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不要否定自己 容易自我怀疑 轻易否定自己
想跳出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怪圈,就要摆脱两种思维模式:
1、习惯用过去失败的经历,分析现在的事件;2、习惯用别人的优点,与自己的缺点进行对比。
学会接纳自己,才是对人生最大的奖赏。
「自我贬低,就是对自己的 PUA」
我有个万事都要请示我的下属,大到决策制定,小到图钉采买,全部都要我点头同意之后才放心去做。
有一次我不胜其扰,跟她说这点小事由她自己决定就行,她却摇头不肯,生怕自己做错了决定会让我不满意。
公司年会,我和这个姑娘出去买衣服,过程中她仍沿袭了工作中的办事风格,接连询问我自己的衣服搭配是否好看。
「我品味太差,我的衣服都是我妈给我买好的,每天的穿搭也必须要给她看一下。」
「谁跟你说你品位差的?」
「大家都这样觉得啊,只要是我买的衣服,所有人都觉得很土。像我这样的人只能勤勤恳恳地依照领导的指示做事,而我自己成为不了领导,从买衣服这件事就能看出来。」
我试图跟她聊过几次,可是对于自己的贬低已经变成了她的常态,我的工作性质有些特殊,需要更具担当的下属,于是便将她调到了其他部门工作。
后来她的新上司找到我跟我谈起了这个姑娘,也是满脸的无奈:「我知道她其实也很努力,也想要将工作做好。只是她负面信念太强,她已经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工作了。」
这个姑娘不知道的是,因为她的自我否定,让她错过了一次又一次被提拔的机会。
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时候,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找到我,跟我说自己最近很「丧」。
「我申请了保研,到了最后一轮被刷下来了,后来接连面试了几家公司,也都没面试上。最近我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情绪也越来越不稳定,我患有焦虑症的事情也不敢告诉父母,我总觉得自己太差,对不起他们。」
这样的想法让他开始产生自我厌恶的情绪,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最后他问我:「我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错,明明我小时候是父母的骄傲,可是为什么现在我的人生变成了这样?」
可是实际上,他还是他,只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变高了。
我遇到过太多对自己有不满情绪的人,他们有的觉得自己不会讲话,有的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他们的关注点就像放大器,只能看到自己「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前些天朋友要外出参加一场活动,聊天中她对我说:「我不想去社交,我觉得自己好丑。」
我反复对她说她长得很美,并且向她保证参加活动的人当中不会有那么多人能在颜值上战胜她。
可是她却跟我说:「不,只要我认为有一个人长得比我好看,那就足以『杀死』我。」
虽然是句玩笑话,却暴露了我们当代人看问题的普遍视角,在照镜子的时候,我们最先看到的往往不是我们健康的皮肤,而是突然冒出的青春痘。
因为,我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盯着自己的缺点看。
纵观与来访者交流的经验,我已经很难再看见充满自信的选择坚定者,大多数人都在为弥补自己的不足而努力着。
盯着自己外貌缺陷不放的人,开始痴迷整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人,逐渐放弃人生;每天都说自己「不会讲话」的人,日渐封闭自己,不再社交。
当有人想要让他们振作起来的时候,他们会说:「我就是很差,我活该这样。」
「PUA」是目前被广泛讨论的流行语,是指通过各种语言技巧否定一个人、摧毁对方的自信心,从而实现情感控制。
我们日夜都在提防他人对自己「PUA」,可是最后发现,摧毁自己的人竟是我们自己。
「我得了一种不喜欢自己的病」
很多人穷尽一生,都是为了和自卑、焦虑抗争,想要证明「我不是这样」。
但似乎不管我们怎么做,都无法变成理想的模样。
很多人都觉得,不喜欢自己是「差生们」才有的表现,实则不然,很多「成功人士」也同样被这样的情绪困扰着。
和我一位关系颇好的「大神」作者就有非常强烈的自我怀疑外加情绪焦虑,她每天唉声叹气,说自己写的内容简直就是垃圾,没人喜欢看。
身边的人吐槽她是在炫耀,认为一个靠写作就能达到月收入六位数的人,不配讲出这样的话。
可是我曾亲眼看着她对着电脑崩溃,将自己写了几十万字的稿子全部删掉重写,然后疯狂询问我的意见,希望能够透过我的肯定给予她哪怕一点点的认同。
