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待死亡的句子 佛教关于死亡的态度和观点

本站作者 2024-01-27 21:30:00

佛教对待死亡的句子

死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经验的。但随着观念的进步,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规划死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有尊严地离去,也是热爱生命的一种方式。那么佛教关于“死亡”的态度和观点又会带给我们哪些启发呢?下面且听高僧大德和人生导师关于“死亡”的开示,愿大家能够从中获得直面死亡的勇气,更能开启善待死亡的智慧与慈悲!

众生

死亡千差万别,佛教归为四大种类

人生有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生,二是死;生之不易,死更艰难。为了生存,种种努力奋斗,种种勤劳辛苦,读书求学,谈情说爱,生育儿女,负责家计,上要孝敬老人,下要抚育幼小,还要负责多少社会的责任。除此之外,身体上的疲劳,心灵上的烦恼压力,外境的是非委屈,都感到生之艰难。

死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但是有的人得享高寿,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自然寿终正寝,称为善终,这是最好的结果;但是也有的人正当青壮年的时候,意气风发,亟思有一番作为,却在这个时候医生宣布得了不治之症,结果因病撒手人寰,真是情何以堪!

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迟速有别、种类各异。显贵如秦始皇,虽然可以拥有世间一切,征服天下四海,但是也无法获得长生;高龄如彭祖,纵有八百岁的寿命,从宇宙大化来看,也不过如蜉蝣之朝生暮死。

宇宙含灵,乃至一切众生,有生必有死,只是死亡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各不同。经上将之归纳成四大种类:

一、寿尽而死

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就消灭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寿,其实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间,到头来还是黄土一g,所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意思是说人寿有限、在劫难逃。

二、福尽而死

经上说:“世人无知生死,肉眼无知罪福。”一切众生的寿命像水土的气泡一样,气散则灭,自己所有的福报一旦挥霍尽了,自然就会人死神去。这就和千金散尽的富翁沦为乞丐,终久会饿死、冻死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意外而死

就是一般所说的“横死”,是本来不应该死,因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异处,例如战死、车祸亡故、被人刺杀以至于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难以卜知的。俗语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就是形容这种变故。

四、自如而死

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这种自如的死法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世缘法量的圆满和合为荼毗,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钳制。

因为生死是人生两大问题,所以佛教喊出“了生脱死”的口号。但是追究起来,了生脱死并不是真的不死,而是在生死中有信仰的力量可以处理生死。例如:满足、忍耐、明理、淡泊,这都能减少生的压力;再如对未来生命的憧憬,对求生净土的希望,对善因善缘得使来生更好的果报之深信,都能让我们对死亡有一些超脱的认知。

人要做自己的医生,平常多运动,饮食要节制,生活要正常,情绪要平和等,都能有益健康。总之,十大死因虽然可怕,如果求生意志强烈的人,注意信仰、道德的生活,平时多运动,常保心情的愉快,各种死因也并非不能改善的呀!(星云大师)

念佛

人怎样看待死亡?

况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校。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印光大师·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

为死亡做准备

有白昼就必定有黑夜,所以就必须要为黑夜的到来作准备;有夏天的暑热就一定会有冬天的寒冷,所以就一定要为冬天的寒冷作准备。

这两个常识告诉我们一桩事情,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存就是生,那么我们一定要为死亡作准备。就如同我们为黑夜、为寒冷作准备一样。

有一个更重要的准备,我们怎么去为死亡做准备?我下辈子要到什么地方去?对死亡做准备就是修福、修慧、求生净土!

修福修慧是我们增上往生的资粮,来庄严净土信愿称名。如果我们接纳了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给我们的承诺保证,我们信愿念佛乃至十声都能往生,要作好这样的准备,我们才能得心安,得快乐。

所以通过修念佛往生净土一法,是对我们这一期的生命做准备。(大安法师)

死亡并不可怕

佛教认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一般人很容易误解这是在散播悲观主义。事实上,在佛教的观念中,身体上生老病死的变化,只不过是假相而已,学习并实践超越这些假相的方法,才是佛教教义的重心所在。

释迦牟尼之所以能够成佛,是因为他观察、体会到,所有人都无法超越生老病死。有生必定有死,生与死是一体的两个段落,开始的时候是生,结束的时候是死。而且只要有生命,就一定会老,生命的过程就是一连串老化的现象。老化的同时,还会产生许多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直到最后死亡,谁都不能够避免。

我们要知道,死亡本身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死后还有另一个新的未来在等待着。就像白天工作太累,晚上非睡觉不可一样,补充睡眠以后,第二天早上起床,又是崭新的一天。

此外,生可以说是一个结果,利用这个结果,正好可以为死亡做准备。当我们死亡之后,世界上任何财产、名利都带不走,只有业报随身。所以,真正可以带走的,是我们的慈悲心、智能心和功德。

因此,不必担心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看看自己现在有没有“储蓄”倒是真的。利用现在的生命好好养精蓄锐,在这个世界上多做些功德,多带一些好的业报到来生,就不必害怕死亡了。这就像我们在乡下多赚一点钱,再到都市来做义工,这不是很好吗?(圣严法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