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岗后的感想(换工作100天后的感想)

本站作者 2023-03-05 11:06:00

转岗后的感想

这篇文章2019年5月5日首发在我的个人公众号上。

发布之后意外的收到了很多点赞和好评,还有好几个好友特意微信和我聊了下。

在朋友的建议下,我把这篇文章搬运到知乎上来。

上个月末,我转正了。

长吁一口气,我终于顺利转正了,不从海航出来溜达一圈,真的不知道原以为走个过场的转正程序还能弄得我心惊胆战的。

我把这100天的工作感想分享出来,一是想借机整理总结给自己看,一年后再回顾肯定又是另一番感受,二是想给已经从海航离职的/即将从海航离职的同仁们一些参考,为后续的工作做些准备,三是想给打算从大公司离职去互联网创业公司、但动因不足的朋友们一些劝退建议。

先说说我的情况

2015年7月本科毕业后进入海航,2019年1月离职来了现在的公司。在海航工作3.5年,恰好见证了海航从大步向前登上顶峰、从顶峰跌下一落千丈。离职前是在航司做结算业务的(要是不懂啥叫结算,就理解成做财务部里的市场工作吧),对一线运行体系的工作接触不多,撑死了对地面服务略知一二。现单位是一家航空业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主要做航空运行体系的业务优化的,合同上的岗位写的是销售部的商务拓展,但是我还是挺有自知之明的,目前就我的能力是做不了商务拓展的,日常会做各种销售保障类的工作。

给两家公司打标签的话,原单位是成熟的大公司、甲方企业、做事有各种规章制度领导层级的流程审批,现单位是仍在创业阶段的小公司、乙方企业、做事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比较灵活。给我的两个岗位打标签的话,原岗位是80%重复性工作、有99%的据可依、甲方爸爸立场,现岗位是80%创造性工作、最多有50%的据可依、乙方定位的小心翼翼。

所以我这次换工作,是转行又转岗。

我自己把这100天分为1~80天和81~100天两个阶段,这个分界点不是随便分的,是因为我差不多在4月中旬才有点状态。

第一难:我在哪儿?我要干什么?

这个主要是第一阶段的感受。

因为直接领导经常奔波在外,他自己也有一堆活儿要忙,所以并没有很多时间培训or指导or布置工作。而我自己,因为刚从海航出来,虽然知道创业公司和海航不是一个路数的,但是仍带着大公司的“领导布置工作-我准备材料并反馈-领导审批建议-完成”的做事风格,所以最开始,我的工作模式基本是在等别人,“直接领导没给太多工作-我自己看点行业文章吧”“给布置了工作-我提供了初稿-他们都没反馈-我看下新闻吧”“给布置了工作但是没给具体时间和具体要求-今天做不完了明天再做吧”,每天也就6点过下班走人。

好在这种状态和感觉已经是过去时了。

有朋友问:“最开始入职的时候不是谈了工作职责和范围么?”我面试的时候是一心想要做C端的市场岗,后来进公司一谈就主动选择了换到B端业务,所以算是……I can I up???

第二难:这工作好难,好多都不会,会的那些好多都做不好

我的日常工作其实并不难,整理合同、帮助建立些规定之类的,这在海航都是经常接触的。但是别的,以下开始比如。

-比如做PPT。我目前主要做两类PPT,一类是公司的产品介绍,另一类是公司出去的presentation。最开始犯的错误,是没有提前了解公司PPT的一贯风格和常用模板,自己按照原单位的风格一顿操作被吐槽。后来觉得难,是因为要自己想PPT的细节框架逻辑,同时手里没有现成的素材。而在以前,领导会给大框架,各级领导还会告诉每页要放什么内容,自己手里的就是现成的、完整的各种数据和文字内容。最近觉得难,是因为被告知“你要想想,你写这些上去,是想要告诉对方什么?要什么效果?”“不是说常见的PPT框架是这样,我们就一定要这样写”“你写在PPT上的东西,不要让观众过多的发散思考,最好让人一看就懂”。这一级级的,要求越来越高,脑力消耗越来越大。有时候一天6个小时也憋不出来一两页,然后还得赶紧做好交货,不然太慢了又会被嫌弃→_→

反正最后我发现,其实我还是挺喜欢做PPT的(捂脸)。这种做PPT,有一种“卖PPT”的成就感,而不是那种“邀功”的感觉。

-比如写稿子。之前的工作,很少有写稿子的经历,写工作总结、写规章制度、写事项汇报倒是常有,但是这些远不能满足现在写稿子的要求。一方面是要求有信息搜集的能力,research一下=这件事的新闻报道(找官媒*2+航空媒体*2)+当事各方/影响各方的反应+相关分析,另一方面是要求能写,写的能力=品牌部+市场部+相关业务单位三个单位的能力集合体。之前布置的“写一下737MAX的前世今生”,我到现在的都没有动笔,原因在于我这搜集的能力就不过关,我就只知道737MAX是波音battle空客A320neo的→_→更别说之前对机型的了解仅停留在周报上的经营分析了。

