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海洋民俗文化【精选】

本站作者 2023-03-04 14:08:00

海边的风俗

出门见海、以海为家是沿海人,无论其生产、生活、礼仪、岁时、游艺等习俗,处处显示出“海派”风格,既古老又豪迈粗犷。沿海地区的人们在长期在海边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和渔家风情,那么,沿海地区有哪些民俗呢?

勤劳勇敢的舟山渔民在长期征服海洋、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民俗风情,其中有神秘的船饰文化,别具一格的渔民服饰文化,各种风俗习惯(如新船下海抛馒头,猪挂船头,请龙王,谢龙王,起锚拉网吹号子,出洋吹海螺),奇特的婚嫁礼俗以及庙会、锣鼓、灯会等民间文化习俗。渔船祭海、传唱海歌、节日灯会、舟山锣鼓、舟山号子、跳蚤舞、民俗服饰、渔家习俗等无不充溢着迷人的“海”的气息。可以说舟山渔民的生、学、婚、寿、丧等整个人生历程,都有约定俗成的独特礼仪习俗。如过去新生婴儿满月时,其父将他放在红脚桶内,在海边漂泊,并让他洗海水浴、弄潮戏水,使之与大海结缘,预示一生要以四海为家。

以古老的信仰民俗中“祭海”为例,其场面气势磅礴,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波澜壮阔。祭海,主要以祭祀海龙王为主,是浙江乃至中国沿海渔民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一种民间祭祀行为,其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参与性在舟山群岛诸多渔家习俗中独具特色,在我国东部沿海民俗中也具有明显的共通性。妈祖文化也是海洋文化中的一种,妈祖娘娘是人间的海神也曾多次受到人间皇帝的赐封。那么祭海文化和妈祖文化是怎么样的,一起去揭晓吧。

一、祭海文化

祭海节是一个因自然崇拜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渔民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文化和汉族民俗文化活动。每年祭海节过后,渔民在进行修船、添置渔具等准备工作就绪后,就开始蓄帆向海,准备打鱼了。

祭海仪式从正月十三零点开始,整个过程持续两个小时。焚香化纸,燃放鞭炮烟花,朝着大海行叩拜礼。

农历正月十三是传统的海的"生日",每年这一天山东海阳沿海渔民放鞭炮、扭秧歌,开展祭海活动,祈盼一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

渔民们准时出现在海边,祭海仪式正式开始。人们端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祭品,有猪头、鸡、鲤鱼、大馒头等,人们焚香化纸,燃放鞭炮烟花,朝着大海行叩拜礼。"用鲤鱼来祭祀海龙王,是取'鲤鱼跳龙门'的寓意。渔民会把头年捕到的最上等的渔获作为祭品,在祭海时摆作贡品,祈求来年渔季捕获更好的海产。

作为一种汉族民间宗教信仰,渔民每泛出海之前,先要在船上祭祀神祗,烧化疏牒,俗称"行文书"。然后由老大将杯中酒与盘中肉抛入大海,称"酬游魂",以求出海打鱼时平安无事。祭祀时要放一副"太平坊",即棺材板,出海时,放在船上。棺材板冠以"太平坊"之名,与渔民在大海作业时很有可能被巨浪吞噬相关。葬身大海是渔民大忌,与"入土为安"的习俗大相径庭。因此放一副棺材板,以求太平无事,若死,也得死在家里,才能"入土为安"。这与他们到市场上去买床,不愿买新的,却要买一张已死过人的,以求到老能死在床上的愿望相一致。一泛结束,亦要举行祭祀神祗,称"谢洋"。

二、妈祖文化

航海之神海上守护神宋元时代航海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移民和侨民的不断出现,以及统治阶级的加封与提倡是妈祖成为着名海神的历史原因。人们将妈祖视为海神加以崇拜,是从民间开始的,以巫觋为核心传播开来,在民族中传承下来,进而在朝廷官吏中传播。

助漕运妈祖到元代得以迅速传播,除航海原因外,还以元代漕运改为海路有关,妈祖信仰逐渐扩大,从东南亚沿海扩大到北方京津地区,妈祖信仰已为中央王朝所承认。

雨水之神求雨我国为农业大国,雨水不仅是饮食之源,也是从事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沿海地区也把主宰海事活动的妈祖视为司雨之神。从历史看,巫觋都是求雨的主祭者,妈祖既然生前为巫,死后为神自然与雨水有难解之缘。

1、祈晴

钱塘修堤钱塘江畔,潮水凶猛,不断冲击海岸附近的农田,人们修堤以防之。但潮水大、工程难,进展缓慢,后来在妈祖的帮助下,才顺利完工潮水由潮神支配,而潮神是海神的扩大。

2、生育之神求子

中国自古就重视生育,不断繁衍人口,因此有种种生育之神。妈祖本为巫女,未婚未育,自然不会主宰生育,但求育乃是巫女重要活动之一,这是把生育与妈祖联系起来的最初原因。

3、驱疫

疾病是对人类一大威胁,对沿海居民也是如此。妈祖成为当地生命保护神,必有驱疫作用。

4、压义军

战争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常见的社会现象,古代战争不仅是人力、物力、财力之争。一些是着名的农民起义本与妈祖无涉,但历代统治者为标榜自己替天行道,往往把自己征伐镇压视为妈祖神助,藉以麻痹群众。

5、抵御外敌

自宋代以来,中央王朝受到外敌侵扰,较大的事件是“金人南侵”、“倭寇之患”,也把妈祖搬入军事舞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