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说说 你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你看到的其实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和你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的重合。有点拗口,且比较唯心,咱们具体说说。
首先你看到的,就是眼睛接触到的各种信息,经过你自己思想的加工,反馈在自己脑子里对这个世界认知的映射,比如你看电影,故事情节传递到你脑子里,你感同身受其中主角的遭遇,产生了共情,于是你看到了导演,演员想让你看的世界;但是如果你自己的经验里没有类似的遭遇或者认知,你会觉得这个电影很无聊,没意思,看过就忘了,也就是说你潜意识里拒绝了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世界。
简单一句话,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即所谓的“信息茧房”。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搜索这个定义,网上很多。每个人都是有选择的接受信息,无论是你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都会通过你自己的思想进行加工之后才会留在你的意识里,而加工的过程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而且直到你离开这个世界,这个过程一直存在,有些信息不断被改写,有些被不断重复加深最后变成你的信念或者信仰,期间由于外部世界的不断变化,每个人的经历的不同,接受的信息不同,所以慢慢看到的世界也就不同了。
举个简单例子,大多数人年轻的时候都有很多梦想,但是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变得比较现实,为啥呢?因为年轻的时候你的生命长度够长,经历相对少,更倾向于接收更多外界(别人)传递给你的正面信息,比如世界很美好,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一类的;但是当你到了50岁,经历了很多如意或者不如意的事情,发现世界没有你20岁时候想的那么美好,很多人再努力也无法成功或者大富大贵,于是你更倾向接收中性甚者负面的信息,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我其实无论如何努力也改变不了啥;(当然个别真能改变的世界的大神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别人”在给你传递信息,特别是现在这个基于移动互联网底层的信息传递系统,再叠加人工智能算法,根据你过往愿意接受的信息来自动推送类似的信息给你,比如某宝,某多多,某音。
过往的数十年都是一个标签代表很多人,比如多年前的工农商学兵这些称谓,而最近10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慢慢改变到为每一个人贴很多标签,比如你是学生,喜欢的吃喝,穿戴,社交类型,感兴趣的话题,是否养宠物等等等等,而你身上这些标签在人工智能的算法下就变成了你的信息茧房,也就是你想看到的世界,也就是你生活的世界,也就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世界,也就是你被割韭菜的世界(比如推送各种你感兴趣的消费)。
最后,如果你想看到更大一点的世界,或者说不想被“别人”或者人工智能提供的各种信息包围,能做的就是跳出来,接收更多的信息,不断提高认知;当然你又会被更大的信息茧房包围,人的一生也许就是意识不断“扩围”的过程吧,有意义也好,悲哀也好,每个人都是孙悟空,跳不出“认知世界”的掌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