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所写的送别诗 王勃的送别诗有哪些

本站作者 2023-11-27 03:36:00

王勃所写的送别诗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尊崇儒家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在那个生世如萍的时代,王勃历经多次别离,他的送别诗造诣很高。王勃的送别诗具体来讲,可分三类。

一,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此乃送别诗的巅峰之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意象极壮阔,对仗极工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护持,气势宏伟,点明送别的地点。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代指蜀地,点明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地,视线被迷蒙的风烟所阻,流露出一丝伤离之愁,用以呼应下文离别之意、天涯之远。

接下来把目光收回,看着眼前的友人:“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此谓客中送客,其情其景真是无限凄恻。形成了起伏、跌宕的诗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知心的朋友不管分离多远,就算天各一方,也如同近邻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明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千古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像那种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这即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使得这首诗一扫以往送别诗的缠绵之态,境界立显非凡之态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整首诗气势磅礴、雄浑壮阔。

二,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边月夜图,画面优美迷蒙,令人心醉。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诗人在江边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于友人离去后的寂寞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整首诗都没直写离别,只是以写景来间接表达。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三,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华》,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是时时处处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

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前两句“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说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却还有许多荒寂艰难的路要走。当友人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该是多么的惶恐不安啊!其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乃传神之笔,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这种心情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远行的友人——薛华心情的真实写照,语意双关。

第三、四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意思是说: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若没有亲身体验谁又能对这种心情感受如此之深呢?可见,这两句是作者发自肺腑之语。诗人联系自己仕途的坎坷,结合自身的抱负有感而发。所以,诗意就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在向远行人指出可能会遭受的厄运,其实也是作者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所亲身感受到的切肤之痛。

因有深切体会,所以接着诗人写道:“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意思是说:你我的心情都是漂泊不定,我们的生活同样凄苦辛酸。这一方面是同情与劝慰对方,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我安慰。

现实是残酷的,离别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最后诗人说:“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意思是说:不论是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都会是对方梦中会出现的人。即表明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也深知你对我相思之切。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五言律诗多借助景物的描绘或烘托气氛,或抒发感情,而是直抒胸臆,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与友人的情感形成共鸣,感人至深。

王勃连送别诗也能写出三种境界,不得不令人佩服,难怪世人称其为“神童”、“大唐奇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