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知天命的句子(五十知天命)

本站作者 2023-05-19 08:15:00

描写知天命的句子

五十知天命,知的是什么?

“五十知天命”的意思是,一个人五十岁后,才知道了自己实现理想不是那么容易的,一定要努力,不要在意能不能达到目的。

“五十知天命”可以说是古人对人到了五十的时该知道的事情的一种理解。“知天命”决不是听天由命、不作为。而是告诉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付出努力,对起自己,但不强求最后的结果。

“五十而知天命”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关于天命的说法,孔子认为自己的天命就是恢复和秉承反映在周礼中的文命。孔子认为人到了五十岁就应当知道自己的天命,这是一个人生命中的成熟时期。

孔子的天命观点表示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使命,每个都要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天命所依,时命所担,时代与个人的天命是辨证存在的,相互依存的。

其他网友观点

很好的问题!有人说50岁之前尽人事,50岁以后知天命。知什么?漫漫人生成长路,起起伏伏、坎坎坷坷、生生死死,有的顺利,有的不顺利,顺利存在不好,而不顺利却存在好。每每时过境迁,会有叹不尽的唏嘘。

谈五十知天命,不由想到《红楼梦》的一首《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直白、简单的诗句,道尽世间人们的苦乐酸甜,神仙好还是人间好?哪怕神仙千般万般好,人间却自有多样不舍处。

人的命运,唯有四个字:盖棺论定。不到死去的那一刻,都说不定。古有姜子牙大半生碌碌无为,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文王姬昌,得文王看重,称姜子牙为“太公望”,尊为太师 ;有元朝画家黄公望,年过八旬时呕心沥血、历时数载完成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被后世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今有褚时健74岁时与妻子在保外就医时开始承包荒山种橙二次创业,85岁时“褚橙”通过电商售卖,因品质优良,常被销售一空。褚时健成为“中国橙王”。

诸如此类高龄创造奇迹的人与事还有许多,孔子称五十知天命,该是有多层涵义。一层五十知晓的,是普通人在经历半生闯荡、漂泊之后,安于现状与知足者的天命;于永远都有梦想,厚积薄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们则指知天命的另外一层涵义,即知晓自己还能做什么的把握。

此时,还来品一品明朝大才子唐寅的《五十言怀诗》: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疑道是神仙。

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年过半百,功成名就与志得意满仿佛渐行渐远,前半生已尽人事,后半生已然看穿、看淡、悟明白了。生不逢时,心有志向,用如今的话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其实,不忘初心出自唐朝一位宰相魏扶之《贡院题》:

梧桐叶落满庭阴,锁闭朱门试院深。

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初心。

好吧,人生已过半,所有的不称意皆已过去,天意难违,天命难测,那就不将今日负初心!以慰良知。

我是彩虹与大海,真诚答题 ,期待您的关注和支持点赞!谢谢您!

其他网友观点

“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夫子的话,原文见于《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何为人的天命?其实很简单,就是天生我才,我最适合干什么,我应该怎么干。

“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对自己人生阶段的总结之一,不是说每个人都是五十岁时知天命。人与人的差别很大,有的人也许临死都不会知天命,也许有的人在五十岁之前就早已知天命了,比圣人孔子还早些。孔子为什么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呢?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孔子前期热衷于从政出仕,并以恢复周礼作为自己最高理想追求。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霸道代替了王道,诸侯争霸,周室衰微。孔子推行以恢复周礼为目标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是逆社会潮流而动,所以得不到诸侯的支持,很难推行下去,然而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百折不挠地推行自己的主张,虽颠沛流离,却终不为所用。孔子无奈地发出了“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的千古哀叹。凤鸟至,河图出是圣王治世,天下太平的象征,圣王既没,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得伸,英雄无用武之地矣。究因原因,就是孔子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不准,未知天命也。那么孔子是如何知天命的呢?

《周易乾凿度》记载:“仲尼,鲁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请益于商翟氏,曰:‘子有圣智而无位。’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凤鸟不来,河图不至。呜呼!天命之也。’叹讫而后息志,停读《礼》,止史削。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孔子五十而究《易》,明白了许多过去不明白的道理,补齐了自己思想的短板,使儒家思想更趋完备。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五十岁时开始学《易》,再给我几年时间,我就会基本掌握《易》理,那样我按照《易》理行事,以后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这句话还有潜台词,那就是孔子习《易》之前,曾有过“大过”。那么孔子的“大过”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孔子的大错,不撞南墙不回头是不明智的,是未知天命也。

春秋争霸,周室衰微这是当时的现实,礼崩乐坏,崇尚武力也是当时的现实,奴隶制等级制度的王道逐步被封建割据的霸道所取代,封建制度在奴隶社会井田制中开始萌芽,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无法阻挡。孔子志在恢复周礼,“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在开历史倒车,注定会失败。孔子习《易》后,明白了《周易》“天道轮回,阴阳消息”的道理,懂得了事物兴衰成败的规律,方知其过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为大过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当是大彻大悟后的感慨。周礼虽好,逝者如川矣;恢复周礼,志向虽好,不适时宜也。唯顺其自然,乃为知义知宜的智者。“时也,命也”,时间就是天命,天命如此,人力难以扭转。于是孔子息志而致文,终成千古文化圣人。

孔子知天命当从筮得《旅卦》,“叹讫而后息志,停读《礼》,止史削,五十究《易》”之时开始,故曰“五十而知天命”。孔子在晚年总结自己时说:“吾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说得很自豪,很有底气,就是因为孔子从五十岁开始专注于文化典籍,尤其精通了《易》理,故七十岁后言行随心所欲却不会逾矩,思想已由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

其他网友观点

先说答案

“知天命”的意思,是“知理之所必由,皆受之于天而成。”

天命

《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习圣王之道;三十岁的时候学有所成;四十岁的时候,知理之当然,不再为物之表象所惑;到了五十岁,知理之所必由,皆受之于天而成;六十岁时,知天下通于一道,亦能以一道而通天下。故能一通百通,闻声而尽知天下事;到了七十岁,乘物游心,不离天道,不失人伦,不违礼制,不逾法度。”

天命,谓之性。

天之命,无名而真性。

道生万物,万物皆有天然的属性,它的天然属性,它的天然寿限,就是它的天命。

对圣王来说,让天下万物,都遵循天道秩序,这种使命,就是天命。

对一个人来说,他之所以是一个他这样的人,而不是几亿年前的恐龙,那是因为时间轴刚好拨到了这里,必须如此,这是他的天命。

那么,天命由何而来呢?

造化像一个车间里的流水线一样,它永不停息。

任何事物,在出生之前都不存在,在消亡之后也不存在。

所以,如果我们把着眼点放在物象之上,那么就找不到用来理解这种变化的规律和依据。

因为物象在只是所有时刻静态图像连成的动画。

时间先于物象,到了什么时间,该生成什么物象,这是有章可循的。

所以,世界的确定性,并非由物象决定,而是由横坐标的时间决定。

所以,我们说天命,就要研究时间,才能理解变化,才能理解纵坐标上面所对应的物象。

其他网友观点

我认为是这样的,孔子的五十知天命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念,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首先是知命认命,认清了自己也就认清了世界,世界观更通透了,心态更正确。

其次,既然知道了自己的命,那谁也不会傻到去听天由命,都这个年纪了,其实可以顺势而为,充分挖掘自己的优点,努力去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这是我的解读。

其他网友观点

六十知天命,花甲轮回转。五十是大好时光,谈不上知天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