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快写人物
有人问我,“写作中人物语言非常干扁无趣,书面感很重,千人一种说话风格,该怎么办?”
先给结论,对于如何写好人物的对话,我的结论是:不赋予对话任何意义感和说教感,让对话在情境自然生长出来。
在小说中,对话是一个特殊的东西,特殊之处在于,对话并不能独立存在,它寄生于其他元素,依附于其他元素而存在。
什么意思呢?
当我们去写一个人时,我们会去设定他的性格,身份,思想等等元素,为了展现这些元素而专门创造内容。
当我们想写一段剧情时,我们也是专门它而写。剧情本身就是我们要表达的主体。
但是对话呢?我们不会为了一段对话而设置一个场景,不会为了一段对话而专门写一段剧情。对话并不能独立存在,它寄生于其他元素,这些元素包括但不限于:说话人的性格,说话人的目标,说话双方的关系,说话的情景。
想象一下,同一个话题,小a在家中和爸爸谈起,说出来的话和第二天他在寝室里同死党谈起,内容、语气、观点,不可能完全一样。
画家陈丹青说过一个事儿,他在博物馆看画,不仅仅看画本身,还要看这幅画所在的展厅和画的风格搭不搭,进而要看博物馆和这个展厅搭不搭,进而还要看外面的街道和博物馆搭不搭。
我们想到一句非常棒的句台词,然后硬生生把它安插入一处对话,就像是把一副水墨画放在设计得非常现代艺术感的展厅里,看着叫人膈应。
预先想好对话,却没有好的情境代入,这是新手容易犯的错误。
知道了这个特点,下面给我出我的方法,我称之为:“挖掘人物差”。(前面的文章我介绍过,人物差是指故事里人物多方面的差异。有高度差,水才能流动,有气压差,风才会形成,有人物差,故事才能推动。)
歌舞剧《孔雀》剧组上综艺节目,主持人问饰演反派乌鸦的演员:“你如何表现乌鸦的坏?”
演员说:“我不表现他的坏,我挖掘他的欲望,当我表达出他的欲望时,观众就能感受到他的坏。”
说完演员表演了一段,这段舞蹈,配合火红的背景,表现出乌鸦的欲望,非常震撼,没有任何剧情,我却觉得乌鸦这个角色非常坏。
当你表现一个人坏的时候,你要深挖他的欲望。当你表现一个人的语言时,你要深挖的是他的各种特征(性格,地位,观念,利益点)。
对话是两个或者多个人的表达,这就涉及到“人物差”了。
性格差:小王性格火爆,小李温文尔雅。两人在路上走,有人骑着电瓶车经过溅了他们一身水,这时候小王上去就想和揍人家一顿,小李就会拉住他劝说。性格不同的两人,说出的话就会不同,就不会千篇一律。
观念差:有的人觉得富人有钱,是因为榨取了穷人的劳动价值,仇视富人;有的人觉得富人有钱,是因为他对社会做的贡献大,财富是社会对其贡献的表彰。《阿特拉斯耸耸肩》就是以这个观念差为基点,展开庞大的故事。
利益差:资本家要造桥,工人罢工。这是《雷雨》中的一段剧情。其实几乎所有故事的推动都会涉及到利益差。有矛盾的人走到一起,争锋相对,说话当然不会干扁无趣。
信息差:由于误会造成的故事,戏剧性很强,喜剧爱用。双方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误解,在读者看来会很有喜感。
如果你还没有设定好人物差,那么故事里的人物就显得大同小异,大家大同小异,也就没异议,什么话都不用讲了,即便讲了,也是干扁无趣的对话。
因为这些差异,有趣对话才会出现。如果你还没设定好人物差,那就去琢磨这部分内容,挖掘好了,再去写,你会发现对话写好了很多。
解决了“人物差”的问题,重点就解决了,之后还要考虑对话者之间的关系,考虑听众的是否存在,考虑当时所处的环境,这些都会影响说话者。不过人物差解决好了,后面这些元素就相对次要了。
对白是依附于其他元素自然生长出来,这个特点决定了一下两个特点:
1. 好的对话,最重要的是它接不接地气,(这个地,就是对话者和他们所处的情境)对话内容是不是有深意,并不重要;文字是否华丽,一点意义都没有,有时候粗糙的语言反而更有表现力。
2.个人建议写对白要有随缘的心态,不强求,任其自然生长,没手感就放下,去做点别的事情,想起如何往下写再动笔。
我自己以前有个坏习惯,写对话总想写出点意义,总想表达下主题,写完一看内容,有膈应感,并且很单薄无趣,像在说教。
现在写对白的方式是彻底忘记主题和意义,让对白在人物对话的情境中自然生长,写出来的对话质量提高了很多。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第一章写许三观被两个老乡带去卖血,老乡教他多喝水,来稀释血液,卖完血吃“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的。”这些对白写得绝好了,可以拿来当教材读。结合本课的内容来看,你会发现它们完美地展示了不赋予对话任何意义感和说教感,只从具体情境自然生长出来的创作思路。
对话是从其他元素里生长出来的,如果单独拿出这本书的台词给你看,会没有太大感觉,整段拷贝过来篇幅过长,所以大家还是自己去买书来看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