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孩子励志的话 农村学子的励志心声
新华网北京6月17日电(记者胡浩、仇逸、郑天虹)从2012年开始,国家连续五年面向贫困地区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今年,这一计划继续扩大名额至5万人。事实上,名校招生计划带给农村学子的,绝不仅仅是招生比例数字的改变,还有梦想开启的勇气和人生出彩的信心。
“贫穷不能阻止我前进的脚步”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专业的孙宇娟刚刚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交换项目的申请。曾经,来自农村的她不知道什么是舞蹈,什么是瑜伽,什么是社团,什么是托福,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图书馆。而这一切的改变,源于面向贫困地区实施的国家农村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孙宇娟的家庭极度贫困,爷爷患癌住院,奶奶胳膊被机子轧成骨折,爸爸胃病严重,没文化的妈妈在外打工,做着繁重的工作。
“我明白什么是贫穷,什么是劳累与艰辛。”因为珍惜这样的入学机会,孙宇娟努力地学习一切可以学的东西,日语、德语、网页设计……在综合测评中,孙宇娟成绩专业第一,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学习优秀二等奖学金,还获得校级“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称号。
“贫穷不能阻止我前进的脚步。”孙宇娟说,“我有自己的梦想,我的人生最多不过百年,我不想白白度过。通过学习,我要成为更优秀的人才,有更大的能力去为贫困的家乡做点实事。”
“只要给我机会,我不会比别人差”
勤奋、刻苦,似乎是从贫困地区走出来的孩子共同的特点。孙宇娟如此,罗容春也同样如此。
罗容春,同济大学医学临床专业2014年本科生,当年江西萍乡湘东中学唯一一个通过农村专项招生计划的考生。
“与很多年龄相仿、成绩相当的同学相比,我很幸运。”罗容春认为,国家农村定向招生计划能够改善教育不均衡的现象,也能够帮助农村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
2014年,同济大学在江西省的最低投档线是629分,罗容春入学时的分数是570多分,低了50多分。“一开始就比很多同学分数低,自己不努力,就会比别人更差。”面对差距,罗容春能做的就是加倍的努力,她总是在图书馆闭馆音乐响起才离开,即使周末也是如此。
现在,罗容春在大学班级的42人中,成绩排名靠前。“农村地区的学生硬件条件和教学条件都不如城市,但是只要给我机会,我不会比别人差。”罗容春说。
“我想上大学,我要当作家”
广东河源市连平中学高三应届毕业生赖秋香从初三开始就自己打工挣学费。父母帮人建房子,收入不稳定,活儿多的时候,一个月可以挣2000多元,少的时候,一个月才几百块。家里有四个兄弟姐妹,她是老二,姐姐在读大学,妹妹弟弟还在念初中,四个孩子的学费一年接近1万元,负担相当重。
“在东莞工厂的流水线上做工,一天工作11个小时,一个月可以挣2000多块,暑假2个月可以挣4500元左右,不仅可以给自己交学费,还可以帮姐姐交学费。”赖秋香说。
赖秋香很羡慕城市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资料多,可以享受完备的基础设施。农村学生地处偏僻的地方,没有接触过什么书籍,知识面窄,跟他们比起来差距很大。
“我想上大学,我要当作家。”今年,通过农村定向招生计划,赖秋香申请报考了中山大学中文系。“别人说我不切实际,我觉得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我对命运的态度。也许,现在的梦想想着想着就可以成真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