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里面“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正衬”的差别是什么
一般书上讲的太学术了。我用大白话来讲清楚!
对比和衬托
对比,意味着两个东西同等重要,都要突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统治者的奢侈,老百姓的悲惨,都要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触目惊心。
衬托,其实是用一个衬另一个。
因为衬的本义,就是垫。垫在下面、垫在里面。(衬衣,就是垫在里面的衣服,你里面穿了衬衣,外面才能穿外套,否则不舒服。)
衬的实质,就是用一个突出另一个。
正衬和反衬
衬就分为正衬和反衬。
两者相反、突出其中一个,叫做反衬。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用蝉和鸟的喧闹,反衬山林幽静。这是反衬的典范。
正衬,就是甲已经很好了,乙比它更好。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潭水很深了,汪伦哥哥的情更深呀!这是正衬的典范。
衬托和烘托
咱们讲了,衬的本义是贴身内衣。垫在身体上,在此基础上再穿外套。
所以,衬托,往往在两个东西之间发生。
而什么叫烘托呢?烘托来自于“烘云托月”。
金圣叹先生说:
欲画月也,月不可画,因而画云。画云者意不在于云也,意不在于云者,意固在于月也。
直接画月亮,有点傻,于是咱们换个方法,画月亮周围的云彩,云彩画好了,就把月亮烘托出来了。
所以,烘托,发生在东西和环境之间。举个例子,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中讲了三件事:被子特冷,窗户泛白光,听见竹子折断的声音。这三件事一起写出了环境,而这个环境只为了衬托一件事:雪很大。
总之:
衬托,是两个东西之间的事。
烘托,东西和环境之间的事。
最后说比较
比较,一般来说考得很少。严格来说,也很难说这时一种表现手法。
比较,就是很泛泛的。比如你和你室友同时喜欢上一个姑娘。那你们就来比一比各自的条件。
身高、颜值、收入、家庭环境、学识、人品、爱好、情商……各方面进行一个综合比较,看看谁更有可能胜出。
有学生问我:
语文里面的
“比较”“对比”“衬托”“烘托”“正衬”“反衬”
的区别是什么?
我相信这些词语的概念你多少都知道,
再不济可以查词典或者网络搜索一下。
而这里要讨论的是,
它们几者之间有什么细微差别。
说白了,我在做题的时候——
特别是赏析古诗词——
如何才能选对手法?
先来看看它们的定义。
比较:根据一定标准,
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
辨别高下、异同。
“比较”是一个广义的宽泛的概念。
世界任何事物两者皆可比较。
前提是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
所以,我们要明确的第一个点就是:
“比较”包括“对比”“衬托”“烘托”……
所以它就不存在需要去和别的词去辨析差别。
你只要知道,你答题的时候不要答“比较”
就行了。
再看看“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
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目的是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
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也即,“对比”这一手法其实暗含一个要求。
就是需要被对比的那两者存在一定足量的差异。
你的课桌,和你同桌的课桌,就不存在对比。
因为它们相差无几。
再看看“衬托”。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
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
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说白了,“衬托”的两者需要有
“红花”和“绿叶”之间的那种关系。
是有主次之分的。
你为了凸显A ,你会带上B 。
A 是主体,B 是陪衬。
举个例子:
锦鲤杨超越
杨超越本身,就衬托出了101团里
其她女孩的唱功和舞功十分了得;
而团里其她女孩也衬托出了
杨超越的真实和美貌。
谁是主体,就看你想要说哪个点。
明白?
衬托里又有正衬和反衬之分。
正衬: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
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
重点是什么?
相类似。
例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水的深度和汪伦送李白的感情深度
就是一个类似体。
都很深!很深很深!
正衬就是,作为陪衬的B程度越强越大,
就会映衬出A的更强更大。
所以,桃花潭水越有千尺之深,
就越衬托出汪伦送李白的情谊之深!
反衬: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
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
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要求很明显:主体与陪衬体要有
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
例如: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就是说,蝉鸣越噪,
就越凸显得林子寂静;
鸟鸣愈脆,就更显得山间幽冷。
他们是背道而驰的。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正衬和反衬的区别
陪衬体不变,都是阳光浪漫、鸟语花香。
主体1:我考中了!
你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此时就是正衬。
陪衬体越温暖,主人的心情就越嗨。
主体2:去打仗,打完回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去打仗的时候,风景越美,我心越苦;
回家的时候,雪花纷飞,可是我心里暖。
此时就是反衬。
注意:
反衬的作用是通过对比
更加鲜明地表现某物的特点。
所以很多时候,对比里面包含反衬,
那么,反衬则必定是对比。
再来看看烘托:
烘托通常就是正衬的一种,
只是写作的内容有变化。
烘托我们通常会用到“景”身上。
例如我们答题的时候,通常会说:
这些景物描写烘托了一种XX的氛围。
景物除了能烘托场景当时的气氛,
还能烘托人物性格。这一点,
在小说里比较常见。
例如沈从文的《边城》,
开头就写了凤凰古城的秀丽美景。
如若不是此地好山好水,
焉有“翠翠”这个单纯美丽善良的人儿?
但是——这里敲黑板——重点来了。
在古诗词里,烘托的陪衬体也不一定
只是景。
还有可能是人;
OR 物。
这里只举一例便可知晓。
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写到了周瑜。你可以说,
作者先写周瑜,是为了
烘托自己。
总言:在答题的时候,
1、不要答“比较”;
2、对比、衬托、烘托这三个词,
在古诗词里,是可以通用的,
只要你言之有理。
而在小说散文里,则要根据
陪衬体的不同(人、物、景),
来选择合适的词语。
好了,今天的分析就到这里。
如果你喜欢黄老师的解读,
桃花岛主黄老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