这个写稿子的能力不是一时半会儿能锻炼出来的,我只能多看看报告,一点点积累了。

-比如接触客户。现在是小乙方,需要接触甲方客户才能发展业务。公司前辈们都是10+年的航空业务经验,个人业务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都是很出色的,随便一丢都能handle住。但是我一没相关业务经验,上手慢发散少,二是到现在对业务也没有90%了解,也不敢直接出去(怕把客户搅黄了),三是我实在是脸皮薄,不好意思开口,最近的一次开口还是我做了一周的心理建设后才进行的,然后果然失败了(感觉脸皮发红)。

接下来我会抱着“试试又不掉块肉”的想法开始各种cold call碰瓷,不管成不成,别得罪客户就好→_→

这里来一个小插曲,当初我准备离职的时候,和已离职的前同事聊了下,问了下为啥他入职六个月后就从某大型知名旅游网站离职了,得到的反馈是“甲方当久了,当乙方不习惯”。这句话很经典,建议在海航呆了3+年的同事们都好好考虑下。

第三难:团队的风格,我只能努力小跑跟上

现单位的核心成员原来都是在外企呆了十几年了,自身做事风格和对别人的要求都是典型的外企风。我一毕业就进的海航,身上自然是带有浓浓的大公司风。

原来的工作风格是:大领导布置一个目标100米,经过中间各级领导的分析拆解,到我头上就是被告知“用A手段在明天搞定第25米并汇总反馈”,然后再层层收集反馈,有问题或更新再层层修改传递。现在的工作风格是:领导们直接布置一个目标100米,我自己来想这100米要怎么完成,需要什么帮助,谁能提供帮助,反馈给老板的时候就直接是80%成品,不要在每个环节等这反馈等那反馈。即便是到了第100天,我依旧没有完全适应这种风格,总觉得上面有个领导罩着才心安。

现在团队里每个人的主动性,也是让我觉得很佩服的。接地气的讲,叫做“每个人都很有想法”“每个人都能把活儿安排的明明白白的”。老板的模式是“周一我要回上海见客户A,这个客户是……下午去见投资人B,对方想了解下我们……”我的直接领导的模式是“周一到周三要去现场打标,周四在北京准备XXX的材料,我周四晚上给你回复”。其他同事的模式也是类似的,“以结果为导向”并且自主安排时间,合理调配公司内部资源。我以前都是被动的等着安排,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好,现在大家都是这种风格了,而我还在想着“我让某同事帮我需不需要让我的直接领导跟他的直接领导说下?”

好在现在差不多能习惯大家的做事方式了,接下来的就是想清楚我要做什么、需要什么资源帮助、如何清晰准确的表达我的需求使帮助方能理解。别小看这一点,我发现这也不简单。

第四难:领导们最开始的期望值太高,我远远达不到

说来惭愧,可能是因为我找工作的时候,给领导们留下的印象太好,所以他们对我的预期很高,但是入职后的状态,详见前面所述,远远达不到预期,所以结果很悲催。第一阶段的时候,我是完全不在状态,第二阶段的时候差不多能小跑了,希望我能赶紧跟上团队的步伐,缩小预期差异。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在现单位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自己的价值。

说了那么多我跟不上现单位的内容,现单位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么?肯定有,不过目前更重要的是自我反思、自我总结与自我成长,别的就先放放。

安稳有安稳的好

最后说下给打算从大公司离职去互联网公司、但动因不足的同龄人一些实际的劝退建议。以前我也觉得“求安稳”是80后及之前的人追求,但是现在对90后,特别是有娃一族,细想起来也是很适用的。

作为大公司上百上千个流程环节上的小螺丝钉,每天做好份内工作,按时完成,定期汇报就好。这样的工作,优势是按时上下班,福利好,工作稳定,慢慢升职,特别适合重心在其他事情的同事,比如要上下班接送小孩,晚上要忙点自己的生意。如果是本地人,离家人近,加上通勤方便的话,那就更缺少离职动力了。另一方面,大公司提供的平台和舒适度,是让人感觉很舒服的,不需要求人,大部分情况下的办事可以靠正常流程搞定,特别大的乙方公司,也能有这种感觉,比如四大会计事务所。再加上最近热议的“做那谁的兄弟,修那谁的福报”,真是实力劝退年轻人。

经历过两份工作,也算是有点理解为什么60后家长们普遍劝孩子考公务员了。

以上。

絮絮叨叨了3000来字,希望能有所帮助。

PS:文章发布前,我先给几个好友看了下,看起来这篇文章是“很真实”很有共鸣的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