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语言学概要 第四章第二节
一、句义
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句子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并体现出说话者的意图。比句子小的单位词组、词不能成为交际单位是因为没有体现说话者的意图,是静止的使用单位。
句义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词所指称的事物及其结成关系;二是说话人对这些事物及其关系的总的态度。如,
1、刘翔是孙海平的徒弟。
2、刘翔是26届奥运会田径110米跨栏的冠军。
3、刘翔是上海籍运动员。
4、刘翔是很高。
5、刘翔长得很帅吗?
6、刘翔的歌唱得真好!
7、把刘翔的资料调出来我看看。
前四个句子是“是”字判断句。由于词与所指称的事物不一样,判断的具体内容也不一样。1和3句判断二者有领属关系,2句判断二者是等同关系,4句是判断主体的特征的。这些属于句义的第一方面的内容,即词所指称的事物及其结成的关系。这四个句子还体现出了说话人对第一方面内容的总的态度,即对这些内容说话人的态度是陈述、确信、确认的态度。5、6、7除了第一方面的内容外,表现出来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疑问、感叹、赞叹、命令要求等。分别是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
歧义
句子的表达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称为同形异义句,亦称歧义句。产生歧义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四类:词汇、语义、句法、语用。
(一)词汇歧义
1、同音词歧义
同音词歧义发生在口头言语中。如:
新wen(文、闻)学
向qian(钱、前)看
我喜欢you(油、邮)票
2、同形词歧义
同形词造成的歧义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同形同音,一种是同形异音。
3、多义词歧义
(二)语义歧义
1、语义角色同形语义角色即施事、受事、目的、工具、对象等。如:
(1)鸡不吃了。(施、受)
(2)反对的是他。(施、受)
(3)考研究生。(对象、目的)
(4)他谁都不认识。(施、受)
(5)连老王都打了。(施、受)
(6)盖被子。(工具、对象)
(7)有关领导应当处理。(施、受)
(8)母亲的回忆。(施事、受事)
(9)他今天评了先进工作者。(施事、受事)
2、语义指向不同。语义指向指句中的定、状、补、动等的语义归属对象。如:)
这群孩子实在没办法。(“没办法”指向不同)
他有个女儿很骄傲。(骄傲指向他或女儿)
中山公园松树最多。(中山公园、松树)
3、领属非领属关系同形如:
(1)他的笑话说不完。(关于他的笑话;他编的笑话)
(2)他的画像画得很好。(他画的画像很好;别人画他的画像很好)
(3)他的毛衣织得很好。(给他的毛衣织得很好;他织的毛衣很好)
(三)句法歧义
1、句法关系多义:指由句法关系不同产生的多义。如:
研究方法:偏正、述宾学校商店:联合、偏正学习好:述补、述宾
他们三个人:同位、主谓学生家长都来了:偏正、并列
2、词与短语同形汉语的词和短语在结构上是一致的。所以词和短语会有一致的情况。如:
烤红薯、炸薯条:词、动宾短语出租汽车:词、动宾短语开关:词、联合词组
3、句法层次多义指组合层次不同而产生的多义。如:
他们三个一组。一个报社的记者。北京人多。我和姐姐的朋友。
非洲语言研究概况学习雷峰的故事 演好戏
4、成分功能多义语法成分功能的不同形成的多义。如:
写得好。(结果补语,可作答“写得好不好?”;可能补语,可作答“写得好写不好?”)
书已给小王拿去了。(被、替)
(四)语用多义
语用多义指由语用因素造成的多义。大致有两种情况。
1、强调不同,如:
(1)他最喜欢小妹。(是他最喜欢小妹;他是最喜欢小妹,不是最讨厌小妹;他最喜欢的是小妹。)
(2)还是生一个好。(重音在“生”上,指还是生一个好,不要不生;重音在“一个”上,指还是生一个好,不要不生。)
2、预设不同如:
(1)我白吃了一顿饭。(预设为:得到利益就应付出代价,理解为:我白吃了一顿饭,没出力气;预设为:付出代价就应得到利益,理解为:我白吃了一顿饭,全吐了。)
(2)小李差点没给小王结婚。(预设为:小李想给小王结婚,理解为:结了;预设为:小李不想给小王结婚,理解为:没结。)但像差点儿没淹死,差点儿没赶上那趟车等只有一种理解。因为预设一般只有一个。
有些多义句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如:虚构故事吓坏人。
虚构一个故事吓唬坏人/虚构一个故事把人吓坏了/虚构的故事吓唬坏人/虚构的故事把人吓坏了。
咬死了猎人的狗。
三、预设与蕴含
句义之间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关系,预设与蕴含就是句义之间的两种重要的关系。
(一)预设
最早对预设进行探讨的是哲学,后来也引申到语义学和语用学中,所以预设分为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
1、语用预设
指借助语言之外的“共享知识”推导出来的交际意义。它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共有的背景知识,话语的措辞恰当和场合恰当等。如:
(1)约翰把玛丽称为共和党人,然后玛丽也侮辱了约翰。
(2)先生,我能借用一下您的钢笔吗?
例(1)的语用预设为:约翰和玛丽都认为把人称为共和党人是对他的侮辱。例(2)的语用预设为:①听话人是个成年男子;②他的社会地位高于说话人;③说话人双方互相不是十分熟悉。
2、语义预设
即从言语片段本身推导出来的(假设或前提)交际双方的已知信息。如:
(1)约翰不打妻子了。
预设:①存在约翰这个人。②约翰有妻子。③约翰打过妻子。
(2)校园湖边的柳树绿了。
预设:①有校园。②校园边有湖。③湖边有柳树。
这些预设有些不同,一种是句子内容的一部分,已在句子中直接表达出来。如(1)中的①②,(2)中的①②③。一种没有在句子中直接表达出来。只作为被表述事态的前提条件。如:(1)中的③。前者称为绝对预设,后者称为相对预设。
绝对预设每个句子都有,且内容确定。相对预设并不是每个句子都有,且有时不确定。如:他又去看了一遍。相对预设为:他以前去看过或别人以前去看过。
3、预设同原句的逻辑关系。
设原句为A,预设为B。预设与原句的条件关系可表述为:
当A真,则B真。
当A假,则B仍为真。
当B真,则A真假不定。
当B假,则A必为假。
以上的例子可以说明。
(二)蕴含
蕴含又叫衍推,原为形式逻辑术语,现常用于语义学研究。指两个句子中如果有一个对应的语言单位是上下位关系或整体与局部关系,这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就是蕴含关系。含有下位概念或整体概念的句子蕴含含有上位概念或局部概念的句子。或者可以说,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这时就可以说甲蕴含乙。如:
1、小王是个单身汉。(A)小王是个男人。(B)
2、他结婚了。(A)他有一个妻子。(B)
3、我看见一个小偷。(A)我看见一个人。(B)
4、他踢了小张的腿。(A)他踢了小张。(B)
5、那棵白菜全烂了。(A)白菜心烂了。(B)
有蕴含关系的两个句子存在这样的逻辑关系:
若A真,则B真。
若A假,则B真假不定。
这与预设有所不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