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人送饭的说说 如何评价把老人送进养老院的人
首先感谢邀约。不过毕竟从事养老行业时间不久,一些内容可能存在偏差,我属于抛砖引玉,希望更专业的专家们指正内容。
关于题主的问题,我觉得从养老院和送养老院这两条线来贯穿思考,可能会对这个问题有比较客观的结论。其实,从题主的提法上,可以明显感受到一个潜台词,那就是,送老人去养老院的人到底是孝子还是不孝子。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内容。
友情提示,文字比较多,请谨慎观看!
先说第一条线——养老院。养老院最早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这是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官方的赡养救济机构。
吧啦吧啦,我知道你不是想看这些枯燥的内容。所以我们直接跳过。你只要记住,目前的养老院有两种性质,一种是政府救济形式的养老院,主要是政府托底的行为。另一种是以通过提供照护和护理服务获得经济收益的民营养老机构。
从上面的表述我们就可以知道,第一种属于托底,也就是提供老人生活的基本保障,你把它想成最低工资标准就行了。第二种属于提供品质服务,也就是让老人得到最好的服务,过有质量的晚年生活。
从南北朝开始,托底的救济式养老一直延续至今,而过有质量的晚年生活则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慢慢被人们接受。
这就出现了人们对养老院认知的一些偏差。
1、老人自己认为养老院是轻易不能去的。很多人住在一个房间,吃得差,环境差,服务差,不进去是等死,进去了是找死。
2、送老人去养老院是不孝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无论身体状况多差,都必须在自己家里过活。哪怕是往生也一定要在家。
上述的两种观点,加上老人最终都会进入往生阶段,就有了一种进了养老院就别想出来的“恐怖”想法。所以,大家长久以来都避而不谈养老院。
但是随着民营养老院的逐渐兴起,很多民营养老院提供的服务已经和托底性质的养老院有了不同,比如伙食、医疗服务、日常娱乐等都和托底性质的养老院不同。
(为了避免广告嫌疑,我这里就不列名字了,但是,这些养老院的服务内容,是我亲眼所见,也听过很多老人对设施和服务的评价,因此,以下的一些服务是在上海养老院真是存在的)
我们先从老人的休闲娱乐说起,在我采访过的养老院中,一些民营养老院提供给老人的娱乐设施的房间可以占三到四个楼层那么多的,如果说书法室、绘画室等等是大多数养老机构(包括政府托底的养老院)的标配,那么阅览室、视听室、唱歌室、外语学习室、棋牌室、舞蹈室、瑜伽室、禅修室等等都属于顶配了。尤其是针对有不同信仰的老人,不仅有供佛教修行的禅堂,还有供基督教做礼拜的教堂。如果你有兴趣每天去一次不同的房间,那保证半个月不重样。
除了固定的休闲场所提供自主的娱乐服务外,一些设有专业健康管理的养老院还会定期组织老年人的交流会、画展、退休文艺演出等。天气合适的时候,还会组织老人去踏青或者秋游。
接下来说说伙食,大多数养老院的伙食是定食+小灶的形式,也就是每天中午吃什么菜,一荤两素,或者两荤两素基本是定好的,这是大多数老人的伙食,而针对高血压、高血糖等有特殊需求的老人,会提供个性餐。
那么好一点的养老院的伙食是怎么样呢?对身体比较健康的老人,是提供自助餐(就这一点基本是秒杀了很多中下水平的养老院了),房间还设有厨房,也就是说,如果老人家不想吃餐厅的,也可以自己在房间里做饭。针对有特殊需求的老人,也是提供多选的个性化食物。
最后说一下医疗。在养老院除了生活上的照顾外,老年人接触最多的可能就是医疗了。但是,你不要以为所有养老院都有内设医疗机构,一些早期的,或者规模较小的养老院,是没有内设医疗机构的。
内设医疗机构的好处是可以让老人在有需求时,不用出养老院就能完成一些常见病的诊疗,而且内设医疗机构一般是可以刷医保的,这也是方便了老人的就医问题。
在此基础上,一些服务比较好的民营养老院就会在医疗上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增加理疗室、康复室、中医室等。一些CCRC社区(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持续照料型养老社区)甚至还把护理院和医院直接开在养老院边上。过个街就是医院,而且这医院是专门为老人服务的,专业程度可见一斑。
有了这些比较,我们从第一条线上看把老人送去养老院这件事,你就明白到底是希望老人过得更好,还是更差了。把老人送到设施全,服务好的养老院的孩子到底是不是孝子呢?
