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水少喝酒说说(喝酒后有的人为什么会大量喝水)

本站作者 2023-08-10 14:18:00

多喝水少喝酒说说

材料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言未必为心声, 文未必如其人

郝匀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元好问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我认为,言未必为心声,文未必如其人。

作品是一平面镜,反映作者的人品。

“文学是行动的镜子”的确如此,文字作品是我们了解作者内心世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好接济他人的金庸,其笔下的令狐冲就多行侠仗义;豪爽大方的古龙,其笔下的陆小凤就豪气冲天;喜欢批判现实的托尔斯泰,其笔下的人物就尽显世俗的丑态。人物不同,人品不同,作品亦不同。

这正如,“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写不了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凄清惆怅;“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写不了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哀婉缠绵;“把栏杆拍遍”的稼轩,写不了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闲适。所以,作品是一面平面镜,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直接反映作者的人品。

可是,有时作品又是一面哈哈镜,并不能完全反映作者的人品。

唐伯虎一生风流潇洒,被称为“风流才子”,但观其作品,你根本无法从中体会到丝毫的快乐,你看到的只有满腹的愁怨与牢骚。号召清正廉洁的培根,书中写尽了对贪腐的预防机制,可是,他却因贪污腐败而被捕入狱。这又怎能说明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书法刚劲的蔡京,难道人品就一定耿直?要求开明社会的卢梭,难道为人就一定开明?面朝大海的海子,难道人品就一定开朗?

作品与人品并不一定挂钩,言未必为心声,文未必如其人。生活总是掺杂光明和黑暗,光明不一定就绝对是好的,黑暗也未必就不好。外表邪恶的狼可能是生态系统的保护者,,只吃草的小羊也可能是生态系统的破坏者。作品和人品的关系亦是如此。

作品即人品

李金玲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中,这句话是无数文人志士的写照,他们超然于灯红酒绿的名利场,一如出生时的勇猛和无邪,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作品即人品”,于世间之雨落风惊中静水流深。

作品恬淡,人品泰然。

杜牧走入江南,着一袭青衣飘过江南的烟雨楼台,享用一份心的静谧。心无旁骛,静如止水。其作品也因其寡欲而塑造出一个孤寂灵秀的诗魂。于是叹道:“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纳兰性德,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无心功名利禄,只盼寄情于诗词歌赋之中,于是写出“颜昨非,才华尚浅,因何福薄”“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知道是寻常”。纳兰公子的超然成就了一位以哀婉清丽的诗词行走于世间的男子,其作品也因其不慕媚俗的品格而愈发惹人钟爱。

作品博大,人品宽厚。

苏轼被贬杭州,他却以一颗宽厚之心容忍,对此不以为意,照样为百姓做实事。他疏通西湖、修筑“苏堤”,勤政爱民,体恤百姓。而他的作品“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正流露出他以淡然的态度处在被贬之地,却激起了对西湖美景的热爱。还有林则徐,被贬伊犁仍不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心,将他作品中的主张用实际行动展现给世人,使得伊犁从此多了一条造福世代的灵渠。

作品坚定,人品忠诚。

林清玄曾说:“人应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而他也始终坚守着一颗敬畏传统的心进行创造。面对都市病态的浮躁,林清玄先生坚守本心,让我们从他的作品中所阐述的佛教与禅道中,体会出无尽的哲理。巴尔扎克痛斥资本主义的丑陋,担起了重构人们失却的精神家园的任务。在《贝姨》中痛斥“有钱人从来不肯错过一个表现俗气的机会”。让观众不仅从他的作品中深刻的反省社会道德的缺失,而且也更加敬佩他坚定不移、敢为人先的人品。

世事如雪中观鹤,有清净,亦有混杂。这些作家,人品明亮,作品也不掺一丝杂质。如弘一大师一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天地间便盈满了纯净。作品即人品,不随波逐流,便可如一枝墨梅,静静地绽放于生命的绢帛之上。

