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东北二人转的句子(我爱二人转)_经典短信息

本站作者 2023-09-28 22:52:00

二人转的句子

【第1句】二人转,是东北独有的艺术奇葩,它集戏曲性、说唱性和歌舞性为一身,采用边歌边舞这种活泼的艺术形式,来叙述故事,评论是非,塑造人物。同时,又不受场地和环境限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前几年,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反映东北农村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刘老根》及其续集中,二人转则贯穿全剧,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东北农村的现实生活。在东北,曾流传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一说。可见,人们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喜爱。

【第2句】唢呐声声传来,会高速集合村里屯外的妇幼翁婆,围拢在草垛和子堆旁。那些委婉的传说会缘歌而上,碰撞在心灵之间,被吟歌和听歌的人收藏。有阳春白雪,亦有下里巴人的东北二人转,每逢你的歌声掠过心头,掠过村东头的白桦林开始记录故事,男人与女人约会的情景,比那唱词里的还独具韵味……伴你而眠的是鼓掌的潮声,而我,是永远不会退去的海潮,贴在你左边的胸口上,倾听你浪漫的黑土调子。

【第3句】一声声唢呐吹破了天,一支支东北风情小曲唱出了人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段段精彩纷呈的二人转小帽逗得人们乐翻了天。唱美了喜气洋洋的五彩缤纷,张灯结彩的喜地欢天;唱乐了欢声笑语的春满人间。一把彩扇舞出了高歌劲舞的狂欢,把五谷丰登的喜庆蹁跹;一条红手帕把幸福,快乐轮圆,甩出笑声、掌声不断。

【第4句】在我的记忆中,这种演出一般在春播前和挂锄后的农闲季节里进行。那时候,每当听说二人转剧团要来演出,村里人头三、四天时间便奔走相告,周围十里八村可说是家喻户晓。到了演出的那天,更是盛况空前,家家户户早早地就吃好了晚饭,一家家,一户户,扶老携幼,有拿着手电筒的,有拿着火把的,有唱着歌的,也有喊着号的。满天星光,伴着一弯明月挂在天空。银色的月光,铺洒在充满生机的绿色田野里。河里的青蛙、树上的知了,草丛里的蝈蝈阵阵的叫声,组成了美妙绝伦的田园交响乐,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第5句】腊月里,喇叭锣鼓大西厢小拜年老早便从乡间小路亮到县城的野台子上了。台子十分简单,全无幕布,只在台子的两边竖拉两道窄窄的边幕边幕后粉头人影全都一目了然。演员们根本不顾忌什么“穿帮”,一阵紧锣密鼓之后,便有一男一女行云流水般地出了台。男的展翅女的卧鱼来一个亮相,就开始大唱起来。那步儿腰儿腕儿肩儿全都调动起来,舞得欢实唱得豁亮。难怪早先人们都叫它“蹦蹦”。这“蹦蹦”虽有贬义,且土味十足,但却十分贴切(你看那如今的小沈阳在台上蹦的样子,袋鼠似的,实在是个真实的写照)。待“蹦”得扭得转得花样百出后,也许突然又来一个亮相,也不乏一种雕塑似的凝固美。

【第6句】读懂天下所有的曲调,唯有你最让我动情。我那颗年轻的心,己变成一只虔诚的候鸟,栖息在你的旋律里。嘹亮悠扬的唢呐声,掺着几多乡间粗野的唱词儿,教我跟着感受走进戏情。这样,有了那场雨,我没有觉得水的存在,雨中夹雪,亦未感到寒冷的光临。

【第7句】东北二人转唱的都是东北人的爱恨情仇,离合悲欢;演的都是东北人的朴实、憨厚、粗犷、剽悍,忠肝义胆;扭的都是东北人热情,大方,亲切,善良,古道热肠的情感。一曲曲都是惊天动地的呐喊;一句句都是如诉如泣的呼唤;一声声都是心灵的震撼。句句声声都是东北人从心底里发出的对美好人生的畅想和企盼。

【第8句】二人转原本是黑土地上的人,在田间地头用来庆祝丰收时自编自演的小节目,它和东北大秧歌一样,来源于东北广袤原野上憨厚朴实坦荡豪迈的民俗民风,积淀着这一方土地上的历史文化。就那并不复杂的唱词,高低跌宕的乐曲,或是如诉如泣或是委婉优美的演唱,忍俊,又发笑的滑稽动作,那滑稽的扮相,都带着对生活的诙谐调侃,在这舞动的折扇中享受喜悦,感受精神上的放松。这就是二人转的魅力所在。

