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怪别人时先检讨自己的句子

本站作者 2023-09-08 11:18:00

被责备的说说

原创作者:袁蕾蕾(伶俐的猫)  南加州大学社工硕士 

你曾听过这样的话么?

“都怨TA,就是因为TA没有做XXX,我们现在的情况才一团糟。”

“若是TA没有XXX,我现在的生活会好很多。”

“若TA没有....我早就发达了。”

“我很后悔,若当时我XXXX,现在情况不会这样。”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在他们的生命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指责他人。无论是生活的不顺、心情的不美好、还是事业的成败……都是因为他人“害了”TA。这样的人在他们的生命过程中扮演着“指责者”的角色,那些指责的话语无时无刻向他人传递着:“若生活中发生任何错误,错都在于他人,不在于我。”他们认为他人或者外部事件是造成自我失败以及幸福感缺失的元凶,而且自己正处在心理“受害者”的角色中。

“指责他人”这样的行为并不少见,所有人都曾这样做。不管是被外界的人或事情扰乱了生活、或者仅仅单纯的觉得生活或者他人待自己是不公平的。我们或多或少都会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在事情发生之时或之后会有很强的“受害感”。现实中,很多人扮演受害者角色相对他人来说更加的频繁。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惯性地抱怨的人,TA会和每一个认识的人重复诉说自己“受害”的故事。若听着“一切都是别人的错”久了,你可能会怀疑,真的错都在于别人么?难道TA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负任何责任?

一旦在这种“受害”的绝望感里迷路,人会变得更加沮丧,愤怒和恐惧。如果其他人可以很容易地操纵你的情绪,你就很容易成为一个被绳子栓住的傀儡。在这里需要思考的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究竟谁是操纵木偶的人?是你自己?还是别人?你这样指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难道是因为责备他人容易、检讨自己却很困难?

我们为何会指责他人?

“指责”是一种有效的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人在遇到外界压力、特别是会产生精神痛苦或者恐惧感的压力时所作出的一些行为反应,“指责”就是其中的一种。通过责备他人,个人可以把事情的发生“合理化”。同时,“指责他人”可以给个人创造一个逃避压力的心理安全区。人们在这个安全区里,可以逃避承担责任所需要面对的痛苦、来自他人的指责以及愤怒等会让自我不愉悦的情绪。

但需要强调的是,“指责”所能带给人的仅仅是短暂的心理安全感。若在指责之后人不能够回到现实中积极的思考和反省自己,造成的后果只会是自我更加的消极和抑郁。很多人因为别人让自己不开心,每天都陷在对他人的责备和负面的生活态度中,用不吃不喝这样的方式去消极对待生活,甚至希望这样的行为方式可以“惩罚”给自己带来不开心的人。

值得想的问题是,TA伤害了你,所以你要折磨自己去惩罚他,那么最终受伤的是TA还是你?也许TA确实需要为伤害你的行为负责,但你要选择让自己生活在别人给你带来的不幸里面不断地消耗自我么?还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将来的生活?

操控他人

有些人试图通过指责他人,通过唤起内疚的感觉从而操控他人做事情。如果有人拼命要他人做什么,他可能会各种方式责怪他人,给他人贴“自私”,“傲慢”或者“势利”等等的标签,以便唤起他人的内疚感,改变他人的行为去做TA想要你做的事情。

很多时候人用“行为”指责他人其实就是为了操控的目的。例如分手之后有的人会通过折磨自己,放纵等方式企图去引起前任的负罪感,换回前任的同情。然而这样的“操控”大多数时候是没有后果的。TA伤害了你,你却要赔上自己的生活和健康。那很多时候,问题在于你,不在TA。

拒绝承担责任

因为在指责他人的时候,人们传递的信息是:自己是他人行为的受害者,所以自己在道义上永远都是对的,因此可以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也不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还认为自己因为“受害”而有权利获得他人的同情。

然而事实是,“受害者”给人带来的更多是人对自我的怜悯和悲愤的情绪。生活在这样的状态中,人无法得到心灵的平静,生活中只会源源不断的出现更多让TA抱怨的事情,甚至一点小事都会被无限放大。人常说“悲观的人看世界都蒙上了一层灰灰的影子”,想来就是这个道理吧。

指责他人是一种会上瘾行为习惯

有观点认为“指责”是一种会令人上瘾的行为习惯,因为它和上瘾药物一样让人在精神上瞬间产生“零压力”和“感觉良好”的感受。

研究显示“指责者”认为自己的不幸是他人或者外界所造成的,而且会对自己这种“无力”感到自得。他们往往会因为自卑,自我不足和抑郁等负面情绪显示出很多自我贬低的行为。长期处于一个消极自我评价的状态下,人会慢慢地产生绝望和无助,从而更频繁的陷入通过指责他人而获得自我心理安慰的行为怪圈。

这也和物质上瘾的行为相似,一方面上瘾者会责备酒精或者可卡因等物质毁了他们的人生,另一方面他们又总在最绝望的时候回归上瘾物质的怀抱,通过上瘾物质麻痹自己,减轻痛苦。

