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远大的事例 目标越远大,人生越容易成功

本站作者 2023-10-24 07:46:00

目标远大的事例

一、人生到底要不要设定远大的目标?

前两天研究生同学群里,师弟师妹们讨论去国外读博的事情,说到梦梦师姐。

梦梦师姐的目标是成为颜宁那样的女科学家。

颜宁,清华大学最年轻的博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她代表了学术界的一个巅峰,尤其是女性科学家。

梦梦师姐在某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天体物理领域,学术研究相当出色,在研究所里可谓是天之娇女。大家都觉得她应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为有颜宁式的目标,她博士期间就申请普林斯顿的博士后,可是次次都不顺利。

转眼间博士即将出站,梦梦师姐的目标还没有实现。

跟她联系比较多的一位师妹说,师姐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因为一直在准备出国读博后,就没有在国内联系工作。而且她也不打算在国内就业,她还是想去普林斯顿。

梦梦师姐为自己制定了远大的目标,她也为实现这个目标付出了很多努力,可是为什么还是没有成功呢?

美国行为学家吉格勒说过,目标越远大,人生就越容易成功。不管一个人有多么超群的能力,如果缺少一个认定的高远目标,他将一事无成。设定一个高目标,就等于达到了目标的一部分。

这就是吉格勒效应。

按照这个原理,梦梦师姐的目标已经算很远大了,中国又有几个颜宁?

但人生却没有那么好成功,我们该怎么理解吉格勒效应呢?

制定一个远大的目标并没有错,这是人生的理想。

但是当理想照进现实的时候,大目标还是需要逐层分解成小目标,把完成小目标作为阶段性的大目标,更容易成功。

德国诗人歌德说,每走一步都走向一个终于要达到的目标,这并不够,应该每下就是一个目标,每一步都自有价值。

二、“小目标成功法”有哪些好处呢?

我把大理想拆分成小目标去实现成功的方法称为“小目标成功法”,使用这种办法会有什么好处呢?

1、“快乐大脑”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

英国思想家沃维纳格说,当人们感到自己没有能力获得巨大的成功时,他们会鄙视伟大的目标。

当设定一个巨大的目标而没有达成的时候,人们的情绪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失落、沮丧、悔恨、焦虑甚至抑郁,在这种情绪之下更难以实现目标。

美国理查德·戴维森博士致力于“快乐大脑”的研究,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大脑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通过大脑的学习机制,人们很容易对特定刺激形成特定的情绪反应模式。

如果你能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积极情绪,也意味着你采取了改变大脑的反应模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大脑对特定环境、刺激采取积极的反应,使你能够更多地体验到积极情绪。

研究表明,确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能够激活大脑中的快乐因子,使人切实地感受到快乐。

而且,短期的自我改变能够有效地改变大脑,使大脑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和变化。

当我们设立小目标的时候,这个目标是离我们更近、伸伸手、跳跳脚就可以够到的,那么实现的可能性更大,对我们的情绪是一种鼓舞。

积极的情绪进而影响我们的大脑,在完成下一个目标的时候能够释放更大的能量。

20世纪5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一位女性要从太平洋游向加州海岸,那天雾很大,她下水以后游了15个小时就上船了。

船上的人让她再坚持一下,就快要到了。实际上她上船的地方距离目的地只有半英里。

但是她仍然上岸了,不是因为太累了,而是因为雾太大了,她根本看不到终点在哪里。

这件事说明,做任何一件事情,我们的目标要能看得见、够得着,才能支撑我们坚持到最后。

就像脑筋急转弯里说的,怎样才能让北极熊和企鹅约会呢?这根本不可能嘛。

2、逃离“跳蚤效应”,不再自我设限

如果我们设定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却总是实现不了,那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我做不到。

再接下来,这种自我设限会表现在很多方面,产生连锁反应,成为成功路上的拦路虎。

生物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将跳蚤随意向地上一抛,它能从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但是如果在一米高的地方放个盖子,这时跳蚤会跳起来,撞到盖子,而且是一再地撞到盖子。过一段时间后,拿掉盖子就会发现,虽然跳蚤继续在跳,但已经不能跳到一米以上了,直至结束生命都是如此。

这就是“跳蚤效应”。

网络有句名言,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跳蚤因为这个“物理高度”而认为自身失去了跳跃能力,而人会因为“心理高度”导致自我菲薄。

山田本一是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多次获得世界冠军。他夺冠的秘诀是什么呢?

原来,每次比赛之前,他都会把比赛路线仔细地研究一番,第一站的标志是哪里,第二站的标志是哪里,一直到终点。

在比赛中,他就先把第一站作为他的目标,很快到达以后再准备冲向第二站,就这样把一段路程分成几次来完成。

每一次的路程都在他的心理预期之内,夺冠就轻而易举了。

3、善用“蝴蝶的翅膀”,小行动也能开创大事业

电视剧《在远方》中,刘烨饰演的姚远是个有梦想有理想的小人物,他知道自己没文化、没背景,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一步一步过上富裕的生活。

他创立了远方快递公司,一度想要做大做强,在他最初的错误决策下濒临破产。

后来,他回归理性,转变思路,逐步攻克商场竞争,才实现了事业的成功。

所以,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路上,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这样的想法只会让人走向歧途。

唐僧师徒取经,也曾妄想一步到达西天,结果还不是要消灭了一个又一个妖怪才能封神封仙。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发现,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

这被称为“蝴蝶效应”,指的是微小的事情也可能引起巨大的后果。

我们应该懂得善用蝴蝶的翅膀,因为每一个微小的好的机制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收获。

三、掌握三个规律,目标和成功都会离你很近

既然“小目标成功法”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那应该怎么做呢?

