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无缘社会对中国的启示【精选】

本站作者 2023-04-19 23:04:00

无缘成为一家人的说说

所谓“无缘社会”是指一个人切断了与社会的联系,随着时间推移,断绝了与父母亲人、妻子儿女、同事朋友的联系,孤独地待在熟悉或陌生的地方,最终走向“无缘死”。他们疏于社交,独处独往,既不想过多的麻烦别人,也不想被别人麻烦。换言之,他们在一个巨大的社会中,慢慢隐匿自己的信息,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最后在不被需要的状态下,消失在别人的视线中。在“无缘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个人会渐渐地失去社缘、血缘和地缘。

《无缘社会》一书中,提及到的故事主人公有人无父无母无子孑然一身,有人多年未联系父母兄妹,有人被子女抛弃,有人退休就等于隔绝社会,有人穷其一生为生活奔波,有人为照料家人错过嫁娶,有人死后多日才被发现……他们渺小到没有被社会记住他们存在过,甚至死后成为无名氏。“无缘社会”形成于日本的城市化、老龄少子化背景,但《无缘社会》反映出的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日本。

“无缘社会”在中国有另外一个名词:“空巢青年”,泛指年龄介于20-39岁,生活在异地,工作资历不够丰富,未在生活地站稳脚跟,租房的单身年轻人。2017年,淘宝发布的《空巢青年图鉴》显示,中国的“空巢青年”群体已经超过5,000万,90后占比达61%,深圳的“空巢青年”高达307万。

“空巢青年”们一天的动态:上下班途中、上班中、回家加班或累倒“躺尸”中。“空巢青年”们的社交常态是:工作中的同事关系复杂,社交软件上没有一个可以说真心话的朋友;常年不在身边父母,很少主动和家人交流;一年四季都在异乡漂泊,不甘心回去又无法站稳脚跟。

在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篇《一只空巢青年的独白》:“我们住在十几平方米的出租房,孑然1身,挤着2小时的地铁,3餐外卖,4季淘宝,5感正常,6点下班,7点健身,一天平均点击手机1000下。”这听起来非常伤感,却是不少单身年轻人当前的状态。

在我的家乡,曾经父辈最愿意听到的一句话是:“你家孩子真有出息,在城里买了房子,都成城里人了”。现在孩子们进城了,他们问“你们过节回来吗?不回来啊,也没事,那就过年再回来吧。过年你们要出去旅行啊?不去可以吗?平时没时间啊,那行吧,你们有空再回来。”这些进城的孩子,在父母在世的时候,偶尔还会回来;父母过世了,慢慢地就断开了与故土的联系。他们以为能在城市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可事实却很打脸,因为隔壁邻居你可能都不熟悉,如老子所述“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护无非两种:基于血缘关系的意识和基于日常交往的意识。中国过去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血缘关系树”过于简单。对于独生子女来说,父母一旦去世,就剩下孤零零的孩子;反之,一旦儿女意外去世,父母则注定走向“无缘死”。同时,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日常交往的意识越来越弱化。我们只需要依靠网络,就可以完成购物、吃饭、看电影等事情。网络在减少沟通成本的同时,也弱化了你与人之间的交往。

前段时间网上出现了一则段子说:“90后新型社交潜规则,点赞是我最大的主动。”而我直接关闭了我的朋友圈,只是偶尔看看自己关心的人的朋友圈,当然也有每天“必追”的朋友圈;慢慢地我发现身边很多朋友连朋友圈越来越少了,有些都不发了,甚至有的人和我一样直接关闭朋友圈。

在阅读《无缘社会》一书的前部分时,我感觉到非常压抑,我很害怕。我有家人,有伴侣,也应该会有子女,我为何还会如此恐惧呢?因为书中就有像我这样的人,最终将面对“孤独死”。但是,在书中介绍的“木下敬二”的故事却让我看到希望。“或许我的第一次人生没有可圈可点之处,所以我决心要让自己的第二次人生得到别人的尊敬。”他为“第二次人生”取名“敬二”。他在新的生活地,主动认识了“橡果”幼儿园园长一家人,成为两个女孩的“拍照伯伯”。

不管有没有血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和维系离不开交往。找到了与社会的联系,就可以减少“孤独死”的可能。我们不要总以“不想麻烦别人”作为拒绝交往的借口,因为关系的建立、维护、深化就在一次次地“互相麻烦”中产生。愿我们能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