理性的分析与解释,多一些朗读与感悟;少一些训斥与说教,多一些鼓励与引导。教师的教法不要花哨,却要巧妙,引导不要繁杂,却需有效。简简单单教语文,快快乐乐学语文,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
二、以发展语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要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必须构建一套能使学生自主、充分、积极地发展自身语言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体悟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运用语言,习得语感。
第一步,让学生通过听、看、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这一阶段的读务必充分,做到“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到一字。”在学生对语言材料有了充分的感受以后,可以适当穿插说、议、写等环节。
王老师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伊始,用富有磁性的声音,激情而内敛的情感,抑扬顿挫地朗读了宋小明的诗《你是这样的人》,一下子就把人们对总理的怀念、爱戴、崇敬之情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营造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诗一般的情感氛围和基调。有了这样的氛围,有了这样的基调,孩子们就能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进而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
第二步,指导学生从言语运用的角度,精选并紧扣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如课文中一些有一定内涵的语句,一些在表达上较有特色的词句或段落,一些体现语言规律的言语现象等,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言语知识,联系日常生活体验,调取自身的阅读积累,深入品味这些精选的言语材料,使学生进一步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位的语感。
在这一阶段,“读”依然十分重要,而且要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读得形象,读得和谐,读得感人,使学生读出课文的节律,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神韵。 如王老师在《赤壁之战》教学中,紧扣“笑”字,引导学生体会他在笑谁,进而体悟出这简单一笑中所包含的轻蔑、自信、宽慰、喜悦与智慧,而且学生每悟出一处,就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这个笑字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与语文学习的妙趣连连。
类似这样的实例太多了,《荷花》一文中的“冒”;《鸬鹚》一文中的“抹”;《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纹丝不动”,王老师总能抓住文章中最最精彩的那一点,然后不断扩大,引深,在品词嚼句中,体味情感。归根结底,我认为,这精彩之中包含着王老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己对文本深入的理解,还有课堂上信手拈来的智慧,没有这种种功底,就不会有这种课堂的神韵与魅力。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从表象去模仿,应踏踏实实修炼内功,不断提升内在的文化素养,不断超越自己。
第三步,重新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适当改变课文言语进行复述,抄写课文中的精彩语句等,引导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文中优美规范鲜活的言语材料,积淀高品位的语感。
这一阶段,“读”仍然是主要活动,如果说前一阶段的读主要是“美读”的话,那么这一阶段的读则主要应该是“烂读”。烂读是一种无意识的,一遍接一遍地读。通过烂读积淀下来的语感图式,就能在学生的读写实践中发挥生成、监控的作用。
比如,王老师执教的《一夜的工作》中,在学习总理一丝不苟审阅文件之后,王老师巧妙设计了一个带领学生“烂读”的环节: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今晚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学生接读);夜很静,人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而我们敬爱的总理依然在写字台前,只见他——(学生接读);东方发白,天将破晓,敬爱的总理揉揉疲倦的眼睛,继续审阅他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学生接读)。一遍遍地动情朗读,学生的情绪高涨,语感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
第四步,组织开展各种口头言语,书面言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交际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习得丰富的语感。
王老师在《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教学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言语实践的环节——为邱少云写碑文。在舒缓而充满着缅怀情绪的轻音乐中,学生自由写话。接着教师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同学们,面对着万古长青的苍松翠柏,面对着高高耸立的英雄纪念碑,面对着战友邱少云的在天之灵,请把你心中的碑文向着高山说,向着大海说,向着先烈的在天之灵说——(指名说)学生们动情 地说着,王老师适时地引导点评,引领学生攀上了高峰,迸发了情感,潜移默化的运用了语言。
总之,“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这四点,反映了语感习得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感受是前提,领悟是关键,积累是基础,运用是目的。在具体操作中,还应该注意还学生美读涵咏的时间和空间,还学生比较揣摩的时间和空间,还学生触发贯通的时间和空间,还学生欣赏评价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还”得越主动,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主动,教师还的越有效,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有效。
“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老师和学生诗意地栖居。”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多美啊,多令人向往啊。这是王老师执著追求的梦,也应该是所有语文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梦。
王崧舟
王崧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