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太短,多读能改变人生的好书【精选8本十星级书单】
在成长过程中,你受谁影响最深?很多人的答案是,父母或老师。
我的答案不同,我受一群人影响最深,它们是好书的作者。
小时候,父母不太管我,不论是考试还是生活,全部自己搞定,那个时候,养成了看书的爱好。
这个爱好越发展越烈,高中时,即使学习很紧张,半夜里,也要拿着半个巴掌大小的MP3屏幕,在被窝里看电子书。
到了大学,像鱼入大海。读到吴晓波的一篇文章,他说在复旦新闻系没怎么上课,自己就在文科图书馆里,从A开头,读到Z。
这也成为了我读大学的方式,课不必仔细听,但书要认真、大量地读。
毕业后,有一段时间,我对阅读产生了反感:读了很多理论,为什么工作中依然遇到那么多挑战呢?
后来我想清楚了,错不在书,在我。对一个成年人来说,选好书,用正确的方式读书,才能让读书效果最大化。
世上有千百万种书,人生短暂,我们要选择好书,反复精读。
简单来讲,阅读有两个窍门:
带着问题阅读。心中有疑惑,生活有困难,去找相应的书来读,自然就会认真看,不至于打瞌睡。
在实践中阅读。知识,不是用来背的,是用来理解、分享、行动的。如果不能把知识用来指导生活,那就别阅读。
抱着这样的态度去阅读,过去几年,阅读速度变慢,但是阅读收获很大。
我把这些书推荐给你,它们所谈论的话题,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被讨厌的勇气
最近刚读到这本书,很喜欢。这些年,心理学越来越流行,但人们热衷佛洛依德、荣格,而不知道阿德勒。
精神分析那一套理论,喜欢归纳原因。由此造成的现象是:人们天天谈论“原生家庭”。
不论是恋爱受挫,工作不顺,都可以归纳到一个原因——原生家庭造成了负面影响。
阿德勒和佛洛依德同时代,最早还相互认可,但最终,他们分道扬镳。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佛洛依德强调行为的原因,由此造成个人的无力感,而阿德勒强调行为的目的,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重新塑造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问阿德勒:从小父母对我太严格了,导致我现在性格很内向,该怎么办呢?
阿德勒可能会这么回答:
很多人与你遭遇了同样的处境,他们也全都内向吗?
抱怨过去没有用,最关键的是,接下来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阿德勒让我们摆脱过去,明白自身的责任,分清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并且与这个时间产生更紧密的连接。
有人说,这是“强人的哲学”。在我看来,这是真正管用的哲学。
无条件接纳自我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结论——自尊是有害的。
大多数人,喜欢用“行动结果”来评价自己。取得高分,觉得自己牛;一件工作搞砸了,认为自己是残废。
如果不摆脱这种评价体系,我们永远不可能获得宁静与自由。
最根本的方法是,相信每个人的存在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每个人都是极其复杂的综合体。
我们的想法、行动和情绪,并不等于自己,因此,别对自己做评价,全然地接纳自己。
放弃对整个人的判断,而是不断改进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情绪,才能真正走上持续精进之路。
大脑的情绪生活
这本书,把情绪运作机制、冥想对大脑的作用、改善情绪管理的方法,讲得非常清楚。
如果你觉得自己性子急,如果你常常苦恼情绪,一定要读读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一对概念:成长型心智VS僵固型心智。
在整座心理学知识大厦中,我认为这是对普通人成长最有用的一个观念。一旦把这个观念植入大脑,你会发现,世界从此大不一样。
搞定
关于时间管理,有无数本书。这本书算鼻祖,非常经典。大学时读完它,里面的很多技巧,一直记得:
一件事情,如果3分钟内能搞定,那就别拖延,立刻搞定;
别把大脑当做收集箱,大脑是用来思考的,把代办事项写下来,会大大减轻大脑负担;
每天上班,先做挑战最大的事。
穷爸爸富爸爸
很多时候,我们有一个奇怪的习惯:听到一个东西的次数越多,就觉得它越平凡,不想了解。比如这本书,许多人都听过,但也因此错过。
财务问题是人生的底层问题,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区别在与:你是在年轻时发现真相虽然痛苦但开始改变,还是年老时发现一切已晚只能默默接受现实?
对那些真正重要的事,越早开始越好。
穷查理宝典
我在公众号中反复推荐这本书,用一句话概况:
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那帮人之一,同时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掏心掏肺地向你分享他的人生哲学。
巴菲特法则
最近股市上涨,韭菜们蠢蠢欲动。人们天生都是韭菜,因为我们注重短期回报,喜欢凑热闹,爱听消息,难以抵抗诱惑。
从“普通人”成为“合格投资者”,相当于是从猿到人,是一次物种的进化。对投资这件事,几乎没有人比巴菲特更懂了。
这本书,由他的家人撰写,既有故事性,又把巴菲特的投资哲学讲得无比清晰。
这套方法,其实不仅使用于股票市场,在房地产、基金等一切涉及到价值投资的领域,都完美适用。
我选的这8本书,除了第二本有点晦涩以外,其他的都清晰易懂,门槛很低。它帮我们在追求心智自由、财务自由的道路上,走得更轻快。
更重要的是,它们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而且包含了大量实操方法,适合你应用到生活中。
知与行,是一体两面,如果你无法做到“知行合一”,那就不如放弃读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