“指责”是一种习得行为

研究显示指责是一种习得的行为,而且习得的对象往往来自原生家庭中与小孩最亲密的人,例如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等。若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成为家长未能指导子女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旦发生事情就帮助推脱,把责任和义务都推到别人身上。孩子长大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凡事都推卸责任,责怪他人的“指责者”。

指责行为的危害

若列一张表单写下会搞砸人际关系的行为,“责备他人”肯定会排在列表前端。而且对于亲密关系来说,指责行为的危害很多时候更为巨大。

Dr. Jordan曾指出长期的指责行为本质上是在情感上虐待他人一种方式。长期被指责,甚至有些指责并不是自己的过错,这实际上和口头上的"暴力殴打"没有什么差异。

When you blaming others, " you're trying to replace the joyful feelings of love, connection, and intimacy with the destructive adrenaline of fighting, frustration, and pain. ”——Dr. Thomas Jordan

当指责别人时,你在用好斗感,挫败感以及痛苦感所激发的破坏性的肾上腺素飙升冲动,以取代爱、人际链接和亲密关系给人带来的快乐感。——Dr. Thomas Jordan

我很同意这一点,即使很多时候损失的造成并非恶意,且被指责的人确实有些需要承担的责任,但是长久的被指责仍然是一种不恰当的、没有任何益处的沟通方式。

被指责的人往往会很自卑,因为常常生活在一个被责备的环境里,可能会开始相信他们需要对那些超出他们控制或者与他们无关的事情负责。Dr. Jordan说,若被一个自己所爱的人责备,例如父母、或者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个人会无可避免的产生自责和愧疚感。这些负面的感受可能会造成被责备者的低自尊,从而降低自己的标准去容忍和接受来自他人的指责,由此以来一个恶性循环就产生了。

指责行为会减少关系中的亲密感,这点比较显而易见,责备行为不但会造成被责备人的自我责备和低自尊,还会导致被责备人的防御行为和对关系的负面认同态度,久而久之减少了关系中的亲密感。

面对指责和被指责,我们该怎么办?

保持真诚开放的沟通,若你常常处于被指责的角色,不妨开放的和指责你的人谈谈自己被TA指责的感受,而非抬高防御机制马上指责回去。在描述自己感情的时候,多用“我”作为句子的开头,让TA知道这些感受来自于“我”,并非针对TA,也可以很坦诚的告诉TA你需要TA的正向肯定才能营造一段让双方都满意的关系。

换位思考,这对责备者和被责备的人来说都非常重要。“责备”的语句背后其实反应的是责备者内心的悲伤,恐惧和不安,而被责备的人则会因为这些伤人的话语而产生内疚,低自尊等创伤感受,若在责备行为发生时,双方都能不把责备的语句个人化,更加聚焦于人的情绪去同理双方的感受,会促成更加真诚开放的沟通。

为自己的行为和反应负责,无论是你的想法,感受,还是语言。这不仅适用于责备者,也适用于被责备的人。尽量避免责备这种行为,而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对关系和当下情况作出改进。

尊重你自己的真实情感,这点对责备者和被责备者都适用。对责备者来说,对自己感情和行为的控制权永远都掌握在自我的手中。当事情发生的时候,选不选择用“责备”这种方式来处理问题完全是取决于责备者自我。当意识到自己有选择权的时候,你就不再是一个他人的受害者。建议的方式是用积极和对方探讨互惠互利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方式来取代产生负面作用的指责行为。对于被责备的人来说,你也有选不选择接受对方责备的权利,若选择继续留在这个关系中,尽量别把责备“个人化”,更多把自己的关注点聚焦于营造一个帮助责备者转变和良性沟通的环境,而非因他们的责备而内疚和自责。

写在结尾:在生活中,我们免不了会受到他人的责备,但与此同时,每个人的心中也都住着一个“责备者”。当我们责怪他人给我们带来不幸的时候,的确,缺失给我们带来了人生的创伤,但是不断的责备他人只会让自己循环扮演悲天悯人的“责备者”角色,陷到抑郁的情绪中。人生中的每一次逆境其实都是一道选择题,你可以选择乐观,接受过去的创伤而鼓起勇气去积极的面对将来的生活,也可以选择进入“责备”带来的循环抑郁轮回。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选择权永远在人自己手上。

“You can either be a victim of the world or an adventurer in search of treasure. It all depends on how you view your life.” -Paulo Coelho

“你可以成为世界的受害者或者成为去寻找宝藏的冒险家,这一切都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你的生活”——-Paulo Coelho

Reference

Buzzle. (2015). 14 Signs of a Victim Mentality. Retrieved February 17, 2016, from

Durlofsky, P. (2015). Understanding the Victim Mentality. Retrieved February 17, 2016, from

Farber, N. (2013, March). 5 Ways Blaming Hurts Relationships... Retrieved February 17, 2016, from

Hankel, I. (2015). 3 Strategies On How To Deal With Toxic People Who Have A Victim Mentality | Dr. Isaiah Hankel | Stop Playing The Victim. Retrieved February 17, 2016, from

Parncutt, R. (2012, September). Richard Parncutt: Victim Mentality, Self-Efficacy, and Politics. Retrieved February 17, 2016, fr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