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现代汉语的八大句法结构成分

本站作者 2024-01-04 18:00:00

句子的4种形式

一、主语

主语是相对于谓语而言的。其实讲的就是“谁/什么”的问题,是做出某种动作行为,表现出某种状态或特点,阐述“……是……”的主体。

图中,例1中“妈妈”做出了一个行为“哭”,“妈妈”是主语。例2中“天气”表现出一种状态“热”,“天气”是主语。例3表达的是“他”“是老师”,“他”是主语。

二、谓语

谓语是相对于主语而言的。讲的是“主语”代表的这个“谁/什么”做出了怎样的行为,表现了怎样的特点,或“是什么”,其实也就是“做了什么,怎么样了,是什么”的问题。能回答这个问题的部分,就是谓语。上图中的“哭”“热”“是老师”能够回答“妈妈”“天气”“他”“做了什么,怎么样了,是什么”的问题,所以是谓语。注:例3中的谓语是“是老师”而不是“是”,“是老师”才能完整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单独的一个“是”仅仅是谓语中的一个动词(我们叫谓语动词,也可以叫动语或述语,谓语动词/动语/述语和谓语不是一个概念,以后有机会再解释)。

三、动语(述语)+宾语

动语也可以叫作述语,动语其实就是谓语中承担动作的部分,但是动语有一个很独特的性质:一定要和宾语同时出现,即二者共存共现。怎么理解“共存共现”?也就是如果有宾语,就一定有动语;如果有动语,就一定有宾语;如果没有动语,就不会有宾语;如果没有宾语,也就没有动语。可以理解为“有动有宾,无动无宾”。动语和宾语共同出现时,一般是谓语的一部分。

例1和例2都是讲“王经理”怎么样了,主语都是“王经理”。但例1中没有宾语,所以也就没有动语,不能分出动宾结构,谓语是一个动词“去”。而例2中,谓语为“去上海”,动语是“去”,宾语是“上海”,二者共存共现,该谓语是一个动宾结构组成的。

四、定语+中心语

中心语是受到其他成分修饰或补充的结构的统称,受到定语修饰的中心语叫作“定语中心语”,定语一般位于中心语之前,对后面的中心语进行修饰和限定。能够充当定语的结构有很多,如名词(事实上,在汉语中充当定语最多的还不是形容词,而是名词)、形容词、代词、动词及其他谓词性结构等。一般充当定语中心语的多是体词性成分,以名词居多。

定语一般都对后面的中心语起到修饰或者限定作用,如例2,“中国的历史”中“中国”限定的是哪个国家的历史,不是日本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中国”的。例3“美丽的花朵”中“美丽”对中心语“花朵”起到了修饰作用,什么样的花朵呢?是“美丽”的花朵。

五、状语+中心语

状语也对后面的“状语中心语”起到修饰或者限定作用,但是状语及其中心语和定语及其中心语却不太一样,一般状语的中心语由谓词性成分充当(如形容词、动词、动词性短语等),这就区别了定语的中心语(一般由名词性成分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形容词、动词、介词短语甚至名词来充当,对后面的中心语进行修饰或者限定。

可以看到状语的中心语都是谓词性成分(动词或形容词性)

六、中心语+补语

补语,顾名思义,放在中心语之后对中心语进行补充的成分。补语前的中心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补语成分比较复杂,后面找时间单独讲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七类:结果补语、程度补语、情态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时间补语、可能补语等。

例1中“完”是对“吃”的结果的补充,是结果补语。例2中“极”是对形容词“好”的程度的补充,是程度补语。例3中“气喘吁吁”是对动词“跑”的状态的补充,是情态补语。例4中“一遍”是对动词“看”的次数的补充,是数量补语。

七、句法层次分析逻辑

句法层次分析,一定要理解“层次”二字。一般来说,一个结构完整的汉语句子,包含了从高到低的多个句法结构层次,上层和下层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大层次套小层次,层层往下划分,原则上一直划分到层次内部不能再分出小层次(也就是说这个结构内部已经是词了,而不是短语了)。一般来说,完整的句子中,层次最高的就是主谓,所以如果这个句子有完整的主语和谓语,一般第一层先分出主谓结构,然后再主谓结构内部再进行进一步地划分,分出下位层次:动宾、状中、定中、中补等。

句法层次分析一般遵循“二分法”,即在某个结构内部一次只分出两个部分,而不能直接分出三个部分或四个部分,每一层进行二分,层层往下切分。

(1)第一层 主谓

第一层主语不是“老王”,而是“隔壁的老王”,世上老王有千千万,但我们说这个句子的时候,“老王”是特定的,就得是“隔壁的老王”才对,而不是其他的老王。“隔壁老王”做的事情不仅仅是“吃面条”,而是“昨天”“吃完了”“五碗面条”,这些合起来才是他做的具体事情,所以一分为二,分出主谓。

(2)第二层 定中-状中

主语“隔壁的老王”内部还可以进行划分,所以又采用“二分法”,一分为二,哪个老王?是隔壁的老王,其他的老王,很显然“隔壁”是对“老王”这个中心语进行限定的定语,分出“定中”结构。谓语“昨天吃完了五碗面条”很显然还可以进行切分。一分为二,从哪儿切呢?“昨天”是时间名词充当了状语,修饰和限定后面的整个“吃完了五碗面条”,为什么这么分?“吃完了五碗面条”都是在昨天这个时间点发生的,是统归于“昨天”这个时间点之下的,后面的这个事情“吃完了五碗面条”都是在昨天发生的,受到“昨天”这个时间状语的修饰,很显然“昨天”是状语,后面的是受到它修饰和限定的中心语(“吃完了五碗面条”整体是一个谓词性短语,充当状语中心语,合情合理)。

(3)第三层 动宾

“吃完了五碗面条”出现了宾语“五碗面条”,动宾共存共现,一定可以划分出“动宾”或者“述宾”结构。“吃完”是一个动词性结构,受到这个动作支配的名词性结构“五碗面条”作宾语。“吃完了什么”——“吃完了五碗面条”。“怎么了五碗面条”——“吃完了五碗面条”,动宾结构合情合理。

(4)第四层 中补-定中

动语“吃完了”和宾语“五碗面条”很显然,各自内部都还可以进行切分,所以对他们二者又各自进行“二分”。“吃完”可以分出一个纯粹的动词“吃”,而后面的“完”很显然是对前面动作“吃”的结果的一个补充,“吃怎么样了?”“吃完了”,把吃没吃完这个结果给补充了出来,让说话人知道。动词“吃”充当补语中心语,合情合理。

“五碗面条”中的“五碗”是一个数量短语(数量短语是名词性的,可以充当定语),修饰和限定了后面的名词中心语“面条”,什么面条?多少面条?“五碗面条”,而不是“六碗”,也不是“四碗”,很显然对面条的数量进行了修饰和限制。名词性成分充当定语,名词充当定语中心语,合情合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