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坛城是什么意思【精选】
Derived from Indian and introduced into China, Mandala is an objective used for oblation when cultivating oneself according to a religious doctrine. Generally speaking, it is the destination of Buddha.
坛城,也叫坛场,起源于印度,后来传入中国,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必须供奉的一种对象。通俗地说,就是佛的家。坛城梵文音译为曼陀罗,藏语称“集阔”,有“中轮”、“轮圆”之意。
■一个坛城几乎涵盖万物
据佛经记载,印度密教修法时,为防止外道“魔众”侵入,在修法处划定界线或修建土坛,并在上面设置诸佛像,表示诸佛聚集或轮圆具足。后来,修法时设置的坛和划定的界线被称为
坛城或曼陀罗。
坛城以立体或平面的方、圆几何图形塑绘神像法器,表现诸神的坛场和宫殿,比喻佛教世界的结构。坛城是所谓“治”的象征,“治”的反面就是“乱”。恶劣的天气,身体的疾病,荒凉的土地,野蛮的民族,异教徒之国,这些都是“乱”。佛教认为通过建立一个坛城可以变"“乱”为“治”。
所以,一个坛城可以表示几乎所有真实的或意念中的事物:人的躯体,一个寺庙,一座王宫,一座城市,一片大陆,一个念头,一个幻景,一种政治结构。
也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根据一个坛城形象的原始结构塑造成的。这个原始结构,是人肉眼看不到的。比如说,西藏就是一个坛城形象,以拉萨为中心,雪山环绕四周;拉萨也是一个坛城,以大昭寺为中心;而大昭寺本身又是一个坛城,以主祭坛为中心;同样,主祭坛也是一个坛城。
坛城是藏传佛教修炼者不可或缺的工具,它蕴涵着世界的所有原理。坛城也是做法的工具,用以呼唤鬼神。
■坛城的种类及制作
坛城就其平面可分为4种,即大坛城、三味野坛城、法坛城和羯磨坛城。
大坛城,以青、黄、赤、白、黑5种颜色,总集诸尊之坛城及其诸尊的形体,描绘诸尊。这5种颜色分别代表地、火、水、风、空。
三味野坛城,不直接绘画诸尊的形象,而只是描绘诸尊的标识和手印,故以此直接表达诸尊的本誓念愿。
法坛城,主要图绘诸尊的种子真言和一切经的文字义理,是一种表示诸佛、菩萨种子文字的坛城,故又称种子坛城。修行者见到代表诸佛、菩萨各自称谓的第一个梵文字母,就如同拜见诸尊一样。
羯磨坛城,系描绘塑造诸佛、菩萨威仪事业的坛城,以及诸佛、菩萨的铸像、画像和捏像等雕塑。
从前,由于修法内容不同,坛城的设置形式和陈设品也各不相同,极其复杂。为便于人们修行,后人据其内容以金、石、木、泥(土)等材料和绘画方式分别制成样式不同、大小不一的坛城,以表示不同的佛陀世界,陈设于佛堂,以供观想。
坛城的制作方式有许多种,可透过平面或立体形式表现,手绘、铜铸、沙砌、木雕,各具特色。其构图井然有序,方圆相间,几何结构精密,俨然世界的缩影。一般来讲,坛城中央安奉释迦牟尼佛佛像。佛像之左方奉母续本尊,如绿度母;右边奉父续本尊,如文殊观音、金刚手等以及舍利塔等。色彩则绚烂缤纷,光华夺目,深具特殊的艺术魅力。
■坛城沙画:六色构成佛的世界
坛城沙画是大坛城的一种,在藏语中叫做的dul-tson-kyil-khor,意思是“彩粉之曼陀罗”。从2500余年前,佛陀亲自教导弟子制作沙喇嘛开始对坛城进行线条勾勒。坛城开始,这门精妙绝伦的宗教艺术,就历代相承毫无间断,并在11世纪,由印度北部传到西藏,传承至今。每逢佛教的大型法事活动,寺院中的喇嘛们会用数百万计的沙粒描绘出奇异的佛国世界,这个过程可能持续数日乃至数月。
坛城沙画整个创作过程富有深奥的佛理,极其神秘和珍贵,传统上只将灌顶过程开放给受法弟子看,后来才选择性地对社会大众公开。修行者用沙坛城作为一个图解或蓝图,在灌顶或是日常修行时,帮助他们观想本尊的立体宫殿。据说,只要观想坛城就可以得到内观或内在的平静,只要见到坛城的人就可以和本尊建立很深厚的因缘,而坛城也可以净化被污染的环境,为世界带来繁荣。
制作坛城沙画所选用的细沙,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由于沙是构筑世界最基本的元素,所以沙坛城难建而易毁,美丽而脆弱,因此被佛家认为最能具体揭示世界虚幻无常的空性本质。所用的白沙,是以手工磨制的特殊石头制成,其中有黄金、绿松石、玛瑙等贵重金属和矿石,再经染色,才能成为沙坛城的基本素材。共有白、黑、青、赤、黄、绿6种主色,除白黑之外,其余四色又分为深、中、淡3种层次,总共可调配成14种颜色。一般而言,青、黄、赤、绿、白5种基本颜色,对应着五方佛及五智。
■世间的繁华,不过一掬沙
坛城沙画的制作,需要数名乃至数十名训练有素的喇嘛合作才能完成。这些喇嘛事先得经过非常严格的训练,每一细节都须牢记,不可自创。制作之前,他们会先在台座画好垂直线、对角线、圆形等几何图案,作为构图定位基础,然后描轮廓线,再从中间开始绘制,逐渐向外。每一步骤,都谨遵佛陀所传密续如法制作,至今不变。开始上沙时,喇嘛们戴上口罩,用事先装好细沙子的特制锥形容器,通过或轻或重的敲打控制流量,将沙子漏在模板上,并细细堆砌、勾勒。整个过程必须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成型后的整幅图画结构严谨,色彩丰富。喇嘛们借助沙粒这种富有层次感的媒介——沙画坛城,将宗教意义表现得十分到位。无论是端坐正中的佛,还是围绕在佛周围神态各异的生灵,以及缭绕世间那缥缈的气,都拥有各自的神采,和谐地构成了圆满的世界。
然而,漫长的创作,却只有短暂的喜悦。喇嘛们呕心沥血创作出的美丽立体画卷在完成后,将会被由外向内毫不犹豫地扫掉。这个用沙子描绘的佛的世界,顷刻间化为乌有……细沙被装入瓶中,倒入河流,或许回到来的地方。世事如此无常和空性,一切老死后又回到其本初的状况。
有人说,如果庸俗地解释毁掉坛城的行为,就仅仅是为了表现尘世的虚幻。其实,在喇嘛的意念中,被毁灭的只是外在的坛城,整个绘制过程就是一次修炼,通过此修炼他们已吸取了更多的能量,而意念中的坛城会越来越坚固。
也有人说,坛城作品是为了表现生命的短暂易逝,它似乎在告诫世人,生活就是漫长的付出、短暂的收获和失去的痛苦。世间的繁华,不过一掬沙。或许,沙坛城以手轻拂即归空,最能呼应“无常、幻化、不执着、空性”的佛法本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