材料中有两处用典,“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最早见于西汉扬雄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扬雄是司马相如之后最著名的辞赋家,散文也有很大成就,他的思想对后世创作影响深远,无数文人墨客都将“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为艺术创作和为人处世的准则。这也充实了现实主义流派的内涵,锻造着历代文人的高洁品格,杜甫、陆游、龚自珍等一大批诗人都以自身行为作了诠释。

晚清诗人、政治家黄遵宪(1848~1905)主张“我手写我口”,可以看作是对“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的演绎,当然,“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是一种为人为文的要求和目标,在现实中因为个体的差异,并非人人都能做到,正如元好问所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元好问(1190~1257)是金末元初北方文坛盟主,也是杰出的文艺理论界,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提倡自然、真性情。

在上诗中,前两句引用的是扬雄语,但是提出光看文章并不能论断一个人的人格,后两句是举例论证,晋人潘岳(字安仁)写出具有高逸情操的《闲居赋》,哪知道他为了求官做,见到朝中重臣贾谧出门,竟然遥望路尘屈膝下跪。由此可见,有时候文并不如见人,一个人的人格怎样必定影响其作品的好坏。

这两个观点其实并非矛盾关系,而是从不同角度思考,最终都是倡导言行一致,保持高洁的品行和人格。这对当下也是一种强烈的关照,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具有积极的警示意义。

1.本材料要求围绕“文品”与“人品”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作分析,而有些同学的作文抛开这一点不谈,大谈“人品成就作品”“文艺创作有有'魂'”等等,导致偏题、离题。

2.论证时,所举事例与论点不符的情况俯拾皆是,致使论证不具备说服力。

3.层次不清,结构混乱,胡诌八扯的现象,在部分文章中很常见。

4.部分同学的作文书写潦草,随意勾画,让人一看就不想给分。

《文品不等于人品》         《不以作品论人品》

《知文知字不知心》         《以心画文,文如其人》

《辩证看待文品与人品》     《文辞多变,心性难辨》

《言未必为心声,文未必如其人》

1.张抗抗笔下的牡丹不屈从、不附就、不媚俗、不逢迎,你何曾看到张抗抗屈从、附就、媚俗、逢迎?舒婷笔下的木棉与橡树并肩而立,你何曾看过舒婷像凌霄花般攀援,像鸟儿一样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顾城曾用心里的纯银打成一把钥匙,可他却用手中的利斧杀死了曾经的爱人;海子曾说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他缺自杀在冰冷的铁轨上。(周宁)

2.钟子期的高山流水不正是他高洁品性的印证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自由天壤云泥之别。高尚的品行自能通过笔下文章来彰显,庸俗之人又岂可语于君子?又怎会以文托高雅之志?

诚然,范仲淹借岳阳楼以宣寄情志,赞赏巴陵胜状;欧阳修流连于醉翁亭,醉后著文以抒怀;陶渊明采菊东篱,倚窗寄傲,以“五柳”自居。他们哪个不是言其心声呢?(牛颖)

3.人世间百态如烟火,在笔尖的辛勤耕耘下跃然纸上,有眼前的苟且,亦有诗和远方。在文字和心灵的碰撞下,一篇篇文章诞生了。言为心声,多少失意志士吐出豪言壮语;文如其人,多少文人雅士寄托胸怀抱负。(庞有玉)

4.试想一下,一个人每天说着违心的话,用华丽的辞藻来掩饰内心的荒芜,说着失真的话语,作者与人品背离的文章,又何尝不是一种煎熬?人生在世,生且不易,如若再说着违心的话语,又何来人生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王美凤)

5.诗如其人。只有杜甫那忧国忧民的人品,才能写出“叹息肠内热,穷年忧黎元”的忧伤;只有陶潜那恬淡的性子,才能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只有苏轼那乐观的品性,才能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从诗词文赋中,我们不就可以看出作者的人品吗?(庞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