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睡觉的出来聊聊天说说(没有睡觉的出来聊天)

本站作者 2024-03-08 05:52:00

没睡觉的出来聊聊天说说

对待未来世界,可以用两种方式看待它。一个是我们主动地往未来世界走,要进入什么状态全靠我们自己来把握,以什么速率前进也都由自己掌握,这可能是大部分人对“迎接未来”这个问题的看法。

另一种方式则是,假定我们就站在这里,未来向着我们扑面而来,未来来临的速率,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不去做预设和计划。这样的未来可能会让我们有点意外,但有了这种心态,即使面对意料之外的未来,我们也不会措手不及,而能够好好欣赏未来扑面而来的风景。

对于未来,在这封信我想和你谈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我思考了很久的问题,只是一直没有时间仔细地把思路整理清楚。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身边的人?应该选择与什么样的人交往?

这次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一方面让我有了静心思考这个问题的时间,另一方面又把这个问题以特殊的方式赤裸裸地摆上了台面。不仅是我,在2020这一年中,很多人都发现,平时认识多年的亲朋好友,三观差异其实超乎寻常的大。我朋友们讲,这段时间自己重新认识了身边的人。有一位朋友私下里和我讲,现在看来,只有三观一致的人在一起抱团,如果三观不一致,即使有再亲的血缘关系,也没话可聊了。

这其实是我们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过去我们为什么看重亲戚关系、熟人关系、同学关系等等,因为我们彼此互相需要,这种需要大部分是物质层面的。生活有了困难,需要亲戚们帮一把,想做事情,需要同学和朋友一同参与。

过去我们能够接触和依赖的都是身边的人。与身边的人相处得越长久,就觉得交情越深,遇到各种事情,就觉得只有身边的人才靠得住。这也是因为亲朋好友和我们有类似的生活经历,甚至差不多的生活理念和知识结构,大家彼此有认同感。

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一方面我们需要融入新的群体,得到新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对过去的老乡、同学特别关照,这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在这种需要下,太过强调独立、强调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有时不仅多余,甚至会妨碍自己融入群体、获得群体的支持和帮助。

这种做法有时被人叫做集体主义,但从另一个方面讲,如果一直无法做到独立生活,就像武志红老师说的那样是“没有长大”。当然,人的观念都是由现实需求决定的,如果现实决定了你必须融入群体才能生存,就不能说重视集体的观念是过时的。

但今天的社会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虽然我们的生活依然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但我们不再只能借助朋友的力量了。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交给陌生人去做,这些人可能更加专业。我们与陌生人的关系,是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约束,而不是依靠人情来约束,效率比以前高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然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身边的人,不用那么在意亲友和邻里的看法,或者服从老人的权威。某种程度上,我们获得了自由,独立的精神也开始觉醒。

网络上的交往就是虚幻的吗?

但我们依然需要与人交往,需要自我成长,需要互相认同,总之一句话,人需要朋友。不过,这时与朋友交往的目的,不再是生活上的依赖,而更多的是出于思想、精神上的需求。今天可能你会从西部的小城市到北京去读书,再到南方谋职,五年换三个工作,甚至在一个小区住了三年之后还不知道邻居的名字——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世界已经变了。

今天,如果你搬家,不会请朋友来帮忙扛东西,而是会直接找搬家公司。等搬完家,朋友们到新家恭贺你的乔迁之喜,比起让他们出一身汗,你会觉得来自朋友的真心祝福更让你受用。如果要办一场婚礼,我们会交给婚庆公司或者酒店;如果日常房子需要修缮维护,则会交给专业的家政公司。

我们对于朋友的需求改变了,与朋友交往的方式自然也就改变了。“三观一致”就会逐渐取代血缘纽带、同窗友谊和邻里关系,成为友谊的重要因素。感谢互联网,让我们能够把交往的圈子扩大很多倍,找到更多的对自己成长、对自己事业发展更有益的朋友。

