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雪山的诗( 聚焦2023青海湖诗歌节)

本站作者 2023-07-01 05:27:00

青海雪山的诗

【聚焦2023青海湖诗歌节】

生态是一首最值得保护的诗

——2023年青海湖诗歌节“在全球生态语境下的诗歌写作与诗人的价值立场”主题研讨会侧记

好像是为了欢迎前来参加2023年青海湖诗歌节的与会诗人,当诗人们到达仙女湾的时候,刚察县原本阴翳的天空忽然放晴了。

6月28日,在青海湖畔,开满水晶晶花的仙女湾,一场主题为“在全球生态语境下的诗歌写作与诗人的价值立场”的研讨会如约举行。

会场外,草原广袤,大湖如镜,一张张源自青海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的生态摄影作品,吸引了不少与会诗人的目光。会场内,一幅幅写着舒婷、洛夫、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捷克)等诗人代表作的挂画,令现场诗意盎然。

研讨会开始之初,翻译家、首都师大外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刘文飞,协同翻译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赵振江,诗人、翻译家树才等人为2023年青海湖诗歌节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双语对照外国诗丛》丛书。该丛书装帧典雅,精选了日语、英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名诗各100首单独成书,是一套精选精编精译的诗歌读本。

2023年青海湖诗歌节“在生态语境下的诗歌写作与诗人的价值立场”主题研讨会在诗人、翻译家高兴的主持下拉开了帷幕,二十余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畅所欲言,畅谈了自己眼中的生态诗歌写作以及诗人的价值立场。

诗人可能是文学艺术中最为敏感的群体,他们与自然似乎有着天然的亲缘。所以,自然很早以前便成为诗人关注的焦点。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秘书长尹汉胤介绍,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根本所依,关乎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存健康。同时也是当下诗歌创作无法回避的主题。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剑钊以《重获一种与小草对话的能力》为题,阐释了人与自然、诗歌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他说:“文艺复兴以来,人类陷入了‘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幻觉中。这种幻觉造成的后果是人类陷入了自大的深井。如今,我们应该反思并付诸实践的是,在现实中重获与自然对话的能力,恢复人与自然共振的能力。”

诗人、画家梁小兰在著述中以中国生态诗歌的发展脉络为内容,反思了现代诗歌写作的特点及生态诗歌观——现代生态诗歌通过书写自然,引导诗人回归质朴的精神家园,也为现代新诗重塑了生态诗歌精神。诗歌不再单纯地摹写自然,开始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生态的关系,并审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怎样与万物共处。由此,新的生活观、自然观、生态观得以有效建立。

诗人、散文家黑陶则呼吁:在人类生活发生飞速变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关心地理意义上的生态环境,同样不能忽视人心意义上生态环境的建设。诗人们要为我们的家园,我们地球的美好明天,用诗歌发出当代人的声音、当代人的呼唤。

《星星》诗刊杂志社社长、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龚学敏说:“要讲全球生态语境下的诗歌写作与诗人的价值立场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诗歌写作与诗人的价值立场必须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重新进行思考。唯有这样的出发点和写作,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生态语境下的诗歌写作。”

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则在题为《春天和所有》的主旨发言中直抒胸臆:“诗歌不会改变世界,而是会打动世界。”

研讨会上,二十余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各抒己见,在海鸟翱翔、鱼游浅底的青海湖畔,以诗为生态保护的利器,让大自然成为一首最值得保护的诗。

研讨会在豪迈动听的《歌唱祖国》声中落下帷幕。歌声荡漾,风雨忽来,大自然以风雨为诗,作别这些远道而来的诗人朋友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