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小康生活是怎样的? 您心目中的小康生活什么样
8月末的襄阳
烈日下处处是奋进的身影
勤劳的汗水挥洒在奔赴小康的路上
↑↑戳视频 知详情
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求是杂志社、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中国日报社、中国新闻社等13家中央媒体以及湖北日报社、湖北广播电视台共29名记者组成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采访团,用文字、画面和声音记录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的发展新貌,用心用情探寻阔步奔小康路上的生动故事。
可观可感,自信满满“秀”小康
“来!品尝下我们这里的清茶!”在保康县马良镇赵家山村,村党支部书记赵祥华热情地招呼采访团的记者们,讲起了石头山上如何打出幸福水的故事。
农村安全饮水是最直接、
最现实、最紧迫的民生工程,
而破解喀斯特地貌区安全饮水问题是世界性难题。
而就在典型喀斯特地貌的赵家山村,于2017年打下一口483米的深井,并建起了水厂,日出水量可达200立方米,受益群众达1300多人,这让现场的记者们忍不住点赞。
2017年4月12日,湖北省保康县马良镇赵家山村村民在打井现场热烈庆祝机井成功打出幸福水。 陈泉霖 摄
听了赵祥华的讲述,《工人日报》记者张翀拿着一瓶纯净水和赵书记递来的清茶放在一起对比,用相机拍下照片:“看!一样清澈。这样的对比,可以让大家更直观地看出昔日只能靠天吃水的山村如今吃上的幸福水有多么干净、安全,也更能体会这一杯幸福茶有多么的来之不易。”
赵家山村党支部书记赵祥华为记者团讲述赵家山打水的故事。陈泉霖 摄
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戏水娱乐区、市民菜园区、八斗特色食品加工区、冷水米加工区、花卉蔬果采摘区、软籽石榴采摘区、云盘寨文化旅游区、红颜岛水上娱乐区……在马良镇陈家湾村,采访团为这样一个小山村里荒滩变乐园的华丽转型而赞叹不已。
陈家湾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杨潇 摄
陈家湾村二组村民刘丽和老公原本在镇上开餐馆,村里的旅游红火起来后,夫妻俩关掉了镇上的店,回村用自家的房子开起了农家乐。谈起经营状况,刘丽言语间充满自豪:“5个包厢基本上每天都客满,到了周末一定要提前打电话预订,要不来了一定是白跑一趟。”
能干巧干,条条道路通“幸福”
“有了水,村里的蔬菜和烟叶种植、养殖等产业也进入快车道,村民快速奔向小康……”采访路途中,《光明日报》记者陈海波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新媒体报道中如是写道。
今年39岁的赵家山村村民张继涛是远近闻名的辣椒种植大户,今年种了25亩线椒,纯收入能达到7万元。而在2017年通水之前,他只能种些玉米,一年收入不过万把块。“如今有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线椒能卖到上海去。行情最好时,每斤卖到了四五元。”面对记者们的“长枪短炮”,捧着一把火红线椒的张继涛虽然有些拘谨,但依然笑得合不拢嘴。
赵家山村村民种植的线椒。龚良杰 摄
赵家山村三组村民杨培林和记者们聊得火热,得知他家靠种烟叶和养猪,一年毛收入达到四五十万时,《中国日报》记者周荔华打趣他说:“那我也来跟你学种烟叶和养猪吧!”
“过去村里没有好水,养的猪三天两头生病,规模总是上不去。”赵家山村村民王树强自打用上安全水后,养殖规模迅速扩大,今年上半年单卖猪仔就收入20多万元。“我正在筹建一个标准化养猪场,500头的规模,能自动喂水、自动投料的那种。”
拔穷根、同富裕,小康路上,襄阳不让一个人掉队。
“这一路,我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您心目中的小康生活什么样’。很多人笑着回答,‘不就是现在这样嘛’!”新华社记者肖艺九说:“无需刻意找寻,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的灿烂笑容,就是最好的答案。它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襄阳的工作做得很扎实。”
敢闯敢试,乐乐不殆再出发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中国日报》记者周荔华的眼里,襄阳人不怕苦、有想法,不管曾经处于怎样的困境,最终总能找到致富的办法。
这次采访中,接地气的安排带来了诸多“惊喜”,周荔华对赵家山村易地扶贫安置点的农户屋里贴着的明白卡和告知书印象颇深。“这个特别好!特别能说明问题!”她和同事一起拍下了视频和照片。
赵家山村易地扶贫安置点的农户屋里贴着的明白卡和告知书。龚良杰 摄
“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周末和节假日,镇上和县城的不少居民来这里寻找‘乡味’和‘乡愁’。”向采访团推介家门口的产业,陈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张元龙显得底气十足。
采访团在陈家湾村集中采访。陈泉霖 摄
在陈家湾村,一个占地1.2平方公里的田园综合体按照“一心三环八区”的规划已初步建成,体现传统榨油、磨豆腐和酿酒工艺的“三坊街”主体建筑已经完工。水上乐园开园后,游客络绎不绝,村民纷纷开起农家乐,办起小超市,兴起小菜园,每年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一个昔日里的荒滩村,硬是“无中生有”建起一条产业链。
沮河沿岸栈道。龚良杰 摄
不仅如此
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村民代表督办,群众参与
突出“环境大整治,习惯大变革”
的生态环境整治理念
村里还组建了
清洁家园和文明风尚两支志愿服务队
孙奎就是文明风尚志愿服务队的一名成员,用他的话说:“哪怕是有人打电话说水管漏了、水龙头坏了这些小事,我就算在吃饭,也要放下饭碗去给人家免费搞好。现在生活条件都好了,也不在乎那点钱,能给左邻右舍帮点小忙,我晚上睡觉都觉得格外踏实。”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小康”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老百姓对生活环境、对精神生活等方面开始有了更高的需求。”《人民日报》记者吴君说。
作者:全媒体首席记者王婷 杨潇 龚良杰
视频:杨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