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励志小故事 朱元璋的9个小故事
文/唐俑
朱元璋画像
素材源自《皇明典故纪闻》
《皇明典故纪闻》十八卷,明余继登撰,采实录及起居注中作者认为有关“治道”的材料摘抄编成,并附以己见,起自洪武元年(1368年),迄于隆庆六年(1572奶奶),叙述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明代制度的各个方面,其中有些史料为它书未载或载之不详,为研究明代政治、经济,尤其是典章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
01
元至正十五年,朱元璋率军攻克采石。
诸将见了粮食和牲畜,比见了爹娘还亲,叫手下放开手拿,能拿多少拿多少。
正当他们满载而归时,朱元璋令人把所有船缆砍断,把那些粮食和牲畜,全部推到激流中,船也不要了,任其顺流东下。
诸军惊问何故,难道这些战利品,不该弄回去吗?
朱元璋说,想成大事,就不要眼盯着眼前的小利,如今全军渡江作战,老天保佑我们打了胜仗,就应该乘胜直取太平,如果大家都拿了战利品打道回府,再举必难,还干什么大事,都回家抱孩子去吧!
随后,他率军进取太平。
太祖克采石,诸将见粮畜,各欲资取而归。因令悉断舟缆,推置急流中,舟皆顺流东下。诸军惊问故,太祖曰:“成大事者不规小利,今举军渡江,幸而克捷,当乘胜径取太平。若各取财物以归,再举必难,大事去矣。”于是率诸军进取太平。
只有抵御住了小利的诱惑,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02
元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活捉了陈兆先(义军叛将陈野先从子),收降了他的部下。
朱元璋从中挑选了五百个骁勇的,让他们当自己的亲兵,被选中的人,个个疑惧不安。
几个意思?
难道不怕咱们寻机害他吗?
事情肯定没这么简单,姓朱的肯定在玩啥子阴谋!
朱元璋明白他们心里在想啥,为了打消他们的疑虑,当天晚上,他就令他们全部给他站岗,而且把他以前那些宿卫,全都“赶”走了。
然后,他卸下铠甲,在帐中安然入睡,很快便鼾声如雷。
大家这才放了心——老朱既没杀我们,又把我们当心腹,今后我们若不全力报答,就太没良心了!
后来攻打安庆,身先士卒冲锋,首先登上城头的,大多是这些“心腹”。
太祖擒陈兆先,降其众。择其骁勇者五百人置麾下,五百人疑惧不自安。太祖觉其意,至暮,悉令入卫,屏旧人于外,解甲酣寝。众乃相谓曰:“既活我,又以腹心待我,何可不尽力图报?”及攻安庆,多先登。
信任也是生产力。
03
有一次,朱元璋到东阁视察。
那天天气很热,汗水把他的衣服湿透了,左右拿来干衣服让他换,都是洗过多次的。
参军宋思颜认为老大是在作秀,对朱元璋说,主公躬行节俭,真是子孙学习的榜样,但臣恐今日如此,今后不一定也做得到,但愿始终如此。
朱元璋不以为忤,反而很高兴,表扬宋思颜说得好,有的人看问题,只能看到眼前,而看不到长远,或者能看到已经发生过的,而看不到将来会发生的,思颜同志担心我现在做得到,今后做不到,我相信他是忠于我的。
随后,朱元璋赏赐了他不少钱。
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参军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太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其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说真话需要勇气,能听真话更需要勇气。
04
一个寒冷的冬天,朱元璋来到三山门,视察修浚护城河,看到一个役夫,裸体在水中行走,看样子像是在探物。
这么冷的天,他在干啥呢?
朱元璋让人去问,原来不知什么原因,监工把那位役夫的锄头扔进了水里,没有锄头就没法干活,不干活就要被处罚,所以那个役夫,说什么也要捞上来。
可是探了半天,也没有探到。
朱元璋让人另外拿了一把锄头给他,对随行人员说,把农夫弄来修护城河,这么冷的天,手脚都开皴了,本来够辛苦的了,居然还有人忍心加害!
他令人把那个监工抓来,狠狠打了一顿屁股。
打完监工屁股,朱元璋对随行的丞相说,今天咱们穿着厚厚的裘衣还觉得冷,何况这些贫困无衣的役父,他们的苦楚,肯定无法用语言形容!
说完这话,朱元璋当即命人停了那人的差役,然后命令工部,将服役的工匠遣送回家。
太祖尝于冬月幸三山门观修浚城濠者,见有役夫裸行水中,若探物状。令人问之,则督工吏掷其锄于水中,求之未得耳。令别取锄偿之。曰:“农夫供役,手足皴裂,亦甚劳矣,尚忍加害乎?”捕吏杖之。顾谓丞相曰:“今日衣重裘体犹觉寒,况役夫贫困无衣,其苦何可胜道?”即命罢其役,仍命行工部,遣各夫匠还家。
对最底层民众的态度,是衡量统治者执政为谁的试金石。
05
有内使打报告,请求增加皇家动物园喂老虎的肉。
朱元璋说,养牛可用来耕作,养马可用来骑乘,养老虎有啥用,还要费那么多肉!
随后,他令人将老虎送给光禄司,其他禽兽全都放了生。
据记载,光禄司主要负责外廷食物,包括祭祀的食物和宴会的餐饮,那些老虎,不知是被当作食物吃了呢,还是做了祭祀用品。
内使有奏增肉饲虎者,太祖曰:“养牛以供耕作,养马以资骑乘,养虎欲以何用?而费肉饲之乎?”命以虎送光禄,他禽兽皆纵之。
百姓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食肉者们再考虑精神需求吧,与百姓相比,尔等得到的够多了!
