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含义题题型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含义题答题模板

本站作者 2023-10-16 02:20:00

句子含义题题型

知识点睛:

一、含义题的考点解析: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的阶段目标中,要求7~9年级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基于这个目标,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都出现了词句考查类试题。 理解词句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意等,准确地把握住词句与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地理解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

理解词句的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透过语言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词句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

纵观近几年中考对词语的考查,其考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语境义;②代词或其他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指代义;③词语的表达作用;④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含义;等等。

在中考记叙类文章阅读题中,“理解品味句子”是必考题。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①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②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③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一、含义题的答题模板

1、理解记叙文中字、词的含义

第一步:解释这个词的本义、原义。

第二步:思考这个词它的本义是在什么情况下(语言环境)使用的,而在短文中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有什么不同。

第三步:通过对比思考这个词在文中的特殊作用、特殊含义、词语具有的感情。

特殊作用:往往是指这个词语在语言上的作用、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比如说加强了文章的节奏、使下文与上文合辙压韵、衔接了上下文、转折了前后句等等。

特殊含义:往往是指这个词语在短文中某种情况下的特殊意义、特殊意思、隐藏义、引申义等等。

词语具有的感情:往往是指这个词语为表达中心所起的作用,从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方面来理解。

例如:

例一:

“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理解“ 震悚”的含义。

第一步:震悚的本义是“因恐惧而颤抖;震惊”的意思。

第二步:震悚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在自己未知的情况下,发生一件出忽意料的事情。在短文中,作者说“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也就是说阿长买《山海经》这件事情对鲁迅来说的确来的太突然了。

第三步:作者使用“震悚”这个词,是为了表达自己实在太震惊了,同时十分佩服阿长能给“我”买来书,“我”也深深地被她感动了,从侧面表现了阿长的热心对鲁迅的关心。稍加梳理,就是一个非常确切的答案。

(答案:这句中的“震悚”的本意是“因恐惧而颤抖;震惊”联系上下文,它强烈地表现了“我”被深深感动的情感;从而说明了阿长的热心对“我”成长的意义的重大)

例二: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理解“ 实在”“标致”的含义。

第一步:“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

第二步: “实在” “标致”在一般情况下是指青年男子、女子长得非常的漂亮,是用来赞扬别人的话。而在文中形容的是一群清国留学生将油光可鉴长辫盘在头顶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可为什么作者还要说实在标致呢,这里显然有特殊的含义。

第三步:对比这两种情况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得出结论,作者使用““实在”、“致极”这个词,是为了揭露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这里用到了反语,强烈的讽刺了他们,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他们行为的厌恶之情。

(答案:“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例三:《往事依依》(片段)

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 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是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课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问题:“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这一句话中“镌刻”这个词用的太好了,你能分析一下它的妙处吗?

第一步:镌刻的本义是“雕刻”的意思。

第二步:雕刻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将字、词、诗句雕刻在木头上或是石头上。在短文中,作者说“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也就是说诗句雕刻在了作者的心上。雕刻在心上,在实际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可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诗句雕刻在心上呢?这显然不是用的“镌刻”这个词的本义,而是使用了引申义。

第三步:对比这两种情况,实际情况下是在木头上、石头上,而短文中是在心上,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得出结论,作者使用“镌刻”这个词,是为了表达她对这些诗句记忆的非常深、印象非常牢,从侧面表现了老师带着深深感情的讲解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说明老师的课上的非常好,非常成功。稍加梳理,就是一个非常确切的答案。

(答案:镌刻,雕刻。写出这几句诗在“我”心上印象之深,形象的表现出老师讲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一个句子总要表示一定的意思,把句子置于文章中后,它所表示的就不仅是本身的意思了,而是又附加了一点什么,这附加的东西是语境所给予的。

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例:《珍珠项链》

“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的”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答案:表层意思:我们中会有一人失掉珍珠项链,句内意义:女孩会丢掉尊严、自信,母亲会丢掉宽容他人的美德,句外意义:母亲想爱护、宽容女孩,想给孩子改过自新、承认错误的机会。

方法指津 :

(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

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②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注意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比喻义、引伸义、附加义、象征义等。

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不同时代背景中句子的含义可能有所不同,同时要联系文章所反映的内容的民族特点、种族特点、宗教特点等。

④联系写作方法:有些作品用到象征、抑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对比、衬托等写作方法,只要有机的结合都能分析出来句子的含义,要注意每种写作方法的特点。

也可以从文中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也可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分析。

例:《圆明园失梦》边芹 节选

再往里走,郑和的故居(现为展览馆)却是一片残败。大概是从无人来参观,里面灯都懒得打开,冷清异常。大概此屋已成为看管人的半个家。可一转进后花园,嘈杂喧闹扑面而来。原来,回廊上支起了十几张麻将桌。我们正在失去我们的梦。

问题:文章最后一句“我们正在失去我们的梦”中的“梦”指的是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梦”指爱国的情感,民族进步的理想。含义:警策人们不忘国耻,为民族复兴饿奋斗。

3、标题的含义

记叙文阅读中常对标题的含义和词句含义进行考查。

答题方式:

1.理解表层含义,即字面的意思;

2.理解深层含义,例如比喻义、象征义、言外之意等;

4、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

诗词曲中一般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会给诗词曲增色不少。鉴赏诗词曲,需要领会这些词语的含义及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1.一般有以下分类

①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们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表送别相思之情的诗、词、曲常会出现柳、月、酒、雁等意象。

②动词。一个好的动词,能点燃整个句子。在鉴赏诗词曲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③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④数量词。数量词在渲染气氛、描景状物、表情达意、说明事理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⑤虚词。在诗词曲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可以获得活跃情韵、疏通文气、抑扬顿挫等效果。

⑥叠音词。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叠音词不仅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还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⑦颜色词。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赏析时,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色彩对比的词语,体现诗词曲流露出的感情色彩。

⑧拟声词。拟声词在诗、词、曲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它的作用是使诗、词、曲更形象生动,使人有身

临其境之感。

例: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卷帘放进春愁去。

欢迎转载和分享,关注【中学生学习 微信公众号】与你一起成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