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人谈“人情”,我们谈的是什么
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副对联代表了很多中国人的想法,“人情”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个中国人,长辈们一定教导过你要懂得“人情世故”,否则会寸步难行。长辈们的提醒是善意的也是对的,人情关系网确实笼罩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小到跟邻居分享一份家乡特产,大到拖关系混得一官半职,从到呱呱坠地,到火化埋葬,人情的影子伴随着中国人的一生。
人情的好与坏
简单来说人情就是熟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互利互惠。你帮我一次,我就会在下次你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回馈你。人情的好处确实是显而易见的,讲人情是办事的捷径,孩子上学可以讲人情,老人生病住院可以讲人情,找份工作也可以讲人情。
既然人情那么好,为什么有人不喜欢呢?我想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很多时候会表现为一种负担。人情表现为互帮互助,因此一个人不能总是接受别人的帮助,还需要回馈别人,不然就会被排除在人情圈子之外。人情债、人情账并不是一次性的,需要持续地投入。人情在双方的付出与回馈中不断循环反复,而这一切只会让更多的人深陷人情泥潭。身累,心更累。更麻烦的是,人情债是不能算清楚的,当别人跟你说要跟你算清账的时候,就意味着关系的决裂。
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讲人情?
要了解为什么会有人情这种特殊的东西,要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质进行分析。已经有很多学者对中国的传统社会的特质进行了分析,本文综合了一些学者的观点。
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熟人社会基础之上的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特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差序格局。什么是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通过举例对中西社会进行了比较:他认为西方社会中的人就像一根木柴,多根柴可以捆成一捆变成一个团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团体内部交流,不同点在于人可以属于多个团体。而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像是落入水面的石头,关系则像是水中的涟漪,以每个人为中心向外散发出很多圈涟漪,并逐步减弱消失,而每个人也处于别人的涟漪之中,因此每个人都是互相关联的。
▲以水的“波纹”来形容的差序格局
在这种社会关系下,人与人之间表现为互助互利,和对集体(秦晖先生也称之为“共同体”)的依赖。一方面个人会享受到集体互助的好处,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脱离了这个集体会寸步难行,并且集体会对你产生束缚。就好像权利与义务总是相对一样,个人从集体中得到好处也意味着要对集体有所付出。
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人情的本质了。人情就是在这个集体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也互相约束的关系,你可以享受其中的好处也必须付出代价。秦晖先生认为产生这种社会关系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社会中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人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生存,而必须依附于集体。这种依附保障了人的生存,也逐步强化了集体的力量,形成了更大的依赖与束缚。
西方社会为什么不是人情社会?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人情的产生最初是因为生产力的不足导致对集体/共同体的依赖,那为什么曾经同样生产力低下的西方社会没有产生“人情”呢?
首先必须了解的是人情产生的原因是多元的,生产力不足导致的人对共同体的依赖是其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欧洲的“共同体”在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被逐步打破。
我们可以从欧洲的历史中了解其共同体是如何被打破的。中世纪的欧洲不管是在文化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是远落后于中国的。西罗马覆灭后的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分崩离析的大陆,很多城市因为蛮族的入侵而破败,领主都住在农村的城堡里并统领着自己的庄园,这时候的欧洲大体分为两个阶层:农奴和贵族,贵族对农奴是完全统治,农奴必须世代为奴。这个时期的欧洲被马克思称为封建时代,也是人依附于共同体的时代(这一时期有可能产生人情,但是有没有还不好说)。
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大批的农奴逃出庄园跑到城市,逐渐开始从事各种行业并立足于城市。由于城市中缺乏管理者,因此城市里的民众开始自发组织起来管理城市,出现了行会、市政院等。商人阶层逐步积累财富并开始拥有话语权,开始对传统的统治力量进行挑战。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欧洲的共同体依赖被逐步打破,普通民众开始可以不依附于封建领主而存活,市民社会由此产生。
▲中世纪欧洲城市佛罗伦萨
中国的统治力量从秦开始就稳固地扎根于城市并且通过礼教和乡绅间接管控着农村。虽然几千年来经历了无数的朝代更迭,这个管理系统却逐步稳固定型,使得中国的共同体难以打破,并影响至今。
如何评价人情社会?
如何评价这种社会关系呢?在传统社会下产生这样的互帮互助的原则是十分合理的。
以一个村庄为例,非战争时期,以农业种植为生的村民最大的生存危机可能是天气变幻带来的收成的不确定,因此个人无法平衡这种风险,而一个村联合起来,通过互帮互助却可以大大提高保险系数。同时在国家统治力量无法覆盖全国的古代,村庄必须组织起来对抗土匪。因此在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人对集体的依赖是很重要的,这时候这种依赖关系体现出来的的优点是对生存的保障。
但是当生产力发展,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蜕变的当下,人已经可以相对独立地存活,这种情况下的集体与人的关系体现的则是效率不足了。如一个公司需要招聘一个员工,最有效率的方法是公开招聘获得最优的人选,但是在人情社会下则可能选择了经理的一个熟人,公司的效率必定会降低。
要破除这种集体对人的保护和束缚关系,有学者认为应该加快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人的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人的独立性,最终完成人的独立。就是说要让一个人可以依靠自身努力而很好地存活于社会中的局面,而不是必须依附于与其他人的关系(即人情)中。
当中国人仍然热衷于人情,希望从自己的熟人中获得帮助的时候,有的社会学家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斯坦福大学教授MarkGranovetter提出,真正能够帮到你的不是亲朋好友的“强关系”,而是普通朋友的“弱关系”。他认为你的亲朋好友由于与你的圈子过于密切,因此你们接受的信息和想法会接近,因此无法给你提供你需要的帮助,而真正能够帮你的是与你关系不密切但是有不同社交圈子的“弱关系”者,这其实就是强调社交的多样性。
▲强关系与弱关系示意图
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情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弱关系。传统社会是一个发展变化缓慢的社会,职业分工不明显,年长者的经验是十分重要的知识来源,因此弱关系的帮助会显得较小;现代社会的知识不断更新,职业分工逐步细化,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差异较大,因此弱关系者掌握的信息和知识会显得十分重要。
要温情不要人情
反对人情并不是反对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维系情感的美好的社会关系,而是反对以“人情”为名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阻碍社会的进步。
中国的人情与现代社会中提倡的陌生人之间的互相帮助有本质的区别。中国的人情是熟人之间的帮助,帮助的目的在于获得来自我帮助过的人的回报,形成一种交易(因此会有“人情债”的说法)。而现代社会提倡的是陌生人之间的帮助,目的不在于得到特定的人的帮助,而在于形成互助的社会氛围,即每个人都在自发地帮助别人而不必受到强烈的束缚。
我们仍然可以在不讲究“人情”的西方社会不断听到陌生人之间互助的美好故事。陌生人之间不求直接回报的帮助让人看到更纯洁的人情温暖,而这样的互助也会形成一个充满温情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人情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2]秦晖.田园诗与狂想曲[M].语文出版社,201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