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龙门石窟的诗词(写河南龙门石窟的诗词大全)
洛阳城南伊水两岸有两山对峙,遥望好似巍峨壮观的门阙,古称 “伊阙”,隋唐开始称为 “龙门”。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险豁,为洛阳四关之一。龙门两山翠柏蓊郁,伊河两岸绿树成荫,柳丝风展,伊水清澈,又有无数泉水自山间迸出,千姿百态,蔚为奇观。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山色为洛阳八大景之首。而更吸引人的是伊水两岸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龙门石窟,自北魏孝文帝开始,在此建寺凿窟,迄晚唐、北宋,经400余年的大规模营造,建有大小窟龛2100多个,大小佛像竟达10万尊,这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像,令人叹为观止,并使龙门山色更加壮丽,景色愈发宜人。与龙门山隔伊水相望的是香山,即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之地,上有白居易墓。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诗名]游龙门奉先寺
[作者]杜甫,唐开元二十四年 (735年)举进士,不第,离开长安,游齐赵,路过洛阳时题咏。
[注释] ●奉先寺:唐代龙门著名的十寺之一。为唐高宗时雕凿,武则天曾资助脂粉钱2万贯,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最精妙的洞窟,其中主佛卢舍那佛像高17. 4米,头高4米,耳长1. 8米,是迄今保存的龙门佛像中最大的一尊。●招提:首句“招提”,指寺僧,言自己与他一起游览,后句“招提”,是指佛教寺院,为佛教用语,此处指奉先寺。●虚籁: 籁,泛指声音; 虚籁,就是风。●天阙句:指两山对峙的龙门,高耸得好似逼近了天上的星辰。象纬,星象经纬,指日月星辰。●云卧句:写奉先寺的高寒,宿奉先寺如宿云中,故说:“衣裳冷”。
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辟。
都门遥相望,佳气生朝夕。
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
日落望都城,人间何役役。
[诗名] 龙门游眺 (全诗16句)
[作者]韦应物
[注释] ●凿山二句:写龙门两山隔伊水雄峙的情景,想起了它的悠久历史和古老传说:《水经注》云,“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并说两山中断就像天斧辟开一样。●都门二句:写隋唐时洛阳城正南的定鼎门和龙门山遥遥相望,而龙门一带朝夕弥散着佳气云雾。●精舍二句:描写龙门的寺庙和石窟,佛寺依山而建,楼层相叠,佛龛因壁而凿,数以千计。●人间句:为人们终日为生活而奔忙发出感叹。
龙门石窟
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
滩声千鼓辇,石壁万龛窦。
金银佛寺古,夜籁笙竽奏。
惟当效乐天,早晚弃冠绶。
[诗名]无题(全诗12句)
[作者]苏过,北宋文学家,字叔党,苏轼幼子,时人称小坡。苏轼连年遭贬,苏过均随行,苏轼死后,他定居于颍昌 (今河南许昌) 斜川,自号斜川居士。
[注释] ●峥嵘:山势高峻。●挹:拱卫的意思。●鼓辇:军队的鼓乐仪仗。《礼》:“君子听鼓辇之声,则思将帅之臣。”●窦:孔穴,指佛龛洞穴。●乐天:即白居易,乐天为其字。●冠绶:作官人的帽和印纽丝带。弃冠绶,即弃官归隐。
劈破层峦一水来,俨然双阙向城开。
千龛佛像唐雕凿,万世神功禹削裁。
[诗名]龙门山色(全诗8句)
[作者]吕维祺,明河南新安人,字介孺,号豫石,万历进士,曾任吏部主事,后退居洛阳。
[注释] ● 禹削裁:相传 “伊阙”、“龙门”是大禹治水时所凿,故称万世神功。●唐雕凿:此系比喻之辞,因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493年) 前后,以后魏、北齐、隋、唐、北宋等各代均继续有营造,非唐朝一代之功。
天阙高高矗碧空,中原漠漠见飞鸿。
山鸟声移红树外,行人影在绿波中。
两龛石佛多无数,面对城中歌舞处。
当年歌舞已成尘,惟有钟声敲白露。
[诗名]后伊阙行(全诗12句)
[作者]吕履恒,清河南新安人,字元素,号坛庵,康熙三十三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
元魏史余遗万佛,龙门壁上历千秋。
环屏洛邑连峰抱,遥指黄河入海流。
人伫碧空风瑟瑟,梦回幽窟思悠悠。
缅怀无限苍茫意,清浊倾壶醉倚楼。
[诗名]龙门怀古
[作者]爱新觉罗·溥杰,作于1964年秋。
[注释] ●元魏:龙门石窟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始营造;孝文帝姓元,故称元魏。●伫:伫立,长时站立。
洛阳伊阙有龙门,艺术精华世绝伦。
碑碣刻成千百品,如来雕就万千尊。
双峰对峙群龛见,一水中流叠浪奔。
此日终酬平昔愿,来观不惜雨浇身。
[诗名]雨中访龙门
[作者]吴丈蜀
浪蹴三门,云翻二室,伊阙雄窥河岳。一水流青,两崖拱翠,山有石撑天如幕。当日娲失补天,秦忘填海,何来斧凿。镌佛身十万,幡盖缤纷,天花欲落。
君试看,鹫岭笼云,龙潭浸月,千塔如闻金铎。风龙禅龛,尘生法座,古苔斑驳。菩萨金刚,图中努目张眉,庄严依约。卧游山窟,添我胸中林壑。
[词名]过秦楼·题龙门石窟画册
[作者]李近芳,当代诗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