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觉写字的说说(孩子的自觉性从何而来)

本站作者 2023-09-23 01:59:00

孩子自觉写字的说说

家有学龄儿童的朋友一块聚餐,总难免聊聊孩子的学习。

“哎呀,你是不知道呀!你一不看着,他就开始磨洋工。玩玩笔,偷偷在纸上画画。那个橡皮上被戳的一个个小洞。”

“我家的也是。做作业基本靠吼!一不管,那作业天知道几点能做完!”

“我家的还好。作业都是他自己完成。我们不用管的。”

孩子学习的自觉性成了许多父母头疼的问题。

但孩子的自觉性是如何养成的呢?为什么有的孩子让父母特别省心;而有的孩子在学习上需要被父母反复跟催呢?

家长眼中的“自觉性”

不管大家如何头疼孩子的自觉性。在身边,我们总能发现一些乖孩子。在学习上,他们从不和大人讨价还价,总能按要求把事情做好。这些乖孩子就像执行力特别好的战士,对父母和长辈的要求听话照做。再仔细留意下,会发现这类孩子不仅学习上,生活各方面都挺听父母的话。

家有这样的孩子,常常会令其他父母羡慕。可去问问,“你家孩子怎么教的这么好?”

别人家的父母有时苦笑一下“其实哪有自觉,都是打(管)出来的!”

“嗨,原来孩子都一样!”,那些起先抱怨自己孩子不自觉、不听话的父母也释然了!

有的时候,父母在“自觉性”上的烦恼,只不过是给孩子提了一个高标准而已。

比如暑假,原本是孩子放松的大好时光。然而有时候积极热情的父母总怕辜负了学习,把孩子的暑期计划表做得满满当当。学这干那,每个时间点几乎是无缝连接。

连同计划表丢给孩子的是一句话“自己自觉点,按时间完成学习”!

结果可想而知,几乎少有孩子能完成那份暑假计划表!上兴趣班,孩子渐渐开始磨趁。原来计划表里的项目被孩子偷偷换成了游戏和电视节目。

“XX,到点练琴了!”

“嗯,嗯!等会,我肚子疼,要先厕所!”

原来假期和上课没什么区别。时间不同了,但家长和孩子的对话模式还是一样一样的。

父母遇到这样的事情,也很窝火。“那些兴趣班不都是你想要的吗?结果你自己却不上心,不自觉!”

只是父母没有意识到:满档的暑期计划表,已经把孩子变成了一只围着齿轮转的小老鼠,一刻也停不下来。

这样的状态莫说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大人如果没有片刻可以发呆的时间,估计也很疲惫吧!

渐渐的在这样“充实”的暑期生活中,孩子原本满怀憧憬的项目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暑假计划表,只是学龄儿童与父母生活中的一角。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还有很多父母未曾留意的地方已经逼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比如各种各样的辅导班。

有些时候,父母给孩子提出的“自觉标准”,不过是道连成年人都无法企及的标准。当标准总是难以达成,孩子也会在倦怠中放下对标准的追求。做个放弃“自觉”的孩子,至少不用每天再为“自觉做不到”而苦恼吧!

自觉,父母给了孩子自觉的机会吗?

现代家庭很鬼吊的一点,父母口里朗朗着“孩子,你得自觉”,但行动上就没给孩子自觉的机会。

“你看你,我一不管!你的字就写成这样了!”,说着说着,妈妈就上手把孩子的字给擦了。

孩子默不出声,心里也挺委屈“我只要一写字,你就不满意”!慢慢的,孩子也受了妈妈的不满意。写作业妈妈擦字,成了这个孩子写作业的一部分。

有些时候,家长抱怨孩子自觉性太差,搞得自己天天陪读。但事实上,是家长从来也没离开过孩子的房间,给孩子多些机会去尝试自己做作业!

很多时候,家长扼杀了孩子“自觉”的机会而不自知!

就像做学习计划表,暑期计划表。开始的时候,是让孩子来制定。但孩子作者做着,父母的要求就上来了。“一天就做这点事情吗?8点以后呢,怎么没安排了?暑假这么多时间就看电视、游戏呀?”

在父母施压下完成的计划表,表面上是孩子自主计划的表现。其实不过是让孩子成了父母意志的傀儡。

被迫的自觉有多可怕

自觉性,写文章前,我百度了下。大意是“人自主自愿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努力的程度”。所以自觉性是本质是来自于自主感!也就是说一个孩子的自觉性是来自于他心中有种“自己想做什么”的感觉。

如果孩子的自觉性被父母弄成了“听话照做”。但孩子的自主感其实是被抑制了的。这样的自觉,是孩子迫于父母压力的一种妥协手段。

当父母不断用棍棒或吼叫朝向孩子时,有些孩子自然会乖,会变得很自觉。可这些的自觉和动物园里被驯服的野兽有什么区别?

