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戏诸侯这个故事从国家诚信角度故给人什么启示
烽火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
烽火台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库等建筑。烽火台之间距离一般约为十里,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关于烽火台的结构和应用情况,在敦煌、居延的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简有说明:“高四丈二尺,广丈六尺,积六百七十二尺,率人二百三十七”。“广丈四尺,高五丈二尺”。汉简中还表明当时守烽燧的人数有五、六人或十多人,其中有燧长一人。戍卒平日必须有一人专事守望,有一人做饭,其余的人作修建、收集柴草(包括点烽火时用的柴草)等工作。
烽火台一般独立构筑,也有三、五个成犄角配置为烽堠群的,烽火台的形状因时因地而不同,大体为方、圆两种。
烽火戏诸侯
《史记·周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即“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这说的便是著名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西周自公元1046灭商后建立,传至第十一位君主周宣王,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周王室的威信逐步衰落,许多诸侯已经不来朝贡,且相互攻伐。西周后期社会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激烈,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厉王时的国人暴动更是直接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周宣王为重新树立周天子威信,慑服各诸侯国,接连对外用兵,却接连遭受失败,尤其在千亩之战中大败于姜戎,南下伐楚更是全军覆没,加之独断专行、不听忠言、滥杀大臣,周王室的统治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周宣王死后,其子姬宫涅继位,也就是著名的周幽王。当时周朝京畿所在的关中平原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之连年的旱灾,老百姓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周朝国力更加衰竭。而周幽王却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仅不想办法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任用奸臣虢石父等人,疯狂盘剥百姓,更加激化了阶级矛盾;军事上又攻打西戎导致大败。此时,有个名叫褒珦的忠臣,好心劝谏周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褒珦的族人为了把褒珦救出来,在褒国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也就是后来的褒姒,将其献给周幽王。
周幽王见了褒姒,非常喜欢,马上就立她为妃子,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幽王自从得到褒姒以后,更加昏庸,每天与褒姒在一起荒淫奢侈的生活,不理朝政。后来,褒姒生下儿子姬伯服后,周幽王对她更加宠爱。最终周幽王竟然废黜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后来周幽王立她为王后,故称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申后所生,即周平王),而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原太子姬宜臼和申后则逃亡申国。
褒姒虽然生得倾国倾城,也十分得宠,可天生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想尽了一切办法,可褒姒还是终日不笑。于是周幽王便发布悬赏,称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千金。奸臣虢石父就献计点燃防备犬戎的烽火台,使前来救驾的诸侯白跑一趟,以此引褒姒发笑。
周幽王闻言大喜,急忙命令士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各自的军队赶到镐京救驾。可赶到之后,却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子也没有,只看见周幽王和褒姒和一众宫女、歌姬在骊山上的高台上饮酒作乐。得知实情的诸侯们这才知道被幽王戏弄,怀着怨气各自领兵回去。褒姒见状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大笑起来。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并多次点燃烽火戏弄诸侯,以此博得褒姒开心。渐渐的诸侯们见了烽火,只以为又是幽王与褒姒在寻欢作乐,就不再理会。
后来犬戎真的打进来了,周幽王急忙令人点燃烽火向诸侯们求救,可经过周幽王多次戏弄的诸侯根本没有理睬,也不带兵来救,导致犬戎攻入镐京,杀了周幽王并俘虏了褒姒,大掠镐京,西周就此灭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