06
陶安,元末明初文人,曾建议朱元璋取金陵,洪武元年任江西省参知政事,治理有方,军民诚服。
也就是那一年,一个御史向朱元璋报告陶安很隐秘、微小的过失。
这相当于人家的隐私了,人家的隐私你都晓得,牛逼啊!
朱元璋警惕地问他是咋个晓得的,御史回答说是在路上听到的。
朱元璋很不爽——一个御史,竟然以道听途说来毁誉人,简直是乱弹琴,你就是这样履行职责的?
又说,只有消灭了虫害,才能种出佳木,只有除掉杂草,才能长出好苗,只有把奸邪之人拒之门外,才能更好地任用正直之士,奸邪之人事君,都是先用小事取得信任,然后大搞阴谋诡计,此人从前说什么,朕就信什么,从未怀疑过,因此才导致他今天敢胡说八道!
说完这话,朱元璋当即命中书省开了那个御史。
洪武初,有御史言陶安隐微之过者。太祖曰:“尔何由知之?”对曰:“闻之于道路。”太祖曰:“御史但取道路之言以毁誉人,此为尽职乎?植佳木者必去蝉蠹;长良苗者必芟稂莠;任正士者必绝邪人。凡邪人之事君,必先结以小信,而后逞其大诈。此人尝有所言,朕不疑而听之,故今日乃为此妄言……乃命中书省黜之。
去小人就像扑火,刚烧起来就扑,扑起来就不难,等到烧旺了再扑,即使能够扑灭,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07
有卫卒完成差役回到家乡,一些亲戚朋友来看他,带来一些礼物,却被上司以违法为由告了,还抓了他的亲戚朋友,并请定罪。
朱元璋火了,人归故乡,哪个没有几个亲朋好友?
带点东西来慰劳,是人之常情,这也有罪?
统统给老子放了!
随后他对侍臣说,我发现近来诸司用法,越来越苛刻、烦琐,如此用法,人们只有把手捆起来,把嘴闭起来,不然稍有举动,就落入了法网。
卫卒有差还,受亲旧私遗者,卫官以违法并逮其亲识,请罪之。太祖曰:“人归故乡,孰无亲识?慰劳馈赠,人之常情。”命皆释之。因谓侍臣曰:“近来诸司用法,殊觉苛细。用法如此,使人举动即罹刑网,甚失宽厚之意。”
依法办事当然没错,但执法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人整“死”,而是为了让人“活”得更好,所以,什么时候也不要忘了,即使是冷酷无情的法律,也应该有点温度。
08
洪武初,有人告一富人谋反,御史台勘问,不实,刑部接着勘问,还是不实。
很显然,这是诬告,如何处理,成了一个问题,因为当时刚建国,有关法律,都还没来得及制定。
有了解元朝法律的人说,元时告谋反不实者,杖一百。
诬告人谋反,这么大的罪行,为何只杖打一百?
这种处罚,也太轻了吧!
据说那人是元朝过来的官员,名叫秦裕伯,N次做过朱元璋的顾问,凡是不明白的,朱元璋都去问他。
那人跟朱元璋解释说,元朝之所以对诬告者处罚这么轻,是为了开来告之路,处罚重了,就没人敢来告了。
朱元璋觉得不对劲,这不是鼓励诬告吗?
你不诬告,怎么会受处罚呢?
诬告者处罚这么轻,不是给报私仇者提供了契机吗——反正就算是诬告,后果也不严重、吃点小苦,就算告不死你,也要让你脱层皮!
不行不行,我大明朝,绝不能助长这样的歪风!
朱元璋说,诬告的奸徒若不抵罪,天下那些好人,被诬告的就会有不少,从现在起,凡是诬告谋反的,统统抵罪,这个要形成制度!
所谓抵罪,就是诬告者与谋反者同罪,当时对谋反罪犯的处理,是凌迟处死。
洪武初,有告富人谋反者,命御史台刑部勘问,皆不实。或言元时告谋反不实者,罪止杖一百,以开来告之路。太祖曰:“奸徒若不抵罪,天下善人为所诬多矣。自今凡告谋反不实者抵罪,著为令。”
有经验可借鉴当然是好事,但适合他人的经验,并不一定适合自己。
09
一天退朝后,朱元璋指着宫中一块空地,对太子和诸王说,这个地方,不要盖什么亭馆台榭,那些东西好看倒是好看,却吃不得喝不得。
不盖那些玩意儿,这块地用来做什么呢?
朱元璋的意思,是叫内使在上面种点蔬菜,这样可以少伤点民财,少劳点民力。
又说,过去商纣王喜欢把宫室搞得既豪华又漂亮,却不体恤人民,导致天怒人怨,最终身死国亡;汉文帝就不一样了,他打算建个露台,掐指一算,要花百金,想想还是算了,最终民安国富。
他的结论是:奢俭不同,国家是安定还是动乱,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最后嘱咐他们,我今天所说的话,你们一定要记住,时常告诫自己不要学商纣王,要学汉文帝。
太祖一日退朝,太子诸王侍,指宫中隙地谓之曰:“此非不可起亭馆台榭为游观之所,今但令内使种蔬,诚不忍伤民之财,劳民之力耳。昔商纣崇饰宫室,不恤人民,天下怨之,身死国亡;汉文帝欲作露台,而惜百金之费,当时民安国富。夫奢俭不同,治乱悬异。尔等当记吾言,常存警戒。”
朱元璋所说的亭馆台榭,很像今天的面子工程。
面子越厚,里子越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