1、万事开头难,让“飞轮”先转起来

有个朋友阿心,大学毕业后找了份通信公司职员的工作,每个月3000块。

一生完孩子她立刻意识到什么叫做“入不敷出”,而自己的薪水实在是可怜。

换份工作?她刚生完孩子,哪里有高薪的工作会聘用她。

辞职创业?她也没什么特殊的才能,更没有豁出去的胆量。

生活、工作还在继续,但是阿心没有放弃做份副业的想法。

因为孩子小,每天早上她都要早起为全家做完早餐再去上班。

她喜欢做早饭,有时候她会带一些到公司,同事都纷纷夸她。

她也会发到朋友圈里晒晒早餐,晒晒大家的评价。

后来居然有微信好友问她,“可不可以教我做早餐,我付给你钱”。

阿心忽然意识到,她可以通过这个来赚钱。

她陆续教了几个好友,也赚到了几十块钱。但是要想以此来谋生,那就要把雪球越滚越大才行,这真是难倒了她。阿心0人脉0资源,她该怎么办呢?

曾经有人说,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万事开头难,就像人们想要将飞机从静止状态转到动起来的状态,一开始需要人们花费很大的力气,但在到达一个临界点后,就只需要用很小的力气就能轻易将它转动了。

这被称为“飞轮效应”。

简单地说,在做某件事初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在以后阶段,人们做起事来就会更加容易。

阿心一方面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她向自己的同学、朋友、同事都发出了宣传,还在各种微信群里展示自己的作品。

另一方面她继续精进自己的厨艺,陆续考出了营养师、面点师等资质,代表了她的专业实力。

她每个月都给自己制定小目标,下个月的目标就比这个月再高一点。

而实际上,她每个月都能超额完成。随着客户越来越多,阿心逐步实现了月入过万。

她辞掉了3000块月薪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早餐美学的事业当中。

如果当初她面对困难退缩了,又或者她把目标定得太高了,她都不可能转动这个盘子,也不会有现在的局面。

2、抵住诱惑,让“糖果”炮弹再飞一会儿

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说,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我们在人生路上就是会遇到很多闪光的东西,去看看它到底是不是金子。

听到很多好听的话,误以为都是好话。

这些东西都让我们偏移了最初的轨道,转几圈才能回来。

比如说,今天是我写作班结营的日子,所以有些话想写下来纪念一下。

写作这件事,除了“坚持”,没有什么更好的词语可以来描述它。

我经常能看到同学们在群里吐槽,“我工作很忙,没时间写文”、“我带孩子,没时间写文”、“我招待朋友,没时间写文”,当然,我也曾经是这样的一员。

我们在想要干一件事的路上,有太多自我设定的阻拦,无法抵住这样的诱惑,成功只会离你越来越远。

瑞士心理学家萨勒曾经做过一次实验:他告诉一群4岁的孩子,如果能坚持20分钟等他买完东西回来,就给他们两块糖,否则就只能得到一块糖。后来经过12年的追踪,萨勒发现,凡是熬过20分钟的孩子,都有比较强的自制力,做事乐于挑战;而选择吃一块糖的孩子做事犹豫、多疑,顶不住挫折。

这个试验说明了“糖果效应”的一种心理,只有抵制住小的诱惑,才能获得更多。

说回写作,如今新媒体文处于风口期上,每个人都想分一杯羹,都想年赚百万或是出几本书。

选择对了行业,有理想的目标,这都很好。但是去实现的路上,你分解目标了吗?你又坚持了多久。

以前有个朋友,四年前就注册了公众号,经常发一些原创的歌词、诗词这些,公众号一直运营不起来。

我问她为什么不写点长文,公众号前两年发展的很好。

她说因为自己写不了长文,也报班学习过,但是写不出来,不如歌词这样短的好创作。

当我自己学了写作,写2000字的时候我觉得好难,好慢。

可是当我一个月写下来,4000字很轻松还很快。

当然,我给设置了阶段性的目标,每天看多少书,写多少文,时间如何分配。这中间的过程是虐心的,却是可以产生结果的。

我们要做的坚持不是盲目的坚持,不是无效的坚持,而是能主动抵挡诱惑,深入其中的坚持。

3、跳出“瓦伦达”怪圈,不再患得患失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

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心理学家把这种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命名为“瓦伦达心态”。

杨澜在为申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做陈述前,有人问她“紧张吗?”。

想象一下,在这种场合之中谁能不紧张。

她对自己说:“该准备的都已经反复练习,与其患得患失,不如放手一搏。”

我们内心都渴望成功,都希望做无风险的事情,但风险往往与成功并存。

制定的目标越高,想要成功的心情越迫切,风险的几率越高。

与其一味计较得失,失去平衡的心态,不如把目标制定的小一点,保持平常心,反而会有妙手偶得的乐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