过去我们总以为,网络是虚幻的,现实是真实的。在网络上,我们看不到一个人的面目,甚至不了解一个人的年龄和性别,只能看到他的只言片语和转发的文章。因此我们对于网络上遇到的人不太在意,因为觉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和网上很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但是换一个角度想这个问题,在现实中相处了很长时间的朋友、同乡或者亲戚,我们就真的能够看到他真实的一面吗?也未必。

随着网络越来越深入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很多人都发现,通过一个人在网络上的行为,我们其实能够了解他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进而能够了解他的思想和灵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有真实的一面。有时候恰恰是因为在网络上,人们可以抛去很多顾虑,表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相反那些在日常身边见到的人,反而有可能是戴着虚伪的面具。

但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如何通过网上的交往来比较准确地判断一个人呢?

美国一些顶级名校在招生时有一种做法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这些学校在招生的时候,会让学生提供一个清单,这个清单上是申请的学生平时所看的书、所读的杂志、所去的网站。通过这些信息,学校就可以了解这个学生的判断力。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讲,有无数可怜的人,他们长期生活在单一的信息里,而且是一些被扭曲的、颠倒的信息之中。这可能是一些人在愚昧的同时却又十分自信的主要原因。

所以,如果一个网络上的朋友告诉我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总会问他,你是从哪里看到的消息?同样的道理,你想了解你朋友圈中的某个人,就去看他平时读什么书,他会推荐什么文章,他平时去什么网站、使用什么APP,从什么渠道以何种方式获得信息,通常就能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第一点体会其实来自于美国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于婚姻的建议。

我们知道,今天人的寿命比历史上的农业社会长了将近一倍,在这种情况下,真要像古代那样夫妻二人维持一辈子的婚姻并不容易。社会学研究的数据也表明,一个国家只要进入到工业社会,离婚率就迅速上升。

今天,很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过去传统的婚姻要求已经不适用于当代的社会了,两个同床异梦的人与其勉强地生活在一起,不如各自去过自己的生活。当然,这不是说人就不需要婚姻了,婚姻也有好坏的差别,好的婚姻应该让双方生活得更健康,双方都有所收获。

友谊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今天,想要维持长期的友谊并不比维持婚姻更容易。你的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因为人生经历彼此不同,平时能聊的话可能也不多,彼此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但这也不妨碍在合适的时候大家彼此来往。

关键在于,无论是网络上的朋友还是身边的朋友,他们应该是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彼此都能从这段关系中有所收获,这段友谊是让彼此生活得更舒服、更健康,而不是反过来。

我的第二点体会来自社会学中“人的社会化”这个概念。

所谓人的社会化,是指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把所在环境的价值理念内化到自己心里。任何人在出生的时候,大脑都是空白的,人只有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大脑的空白才会被有用的知识所充实。

不爱学习、没有好奇心的人,即便别人给他强行塞入一些想法,如果他自己不去思考,也产生不了自己的思想。这样的人,要么永远头脑肤浅,要么就很容易被一些经不起推敲的东西“洗脑”。这样的人当然不会给你带来进步。如果身边这样的人太多,时间一长,我们自己的智商和见识也会被拉低。

在现在的社会中,人会从网络上得到大部分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人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三观。读书越少,信息来源越单一,三观就越容易走极端。而那些能够从多视角、多渠道了解信息,经过自己思考,看到事情全貌的人,往往是经过了大量高质量的阅读,建立起了全面的知识体系。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就可以提升我们自己的层次。

今天,我们生存不再需要依赖于特定的某些人,因此我们也不需要压抑自己去迎合他人了。但是,我们在情感上依然需要支持,我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去寻找和自己在精神上惺惺相惜、在灵魂上产生共鸣的人。

如果把眼光放到全世界,我们未来要打交道的人会超越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个国家、同一种语言和文明。未来,我们会需要在这样多元的环境中构建起自己新的社会关系,这是每一个人都避免不了的问题。不仅我们是这样,我们的孩子可能在更年轻的时候就会遇到这

个问题,未来正向我们每一个人走来,每一个人都要对此有所思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