接下来说说第二条线——送养老院
中国的传统文化都一直把养儿防老、居家养老作为养老的首选。其实,不只中国,在发达国家的美国,也是居家养老的老人占大多数。
在说第二条线以前,先简单说一下中国现在的养老模式,这会对后面的内容理解有所帮助。
在养老模式上,中国提出的是9073的养老模式,也就是90%的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但是我们会发现,其实7%中的社区养老,其核心还是和家分不开的。社区养老,一般都是老人们到常住地的社区寻求养老服务的,比如日间照料中心、长者照护之家等等。所以本质上,其实还是和居家差不多。从这个数字上看,养老机构并不是养老的大多数选择,3%的养老机构数量,从目前来看,也只是能解决一部分老人的养老需求。所以会出现老人想进养老院都没有床位的情况(相信大家都听到过类似的新闻,但养老院排队并不是普遍现象,为什么呢?后面我会提到)。
我们回到第二条线的问题。
那么老人去养老院会有几种情况呢,我们来建立一些常见的场景。
首先是老人自己去养老院。比如孩子不在国内,或者孩子不孝顺、失独老人、孤老等,还有一些老人想去养老院是不希望给子女添麻烦等等。
老人自己想去养老院,一方面是因为老人在养老院可以找到同龄人,有共同语言和共同话题,相比在家的孤单,在养老院里的生活会丰富多彩许多。另一方面是迫于无奈,比如没有居家养老的条件,孩子不在身边,或者夫妻两个身体都不好,照顾上力不从心等等(目前上海正在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就是专门是为卧床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一方面可以降低上门服务的费用,另一方面可以为老人提供专业的服务,避免因为照顾不专业而造成新的伤害,如果长期护理险的服务正式推广,可能会减轻一些老人去养老机构的想法。)
其次是子女或者亲属送老人去养老院。一般情况下,家属送老人去养老院,主要分为没有时间照顾和没有能力照顾两种。
我们先从没时间这个维度看。
比如现在的独身子女(按照1978-1979年第一批独身子女算,独身子女的年龄已经超过40岁)父母正在接近或已经退休。
与独生子女照顾父母不同,独生子女的上一辈,兄弟姐妹比较多也就是叔叔伯伯或姨妈舅舅比较多,因此在照顾独生子女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时,基本是不会考虑养老院的,因为兄弟姐妹多,自然是在家里照顾的。
但是到了独生子女的阶段,子女不仅要照顾孩子,还要照顾双方的父母,加上工作压力大,他们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父母的。
一旦有老人因为脑卒中或者跌倒卧床后,对独生子女来说,基本是缴械投降的。这个时候是迫切需要护理院这样的机构来帮助康复的(别不信,现在很多老人平时身体健康,但是一旦脑中风或者心肌梗塞来的时候,真的是让人措手不及的,而这类疾病一旦发生,基本是丧失行动能力,只能卧床的,而且这些心血管疾病正在年轻化,50多岁就发生上述疾病的不在少数)
我在社区采访的时候,一位子女很感慨的说:“我现在能安安心心的工作,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父母的身体健康。一旦有一位倒下来,另一位肯定是没办法照顾,加上我自己上班,我即使万般不舍,也只能选择把父母送去养老院。”
刚才说的是老人失能的状况,也就是失去了行动能力。另外一种情况是老人失智,比如老人罹患了认知症,或者脑功能退化症。他虽然身体很健康,可以到处走,但是因为脑功能退化不受控制,经常会出现走失、脾气古怪、重复吃药、吃错药、漏吃药的情况。家里有失智老人,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家属或者护理员需要24小时看护。如果短期内照护,那么家属请个假什么的也就算了,但是老人的这种失智状态可能会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让孩子们完全放弃自己的生活照顾老人,这样的牺牲未免也太大了点。
接下来说说没能力这个维度。
