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阳明除草如何理解
【原文】: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侃未达,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曰:“然则无善无恶乎?”
曰:“无善无恶理之静,有善有恶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曰:“佛氏亦无善无恶,何以异?”
曰:“佛氏着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会其有极,便自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
曰:“草既非恶,即草不宜去矣。”
曰:“如此却是佛、老意见。草若是碍,何妨汝去?”
曰:“如此是作好作恶?”
曰:“不作好恶,非是全无好恶,却是无知觉的人。谓之不作者,只是好恶一循于理,不着意思?”
曰:“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即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曰:“然则善恶全不在物?”
曰:“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曰:“毕竟物无善恶。”
曰:“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惟不知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学错看了,终日驰求于外,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终身行不着,习不察。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作好作恶。”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则如何?”
曰:“却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的一分意,故有所忿嚏好乐,则不得其正,须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知此即知未发之中。”
伯生曰:“先生云‘草有妨碍,理亦宜去’,缘何又是躯壳起念?”
曰:“此须汝心自体当,汝要去草,是甚么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么心?”
【解读】:阳明师徒的这段对话已经有了天泉证道四句教的雏形。“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去恶扬善是格物”。
师徒在花园里除草,除草的工作很辛苦,草多而杂,薛侃感慨了一句,为什么世间的恶难除而善难培。这是以花为善,以草为恶。薛侃之心已经发动,附着于花草之上,所以认花为善,认草为恶。
阳明先生认为:第一、以花为善、以草为恶是从躯壳上起念,心体本无善无恶,物本也无善无恶,这就是至善。心体之无善无恶便是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心之所动便是意,就会有所偏倚,从而产生了善恶。第二,善是可以培养,恶是可以去掉的,要切实下工夫去恶培善。去恶培善不过是要恢复心体无善无恶的本来境界,如如不动的层次。用心体去看世间万事万物,万事万物也是无善无恶的。花、草有什么善恶呢?善恶都是心体之发动。第三,那怎么看待善恶呢?应该一循于天理,以天理为标准,看花草的善恶,如果看花是善的,就应该培花,如果看草是善的,就不应该除草。除草还是培花判断标准是天理。根据天理去除草,就不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除草不是出于私意,而是根据天理。根据天理,草有所妨碍,理应除去,故而除去,这就是对待花草的态度。第四,进而什么天理?只是诚意,是廓然大公之境界,无有私意之澄明。与佛家、老子比较起来,阳明先生主张,如果草有妨碍,理应去除,就应当除草,而不是主张无为而治。草之除与不除,关键看当事人的心,是一秉于公,还是出于私意。第五,草若有碍,不妨去掉,去掉之后,不落意思。这才是阳明先生完整的意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