或者父母用言语绑架孩子。就像小欢喜里的宋倩,只要孩子一顶嘴,就那句“我都是为了你好呀”。这样环境养育出来了的“自觉”,不过是孩子满足父母脆弱的一种牺牲。

而当孩子只会“被迫自觉”的时候,孩子的成长是蕴含了风险的。小时候压抑了的“好玩”天性,很可能会在青春期,甚至更晚的时间,被“做自己”的声音而唤起。而那个时候的“做自己”可能以彻底放弃学习,这类更激进的方式进行。

而那些用“自觉”来弥补父母的孩子,如果连叛逆一次的勇气都没有过,未来生命很有可能变得了无生气。仿佛做什么都不是为了自己,仿佛做什么都没有快乐!

真正的自觉从何而来?

而真正的自觉,是一个孩子发自内心的决定自己要干点什么。这才是孩子内在的自主感。小到“什么时候想吃东西”,大到“我想读什么样的学校”。

其实就像武志红在一档节目中所说的“孩子的自制力的问题,其实是在孩子排便那个阶段就产生了”。一个孩子生命早期,“吃喝拉撒”就是天大的事情。如果婴儿期的孩子可以被按需哺乳、能自主排便,小婴儿承受的焦虑就会少很多。因为他不要担心自己在饿了的时候,没东西吃;也能感觉到自己的屎,自己说了算。而这样的体验对孩子来说,就建立了两种感觉。一种是我的需要可以被人看见,尊重;一种是我可以决定自己做什么。

未来生命的长河,孩子可以依靠这样的感觉去生活。他可以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当他自主决定去画个画,学点什么时,他未必如大人那般期待的,到达100分的自觉水平。至少孩子可以从50~60分的自觉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随着年龄增长,自控力越来越好,自觉性的分值越来越高。

而一个没有早早体验过自主性的孩子,常常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干什么。这样的孩子变成了被动等待大人告诉自己该干什么;书本里有什么!伴随着自主性丧失的是孩子的探索性。他们不再主动好奇未知的世界,也想象不出属于自己的奇幻故事。

而被动的等待,也会令孩子丧失主动做计划的能力。这也是有些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管着,学习就好。一住校,成绩就一落千丈。因为父母的过多干预,已经泯灭了孩子思考“如何生活”的能力。

或许不是每个孩子在婴儿期都有自由“吃喝拉撒”的机会。但如果父母能在后期的生活中,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决定做什么,孩子的自主感也会慢慢建立起来的。毕竟修正性的情绪体验对孩子一样是有帮助的。

一个不会发呆的孩子,又如何做到专注呢?

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对父母来说,最难的事情是抑制自己要“控制”的愿望。

“如果不喂他,饿了怎么办?”

“如果不监督他,他能学得好吗?”

…..。

对于不敢放手的父母,脑中会浮出100个念头,告诉自己不可以放手。这样的情形下,父母要试图说服自己也是很难的。只有当父母看到自己孩子可以依靠自己,做好事情,才能稍许安宁。所以对高焦虑的父母,从小事开始,让孩子做,是可以做的第一步!

放手的过程,也是父母忍受“失控”焦虑的过程!

自觉,也是孩子习得规则的过程

自觉虽然和孩子的“自主性”相关,但并不意味着孩子想干什么干什么。

自主感对更大一些的孩子而言,便是自控力。一个孩子,意识到自我,是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而一个孩子意识到自己长大,是知道如何控制自己。

某种意义上而言,孩子学会自控,是学会在社会生活中协商合作。至少他明白了,他要实现某个目标,必然要暂时放下想玩耍的愿望。他想在学校生活,是需要遵守规则的。

所以孩子自觉的背后,一面是父母的放手,一面却有离不开父母规则的教导。从未被过问的小孩,学会了自由,却学不会规则的。

规则是什么?

很小的孩子心中就有了。两岁多的孩子一边去厨房偷菜,一边说“妈妈骂”,这就是孩子心中最早的规则。

停留在孩子心中早期的规则常常是可怕,具有惩罚性的。就像幼儿园孩子想到的“如果我不乖,是被大人讨厌的”。

而当孩子慢慢长大,他有了更复杂的思考能力。透过大人的话,他可以逐步理解规则有时也在帮助到他。比如有了规则,小伙伴才能共同游戏。因为规则,大家才能顺利完成学习。

所以到了学龄期,在孩子心中规则会逐步“惩罚者”的角色转变为“帮助者”。但这种转变不会水到渠成。孩子心中的规则,有赖于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对于规则的态度,是孩子将父母态度逐步放入心中的过程。如果每一次孩子违法规则,父母只能指责与恐吓孩子,规则在孩子心中只能是可怕的样子。

而如果在孩子违规的时候,父母可以一起与孩子思考“违规,带给我和他人什么损失时”,规则的样子才能变得温和。在教导的过程中,父母温和的态度会比具体的话,带给孩子更深的体验。

就像孩子是一个逐步长大的过程。孩子的”自觉性”也是个慢慢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能够忍受孩子“不自觉”带来的失控,能一次又一次的与孩子回到“规则”的轨道,孩子也便更加确定自己可以自觉了。

所以孩子真正的“自觉性”是父母千百次受挫换来的!

O ^ ~ ^ O

作者:冰玉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心理话题探讨,欢迎后台留言或发文至:121070529@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