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生活仪式感 过年时 哪些仪式感是你最难忘的
年关将至,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晒仪式感的时候。
回家团圆,是一种信仰
“每逢佳节倍思亲”,没有团圆,只图方便的年,增添的都是乡愁和遗憾。
票难抢,车不好挤,路太颠簸。但团聚的动力淡化了辛苦,回家一趟,新的一年才有新的干劲。
贴春联看“时机”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又到了每年贴春联的时候,什么时间最宜贴春联?
贴春联的时间各地说法不一样,典型的讲究有二十八贴花花,或者二十九贴倒酉,还有的地方讲究腊月三十早上9点到12点之间贴春联。目前贴春联已经不太严格,贴春联时间就是腊月廿三以后都可以贴,但是什么时候贴,取决于自己的时间和考虑。贴春联的时间,更多的其实是春联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祈求来年幸福安康。
如何判断上下联?一般上联以仄声字结尾,下联则是平声字结尾(普通话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为仄声),但少数古联结尾的古字发音平仄与现代不同,需要注意区分。
上联应该贴在哪边?上联贴在左侧还是右侧由横批决定。横批的读序从右到左——上联贴在面对大门的右侧,下联左侧;横批的读序从左到右——上联贴在面对大门的左侧,下联右侧;无横批——上联贴在面对大门的右侧,下联左侧。
福字正倒分“含义”
过年总是少不了贴福字,但是你知道这“福”字到底应该正着贴还是倒着贴吗?这里还是有讲究的。
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纳福”之意,大门是庄重和恭敬的地方,讲求对称、方正,所以大门上的“福”字,要正着贴。
什么地方可以倒着贴呢?比如水缸和垃圾箱,或者屋内的柜子上,意为“福到了”。
一个“福”字,已成为春节最纯粹的符号,它集中了中国人关于过年的理想。小到家庭幸福、阖家欢乐,大到社会富足、国泰民安,都是中国人的“福”。
年夜饭里讲“彩头”
年夜饭又叫团年饭、团圆饭,可以说是一年到头最讲究、最隆重的一顿饭了。在中国古代,无论生活富庶还是物质匮乏时,对于过年时的“吃”都格外在意,怎么吃和吃什么,在不同时代都各有讲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过年食俗。
对现代人来说,年夜饭的餐桌上琳琅满目、食材丰富,其象征意义早已超出“吃”的范围,相较于“吃什么”来说,年夜饭的“好彩头”搭配必不可少。
饺子和汤圆是中国南、北方过年必吃的食物,它们都代表了美好寓意,过年期间,中国人还会将铜钱、糖果等包在饺子馅里,象征吉祥如意。还比如吃鱼而且不能吃完,寓意“年年有余”,吃鸡代表“大吉大利”,面条征表示长寿,年糕意味年年高等。
初一初五守“规矩”
俗话说“初一不扫地,破五不动针”,为什么有这个年俗呢?
大年初一是新年第一天,中国人凡事都喜欢好彩头,不能扫地,是怕因此带走了财气。传说初一是扫帚的生日,谁家如果动了扫帚,就会引来扫把星招来不好的运气。
正月初五,这一天有一种叫做“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有些人认为过年所有的讲究在初五之后就破除了,所以称为“破五”,鲁西南地区在这天把剪刀用线缠住放在床铺的席下压住,到初五这天才能开始使用。临沂、邹城妇女这天不出门、不梳头、不动针钱,据说动了针线会招蝎子、蚰蜒。
过年说话有“讲究”
有些地区蒸馒头、包饺子、出油锅的时候不让小孩子多说话,据说这些东西都是先孝敬给灶王爷,然后再孝敬给已故去的先人,多说话就是对神灵的不尊重。
不止这些,腊月尾、正月头几天,都讲究多说吉利话。如煮水饺若有破了的,不能说“破”了或“烂”了,而应说“挣了”或“发了”;若不小心打碎东西,大人也不会训斥,而是说上一句“岁岁(碎与岁谐音)平安”;吃虾不能说“虾”,因为“虾”与“瞎”谐音,要说吃“蜷鱼”。
随着教育水平的日益普及和提高,很多观念不断更新,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对这些所谓的“规矩”已经不再当回事儿。
不过,因为有了这些讲究,有了这些“仪式感”,有了这份传承,才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国的年味儿。
最后,你们过年有哪些“仪式感”?关于过年,你又有什么特别、不可或缺的仪式感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留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