纵然在我看来,我和她之间的差距极大,甚至不够资格成为她的「点评人」,但这依然不能消灭她内心的惶恐。
为了帮她恢复自信,我开始和她进行简单的谈话,试图找到她对自己发出负面评价的原因。
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我发现她总是有无数个理由驳斥我对她的称赞。
我将这些驳斥的语言进行了归类,大体可以看到她「自我批评」的两个惯用手法,我将其称之为自我批评者拥有的两种惯用思维范式。
思维范式一:习惯用过去失败的经历分析现在的事件。
「之前我就是这样写的,被编辑反复退稿修改,这就说明了我真的有问题!」
又或是:「上一本你都不知道我的数据『扑』成啥样了,我写的东西压根儿就没人看。」
纵然我向她解释这两次事件发生的背景完全不同,却也无法抵消她心里的彷徨不安。
有学者将这种不断回忆自己的负面经历,从而以此进行自我批评的想法,称之为「反刍」。
它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出现的无意识性。
它的出现是不受人的意志转移的,当你满怀期待地开始一项工作时,过去的失败经验会突然闯入,给你强烈的心理暗示:你这次也不会成功。
二是结果的失败性。
当反刍发生时,我们回忆起来的往往都是有关于痛苦、失败、丢脸的场景,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其余过程性愉悦的经验,往往不在我们的回忆范畴。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诺伦·霍克西玛认为,习惯性反刍会诱发抑郁。
这种负面思维,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思维范式二:习惯用别人的优点与自己的缺点进行对比。
「跟我一起同时写文的某某,『粉丝』都已经几十万,版权都卖出去七八本了。」
「我才几十万稿费,你看某某一个月就能突破百万,我怎么这么无能?!」
和他人的比较,会减损个人在取得成绩时的欣喜感,这种心理被称之为「比较落差」。
这不仅是「大佬的困惑」,这种思维范式从我们记事起就一直陪伴着我们。
形成这种思维的原因,和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
我小侄子上学期的期末考试考了班级第三名,原本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喜事,可是当小侄子开开心心回到家,面对的却是我嫂子疾风骤雨般的比较。
「考了第一名的就是你的同桌,你怎么不跟人家多学学呢?」
然后,我就看到我小侄子上扬的嘴角一点点垮掉。
每一次对个人成就产生的满足感和喜悦感,都会从一次次被比较中消减,最后吞没我们的自我肯定。
而我那位「大神」写作朋友陷入的自我否定泥沼,恰恰就是我们很多时候会遇到的心理病。
这种病,被称之为「我不喜欢自己」。
前些天我在网上看到有平台发起了一个「欣赏自己」的活动,每个人都匿名在这个帖子下面说出一条喜欢自己的理由。
有一个天生右眼肌无力的女孩子说,她因为右眼皮抬不起来而经常遭到周围人的嘲笑,可是她却认为这就是自己与众不同的标志,觉得自己这样「很酷」。
还有一位服装穿搭博主,称自己因为身材肥胖从小被人起各种难听的绰号,可是她坚持美是多元的,现在自称为「胖子界的玛丽莲·梦露」。
在那个帖子里,我看到了大家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放过自己,才能喜欢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不喜欢自己,而是我们不知道如何跟自己共处。
对自己怀有过高的期待,让我们每天活得像个不知疲倦的机器。
有的人因为自己的「一无是处」而变得「垂头丧气」,有的人因为自己的不够优秀而忙于奔波,我们好像永远不会「放自己一马」。
无法与自己共处,也可以用防卫机制的概念进行解释。
防卫机制,是指个体为了保护自我的整体性不受威胁,从而引发出来的潜意识自我防御功能。
目的就是为了逃避精神上的痛苦、焦虑、罪恶感,它大多时候是以无意识的形式出现的。
按照分类划分,它包括诸如压抑、否定等逃避型防卫机制,或是合理化、反向等自我欺骗性防卫机制,转移、投射等攻击性防卫机制,幻想、补偿等替代性防卫机制以及认同、升华等建设性防卫机制。
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有人在事情还没开始之前,疯狂表态「我真的不行」「这件事我做不来」。
最后的结果如果是失败,对方就会顺势说道:「你看吧,我早就说过我不行。」
仿佛这样失败就变成了一种「理所应当」的结果。
我们不停为失败找的借口,就是我们的一种「防卫机制」。
正向的防卫机制,有利于我们缓解焦虑,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但如果防卫过头,就会出现两种极端情绪:一是逐渐变得怯懦、日常自我怀疑,甚至逃避;二是开始过分严格要求自己。
1.建立正向反馈机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