接着上面的话题,当老人一旦出现失智或者失能需要照顾时,不仅仅是需要生活方面的照顾,有些还需要一定的医疗知识,比如鼻饲、插导尿管、打吊针等属于医疗服务的范畴,这些服务家属是没有办法完成的,而现在请专业的具有医疗资质的护士或家庭医生上门服务,费用也是很贵的(还是要提一下长护险,长护险就是帮助有需要的家庭减轻上门服务的费用,比如现在上海护士上门服务是65元一小时,而引入了长护险以后,居民只需付6.5元一小时,大大降低了成本)
如果你以为医疗服务需要专业知识,生活照顾总没那么高的要求了吧。对不起,生活照顾也需要有专业的技能。
在很多养老院担任养老护理员或者老年照护师的服务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上岗服务老人。比如褥疮的防护,吃药的提醒,为老人洗澡等服务都需要专业的技能,一旦服务不当,可能会给老人造成新的伤害,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没有能力的另一个层面是硬件设施的没能力。
居家环境和养老院环境中最大的不同是适老化设施。在养老院,无论走廊、卫生间、还是卧室和活动室都有适老化的设施,比如扶手、防滑地面、轮椅坡道等,而居家是没有这样的环境的,没有经过适老化改造的居家环境,老人摔倒或出现意外风险将大大增加。
这里举个真实的例子可能更能说明白一些问题。在我居住的社区,有位非常孝顺的孩子,夏天为行动不便的老父亲洗澡,但是因为缺少专业的为老人洗澡的知识,以及没有专门对浴室进行适老化改造,不仅老人在浴室摔倒,孩子也因为不专业的搀扶导致自己摔倒骨折。这样的事情如果在养老院,让有专业技能的护理员来服务,或许就可以避免了。
通过第二条线,相信你也已经对送老人去养老院怎么看有了一定的判断。结合第一条线,我们就能更清晰的回答这个问题。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一些不孝子为了不尽赡养义务而把老人往养老院里送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一些素质不高的养老院为了经济利益对老人坑蒙拐骗,结果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情况。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让老人去养老院养老已经和以前不一样,老人可以在养老院获得更好的服务和专业的照顾,孩子也可以通过养老院的服务减轻照顾的压力。
文章最后我想另外提一些关于“送老人去养老院”到底怎么看的补充。
首先是地区差异。
在上海,由于深度老龄化,老人的数量占到了三分之一,大家对老人去养老院养老这件事已经没有前几年那么排斥了。但是在其他一些地区,可能老龄人口并不是很高,大家的传统思想上还是认为送老人去养老院是不孝顺的行为。
其次是“面子”。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些老人自己非常排斥去养老院,子女即使想送也会因为说不通老人,而放弃送养老院的想法。另一方面有的孩子和老人都有去养老院的想法,但迫于周围邻居或社会的压力,也会默默忍受。这就让送老人去养老院变成了一种禁忌话题。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老龄化的越来越严重,大家对送老人去养老院这件事会越来越包容,越来越理解,相信这个话题在未来应该不会成为话题了。
最后的最后,我来填前面的坑。为什么说养老院排队不是普遍现象。
在上海,目前已经完成了3%的养老机构的建设要求,但是养老院的入住情况其实是冷热不均的。我们在新闻里听到的养老院床位紧张,指的的是市区里的养老院,以及托底性质的公办敬老院。而郊区的一些养老院,即使价格便宜,环境比市区还好,却往往住不满。
出现冷热不均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希望离家近,老人会觉得住的近,自己回家方便,子女看望也方便,比较有安全感。另一方面是费用,老人的退休工资有限,要住高端的养老院,经济上会有压力,所以价格便宜的公办敬老院就成为了首选。
我知道还有很多内容没有讲到,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