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自己好懒的说说 自己太懒了,懒的感觉自己的人生都快完蛋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懒、行动不起来,根源在于童年时期父母经常责备、攻击孩子。
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时,就会认为自己有问题,从而陷入不停的自责中。
在这样的家庭里,责备常常被认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如此一来,孩子们习得了一种看似解决问题的模式——通过自责或责备他人,让问题不了了之。
缺乏行动力,就是因为在行动面前有很多的障碍和负面情绪没有被清扫、处理掉,但是我们自己并不清楚,却选择了另一种无效的处理方法:
自责、焦虑、给自己贴标签。
1
现代人流行一种病,叫拖延症。
我们可以把这种病的表现简单描述为:自己陷入一种明明知道应该干什么,但就是无法行动的状态。
通常情况下,伴随着这种「无法去行动」的状态,有的人还有很多强烈的情绪,比如自责、内疚、焦虑、悔恨。
有的人甚至伴随着另外一种行动,比如暴饮暴食,如果问题再严重些,就会发展成暴食症。
当然,如果问题严重到发展成暴食症的程度,可能就意味着最初的问题发生了转变。
我们从起初对某件事的拖延,已经转变成对个人形象无法达到满意的焦虑和自责的状态。
有意思的是,患有拖延症或者暴食症的人每次来找我咨询时,他们总是无比自责,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做。
很多人觉得自己缺乏自律能力,意志力太薄弱,从而陷入对自己深深的痛恨中。
可是这种问题并不好解决,每次做完咨询回到生活中后,他们总是会忘记当初设定好的目标,继续陷入颓废、抑郁、拖延或者暴饮暴食中,依然不去做那些自己认为应该做或者值得做的事。
在因为自律或者拖延问题来找我咨询的来访者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这些人身上似乎都存在着两个自我,一个是要求性的自我,另一个是丧失了行动力的非常无力的自我。
这就好比一个正在开车的司机,要求性的自我不停地踩着油门,要求自己加速前进,但是丧失行动力的自我却垂头丧气,一动不动。
于是要求性的自我变得歇斯底里,对着车身又踹又打,可是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丧失行动力的自我依然不能让车朝着目标前进半米。
整个过程中,要求性的自我一直都非常卖力、非常亢奋,但是有什么用呢?丧失行动力的自我总是不为所动。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要求性的自我一直在想:他为什么会这样?他为什么和我不一样?!
丧失行动力的自我也在想:为什么我不是他?!我好想成为他!我就是因为太缺乏自律能力了,所以我才这样无力,才跟他差着十万八千里!我太让人失望了,我讨厌我自己!
有没有人想了解一下,为什么两个自我之间的差距这么大?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要求性的自我只是在不停地提要求:你应该这样做,你不应该那样做。
丧失行动力的自我则陷入不停的自责中:都是我的问题,我怎么这么差?我不该这样!
2
如上所述,一个拥有拖延行为的人的内在,总有一个要求性的自我与一个丧失行动力的自我在不停地吵架。
要求性的自我非常有力量,很多时候他的声音大过一切,而他的声音的主要内容就是不满、指责、失望和攻击。
而另一个丧失行动力的自我,则充满无力感和羞耻感,他不停地自责,却无法迈出改变自我的第一步。
为什么两个自我一定要不停地吵架呢?为什么二者不能好好地合作,把精力真正用在解决问题上面呢?为什么要求性的自我就不能认真倾听一下那个无力的自我在说什么,到底为什么无法做出行动?他需要的是什么?
当我让来访者们放下不够自律这个归因,让他们单纯地谈谈他们无法行动的感受时,他们说了很多:
「因为目前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领导总是对我不满意,我对他有很多愤怒。我的压力很大,可我又对自己一点儿信心也没有!所以我觉得很累。」
「因为我辛辛苦苦写的文章经常被人剽窃,可我的文章的阅读量却比不过人家。
更郁闷的是,人家对我的文章进行二次加工后,明显比我写得还要好!」
「因为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没有信心,所以我觉得很无力,我不知道如何面对无穷无尽的知识点。」
「那项任务做起来真的太难了、太有挑战性了。
每次我都感觉要把自己逼疯,特别害怕去面对它。」
「我其实根本不想做这份工作,但我又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一切的一切,其实只是因为那个行动性的自我遇到了困难,却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些困难,于是就简单地将此归结为:「是因为我不够自律。」
3
我们每个人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基本都是早年跟父母的关系模式的内化。
要求性的自我一般代表着父母早年对待我们的模式,行动性的自我则是我们真实的样子。
当一个人出现了严重的自我内耗——要求性的自我和行动性的自我发生冲突,说明要求性的自我希望能和行动性的自我达成一致,一起去解决问题,行动性的自我也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我们将其还原为父母跟孩子相处的模式就是:每当遇到问题,父母会通过让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果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父母就会非常不满、非常生气,甚至不停地攻击孩子。
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时,就会认为自己有问题,从而陷入不停的自责中。
在这样的家庭里,责备常常被认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就会受到父母的指责。
孩子的感受往往会被父母忽视,孩子的行为往往都是围绕着父母的要求构建的,父母跟孩子的链接就是「要求」。
正如前文所述的要求性的自我对待行动性的自我那样,父母从来不过问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从来不关心孩子想要什么,他们只是在不停地反馈:「你不应该这样做!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总而言之,他们总是在用「理想中的孩子」去要求「现实中的孩子」。
你这样做是缺乏自律,你那样做是意志力薄弱;你这样做是不合群,你那样做是轻浮……
但是谁来帮助这些孩子从不够自律、意志力薄弱、不合群或者轻浮中走出来呢?他们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状态中呢?
可惜,父母解决问题的方案就停在贴标签那里了,以致这些孩子从来都没有学会如何改变自己目前这种糟糕的状态。
这些孩子甚至不知道去觉察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问题出在了哪里,更遑论去寻求帮助。
他们只是被告知自己是有问题的、不被接纳和认可的,这等于被扔进了自责和焦虑的旋涡里。
而这种自责和焦虑,足以摧毁一个人。
实际上,这种家庭中的父母,自己本身就容易陷入焦虑中。
当问题发生时,当面对一切不如所愿的事情时,他们自身没有足够的心理容量,就很难处理自己的焦虑情绪,于是会下意识地把焦虑情绪扔给孩子,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父母有很多,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应该教会自己的孩子解决问题。
如此一来,孩子们习得了一种看似解决问题的模式——通过自责或责备他人,让问题不了了之。
殊不知,真正的问题一直都存在,从来没有被解决。
4
自责、贴标签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只有找到隐藏在自律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面对自己真实的感觉,才能慢慢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简单地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面对自己的感受,让丧失了行动力的自我说话
每个深陷自责之中的人,内心里要求性的自我的声音盖过了一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