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怪自己的词(如何让自己不过度责怪自己)
过度自责会让人产生恐惧和不安,不得不付出更多的精力应付,最后使自己过于疲惫。想要调节自己的过度自责倾向,心理学方面给出的答案是:提高自我价值感。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一个人以牺牲部分自由和权利,获得群体的保护和其他利益。
我们很多情绪问题,尤其是抑郁和悲伤,都与过度自责密切相关。
这种感觉往往是「自私的基因」与「为他人着想」的社会倡导之间的矛盾而产生。
过度自责往往会导致一个人陷入抑郁情绪中。
抑郁是面临损失和失败时的恢复情绪,本身不会对我们造成过多的伤害。
造成伤害的往往是强烈的愧疚感,我们不断地责怪自己,不断地给自己造成二次伤害。
相信大家应该看过契诃夫的作品《小公务员之死》。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小公务员在剧院不小心打了个喷嚏,将唾沫溅到了坐在前排的一个将军级文官身上。
小公务员非常害怕,一次又一次地和这位文官解释和道歉,弄得这位文官从一开始不以为意到最后大发雷霆。
最终,这个小公务员因为过于担心这位文官的愤怒和惩罚,惊吓过度而死。
这个故事非常有戏剧性。
以前看的时候,我总觉得有些夸张,长大后才发现艺术确实源于生活。
因此,我不得不拜托公司的一个实习生帮忙调整一下,不过他也外出没办法帮我。
随后的事情和「小公务员」的情况相似,他在微信上和我多次说明情况并且道歉,回到公司后还当面向我说明了一次。
其实,我一直在想,他哪里错了?
可以看出,这个实习生是非常容易产生内疚感的人,后来他成为其他员工「压迫」的对象。
长此以往,他会很容易患上抑郁症。
这种内疚感会带给他过多的恐惧和不安,让他不得不付出更多的精力应付,最后使自己过于疲惫。
愧疚感可以帮助我们自我检查是否侵犯了别人的利益,但是过度愧疚会让我们承担太多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我在与一些有抑郁症的人沟通时,发现他们都非常善良,容易自责。
当别人对他们好时,他们总想着加倍报答别人;别人对他们不好时,他们就会责怪自己没用。
那么,怎样才能调节自己的过度自责倾向,不让它成为我们的烦恼呢?心理学方面给出的答案是:提高自我价值感。
很多心理学流派在分析自卑和自负时,经常说自负是自卑的补偿,它是自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缺爱的表现。
这种说法就像「禅师」随便摆几个手势,让你自己「悟」,最后你还真觉得禅师的手势很有道理。
实际上,自卑和自负是因为两种不同的需求导向而产生的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
自负者对权力有较高的需求。
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表现出很多控制行为,试图用更多的言语影响别人。
那些说话滔滔不绝的人往往是自负者,他们善于主导交谈内容,并且输出更多自己的观点。
此外,他们的成就动机也比较高。
对于权力的需求使他们喜欢竞争,以及渴望胜利。
比起人际和谐和社会美誉度,他们更渴望得到权力和主导。
因此,他们很喜欢自我美化,让别人觉得他们很厉害和值得信赖,并借此影响别人。
自卑者有着与自负者极为不同的处事策略。
如果自负者试图获得更多的权力和资源来保证自己的生活和安全,那么自卑者则是希望通过处理与其他人的关系,让自己获得安全和资源。
他们试图牺牲个人更多的利益换取人际和谐,以此让别人帮助自己。
同时,他们恪守规则,以此避免被群体惩罚和排斥。
相对来说,自卑者更容易受到抑郁情绪的困扰,因为社交比竞争更普遍。
他们的低权力感导致他们需要忍受更多不愿意承担的事情,接下来是责怪自己为什么那么没用,连拒绝都没有勇气或者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
这点与自负者不同,自负者之所以会自责,往往是因为成就动机无法达到。
也就是说,自负者会因为怀疑自身的能力而责怪自己没用,而自卑者会因为不被喜欢或者社交麻烦而自责。
这两种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不同,一种是社交关系受挫所致,而另一种则是权力需求受挫所致。
不过,它们的解决办法具有共通性。
自负者通过提高自我价值感,可以让自己不会因为一两次失败而认为自己没用。
自卑者也可以通过提高自我价值感,相信自己的生活可以不依赖他人,不那么依赖社交关系。
自责就像一条一直追着你不放的黑狗,你太弱小了,导致你害怕和恐惧,所以只能选择逃跑。
但是,你完全可以在健身房锻炼,强大自己。
提升自我价值感的做法就是,就像是在健身房锻炼自己,我们锻炼出能应付各种到来的失败或者批评的能力。
当更大的困难到来时,我们也会选择更努力地应对,而不是找个角落躲起来。
积累足够的经验或者培养一项技能,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价值感。
因为自信往往来自过去的成功和对未来的预期。
如果你过去有足够的成功经验,很容易因此培养起足够的自我价值感。
你会因为那些经验相信自己具有与众不同的价值,也相信自己的技能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自我价值感会得到提升,并且在解决问题时更自信。
当问题来临时,你会更清楚地意识到哪些责任是自己需要承担的,哪些责任是别人硬塞给你的。
通过清晰界定责任主体,让自己避免过强的愧疚感。
心理学家尼克·汉弗莱(Nick Humphrey)认为人类在自然演化过程中,大脑分化出帮助我们解决社会问题的脑区,而且占据的比例可能大过解决物质问题的脑区(使用工具等)。
这种脑区的演化决定了人们成为社会性动物。
彭尼贝克(Pennebaker)和梅尔(Mehl)曾经观察到,即使是在需要上课的日子里,学生们还是有将近 30% 的时间用在交流上(他们会在上课时间讲悄悄话)。
这种精力分配是需要经过大脑优先级分析出来的。
也就是说,大脑进化出来的大部分脑区是用于帮助人们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
人们将超过 25% 的身体能量提供给大脑,造成四肢能量供应不足而变得细小。
但是,这 25% 的能量供应大部分却用于解决我们与环境中其他人的关系。
这种演化和改变有什么意义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