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吐真言 酒后吐的「真言」可信度有多少

本站作者 2023-09-03 05:33:00

酒后吐真言

如之前答主提到的:

“在林采宜的《底色》里看到过,说的很棒,但我记不清原文了。。

如果是性情,则大多是真话。如果是承诺,则一定是假话。”

一句话回答的话,即:

酒虽然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对肢体平衡的控制,但却很难影响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所以酒后所做的事,与说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了我们为人的道德标准。

宿醉的感受我们可能都感受过,在“发誓”以后再也不喝酒的同时,又很难对前晚所发生事有清晰的记忆。

所谓“酒壮怂人胆”,很多人就寄希望于酒精,来获得勇气,突破自我,做出自己清醒状态下不敢做的事。曹操就在《短歌行》中感叹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因为酒精有着镇静,或者说是“抑郁”效果,让我们更为轻松。

当然,酒精的作用当然不全是积极有益的。酒精对身体可谓是弊大于利,除了对身体的损伤,无数的文学作品以及研究也发现酒精与反社会行为有着显著的联系。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我们酒后行为的变化主要在于酒精使我们失去了理智状态下的共情,从而容易误解各种社会场景以及社交中的信息。我们的行动开始跌跌撞撞,语言开始含糊不清,我们理解或者感受情绪的能力也被酒精带走。

正因为这个原因,酒也成了很多人的免罪金牌,从各式各样与酒有关的词语(如酒后失言,酒后乱性)就不难发现,酒实在是人类社会的背锅王者。

最近一篇文章很有趣,心理学家们想通过这个实验为酒翻案。研究结果发现,饮酒虽然会让我们失去共情能力,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但酒精却不能改变我们内在的道德准则,不会影响我们分辨对与错的能力。

这个实验的设计很有趣,他们让被试引用伏特加,然后测试他们的共情以及道德判断。他们向被试展示不同人所做的各式表情,那些引用了高剂量伏特加的被试们对所展示表情做出不适当的判断与反应,简单来说,那些悲伤的脸在他们眼中显得更为乐观,而快乐的脸在他们眼中却更为悲观。饮酒量越大,被试们共情的缺失就越大。

到了这里,我们不禁觉得好像酒精背锅也不冤啊?

但是研究者们与此同时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测试被试们在饮酒后道德标准的变化。

被试们首先会回答与道德准则相关的问题,然后戴上设备进入虚拟现实模拟,即脱轨列车的道德困境:

“一辆列车在铁轨上失控,飞速驶向5个不知情的施工人员。而你则站在施工人员与脱轨列车之间,在你面前有个巨型壮汉,如果你把壮汉推下轨道,那他巨大的身材会卡住列车,使其停止。所以用一人的生命救5人的生命,这时你会怎么做?”

结果发现,如果被试在清醒时做的道德决定(如推下壮汉亦或是拒绝“杀人”),那么在他们酒醉后也会做出相同的选择。

所以,酒醉后的我们,仍然有一个不变的道德指南针,尽管酒精会影响我们的情感认知与分析能力,但却不会让我们做出与自己道德标准相悖的事。

因此,酒后吐真言,或者是酒后现行,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如此,酒精并不会像我们很多人所想的那样,会改变人的本性。如果一个人在酒后做了违反社会准则或者道德标准的事,那么很可能他在清醒时也以这种道德标准为人,只是缺乏一个激发不道德行为的因素而已。

Francis, K. B., Gummerum, M., Ganis, G., Howard, I. S., & Terbeck, S. (2019). Alcohol, empathy, and morality: acute effects of alcohol consumption on affective empathy and moral decision-making. Psychopharmacology, 1-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