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解释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与忧伤
喜欢就点-- 宋朝密探灵灵狗
宋朝密探灵灵狗今日说一说开宋以来的第一首豪迈词,即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
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时任山东密州市长(今诸城),词中的太守说的就是他自己,时年东坡先生三十八岁。
作为天才级的诗词文宗,偏政见常与朝廷宰相不符,经常外任或贬谪,故苏轼常以老狂自称,说自己一肚子不是文章,而是不合时宜。这次担任密州知州,就是与正主持改革的王安石意见不同,不想在朝廷讨人嫌,四年前自请外放,从杭州调至山东的。
正值盛年的苏轼,却称自己老夫,以“发狂”抒发心志,正是内心郁积的一种自嘲。这种自黑精神,在苏轼身上多有体现,也常跟友人开些玩笑,最著名的便有与佛印论禅机,及笑话张先八十娶妾的“一树梨花压海棠”。
知道这个情况,便好理解这首词说“狂”背后的忧伤源于何处了。
实际上,苏轼一个文官,起码打猎被他写的这么雄壮,吾看是夸张手法,想学孙策射虎?其实这是苏轼祭祀常山回途中,向山东大汉同僚学习打猎而已。市长出行,人多势众前呼后拥是有的,要说苏轼亲自左手牵狗,右手放鹰,吾等是不信的。
苏轼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骑马打猎,不是苏轼贪图享受,恰恰是他寂寞和失意的一种消遣,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狂风暴雨般激烈豪迈。
这个事,指的正是五年前西夏又与宋朝重开战端,将兵伤亡,百姓辛苦。
那么,一次简单的打猎演习,为什么会写的这么千军万马气势磅礴呢?苏轼是想说,我一个文官,其实也可以有指挥军队上阵杀敌的胆魄和勇气的,快来用我吧!
这就好理解,词的下半阙为什么写射天狼了。
二
三十年前,韩琦、范仲淹戍边,发明了堡垒攻防战术,战事便转换为宋夏两国的堡垒修筑赛。两边时不时的搞搞小摩擦。
熙宁三年(1070),西夏梁太后当国,这是个好战的强势女人。这次,西夏的闹讹堡被吾军偷袭攻破,老太太恼了。她直接征召全国 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入伍,组成三十万大军兵分几路进攻甘肃各地,宋军依靠堡垒防守,双方各有死伤,战事呈胶着状态。这就是有名的“环庆之战”。
这种背景下,苏轼一直希望抗击侵略、杀敌为国,颇有雄心壮志。可惜不被当朝重用,志不能伸,所以在词中借了一个汉代典故,委婉表达希望被朝廷信任和重用。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因报功有漏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如朝廷重用我,我就去西北杀敌!苏轼一片赤忱之心。
苏轼同期写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其景其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只是可惜,苏轼这种天才人物,得志了就没好诗文了。
所以,一年后,苏轼三十九岁,亡妻王弗祭典十周年,写了“十年生死两茫茫”;
再一年后,苏轼四十不惑,恍然大悟,写“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终于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此时,苏轼放下了,词风浑然天成,终成一代文宗。
三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此词一出,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豪迈旗帜。
吾乃大宋密探灵灵狗,专为调查与爆料大宋名人轶事,关注朝野思想动向,弘扬大宋精神文明建设事业而奋斗终生,欢迎诸公共襄盛举。
您的关注、转发以及打赏,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