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讲孝道的句子(《论语》中的孝道)
《论语》中的孝道
论语中讲孝道的句子
在为政篇中有,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知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侍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利。”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一天有一个鲁国大夫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就是要不违背礼节。”后来樊迟未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说,无违。”樊迟说:“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照礼的要求孝顺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照礼的要求厚葬他们、祭祀他们。”——其实很好理解,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我们无以为报,要在活着的时候好好的孝敬,即使死了也要心里装着他们,常常祭祀他们。这个孝文化一直存于我们的中华文化里。
还是为政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担忧。”孔子的这个回答很巧妙,没有直接正面回答什么是孝,而是通过父母平时对儿女的一种行为来解释。他所强调的就是父母对于子女正是子女对于父母所缺失的。这就是孝。常有一种说法:人们只会“往下疼,不会往上头疼。”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什么意思呢?子游问孔子孝。孔子说:”如今认为孝敬父母,只要能赡养父母就够了。就算是狗、马都能得到照料,如果不真心孝敬父母,那么用什么来分别孝顺父母呢?”——古人诚不欺也。现如今有多少人在外漂泊,长时间不回到父母的身边,认为只要多给父母寄钱就是尽到了孝。读到了这句话我们脸红了吗?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夏道。孔子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难。遇事则年轻人为长者们效劳;有酒食,则请长者享用,仅是这样就算尽到了孝道吗?”孔子说了孝不是仅仅表现在美食、劳力的效劳。遇事我们真能保持对父母的和颜悦色吗?我想只有为人父母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孔子说的意思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最为传颂的《论语》名句。体现了父母对子女安危的担心和牵挂。所以不远游和时常告知自己的信息就是孝。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也。”——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对他父亲的正道长期坚持而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当一个人过了三十岁,尤其是有了自己的子女。就会深刻体会到父母对于自己的爱。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总是在以行动来教给我们他自己对于人生对于在社会立足的道理。但当时我们又怎能听得进去?知道后来才发现父亲的话一直都是期盼我们能够在脱离他的翅膀之下也能展翅飞翔的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