【第9句】有一古旧老屋。老屋里竟然也传出一位老翁沙哑的二人转腔调,细听听有几句竟然很熟悉“……汉高祖灭秦楚龙争虎斗,传留在汉献帝三国分头。曹孟德占人和舍命救友,只落得无处栖身四海漂游……”曲牌子用的是打枣,唱腔曲回慢转,悠扬深沉,透出人生的许多苍凉,也勾出我许多感慨:许是刚刚结束了十亿人看八个戏的年头,这里的二人转铺天盖地热起来,老少妇孺都会敞开嗓子唱上几句。我总觉得那唱的背后是他们痛痛快快地宣泄心事宣泄说不出的苦辣酸甜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当然,也有那种纯粹欣赏式的,如有的观众迷所说的“上街不看张丽华,睡觉不解乏”。“看一眼王五丫,一辈子不想家”。

【第10句】东北二人转,演唱的都是东北人纯纯朴朴的潇洒,舞的都是东北人厚厚实实的浪漫,扭的都是东北人黑土地一样坦诚的情感。东北二人转,饱蘸东北风情,说的都是原汁原味的东北语言。东北人越听越爱听,越看越爱看,对二人转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任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二人转走进东北人的心中,成为一道最美的景观。二人转成为东北人的一道文化大餐,越咀嚼越甘甜。二人转成为东北人精神乐园,把二人转唱翻了天,扭翻了天,乐翻了天。

【第11句】我是土生土长地道的东北人,对二人转的旋律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没事的时候也能随口哼上几句。可真正到剧场看二人转,还是和父亲一起去的。从此这朵黑土地上盛开的原生态之花就深深的扎根在心里。

【第12句】在整场演出的节目中,笑声始终不断穿插着,这些演员不仅在说唱的功夫厉害。每个演员都可以说是身怀绝技,男声女调张嘴就来,各种乐器拿来即用,直径一米半的大方帕,舞动的如同车轮一般,令人眼花缭乱。比如第一个出场的帅哥,将一只塑胶手套套在头部,用鼻子吹气,直至将塑胶手套吹爆……这样的功底,能不赢来观众热烈的掌声吗?两个半小时的演出,很快就结束了。走出剧院,我们分乘四辆出租车,打的回到了下榻的“帅客宾馆”,将这场二人转留在了回味中。

【第13句】广泛活跃于东北农村自娱自乐市场上的“下里巴人”节目,则在后来能堂堂正正地荣登大雅之堂,赵本山先生功不可没。是他把《刘老根》大舞台唱遍大江南北引出国门,把黑土文化展示在世人面前。让国人对二人转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深深的喜爱上它。这就是我眼中的二人转,这就是我喜爱的二人转。它带着东北人火辣辣的热情,转出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犹如百花园中的奇葩释放出醉人的魅力。宁舍一顿饭,难舍二人转这句话道出了东北人的共同心声。

【第14句】东北二人转的形成,可以向上追朔到道光年间(1796-1850年)。清朝初年,大量移民闯关东,河北莲花落等说唱形式,也伴随着流传进入东北地区。黑龙江正是东北二人转的发祥地,并与当地的东北大秧歌相结合,在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以及音乐曲调和乐器等之后,形成了的道东北二人转。它是一种具有较多曲艺和歌舞表演因素的民间艺术形式,建国之前,各地有诸如“蹦蹦”、“地蹦子”、“半班戏”、“棒棒戏”、“棒打蹦”、“对口戏”等多种不同称谓。

【第15句】黑土地生,黑土地长。黑土地上的艺术唱红了东北的地,东北的天;舞美了东北的水,东北的山。在黑土地上蹦,在黑土地上欢,不知转了多少年;在黑土地上歌,在黑土地上喊,不知唱了多少年;伴着东北风情扭,伴着东北风情舞,不知扭了多少年?在黑土地上生活的东北人最爱看的就是那火辣辣的二人转。

【第16句】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各种曲牌有将近二百个。大体上可以分为常曲牌、辅助曲牌、专调、小帽小曲四大类型。常用的曲牌有胡胡腔、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抱板、红柳子等;辅助曲牌有大救驾、哭糜子、十三咳、打枣、羊调等。二人转的乐队可以分为文场、武场。文场主要是弦乐和管乐,主奏乐器为板胡,另有二胡、中胡、唢呐、笛、琵琶、扬琴、笙等。演奏现代戏时,还可以加上黑管以及大、中、小提琴。武场主要有板、鼓、大锣、小锣、铙、钹等打击乐器,也可以根据需要加上小堂鼓、大鼓、竹板和碎嘴子,其中唢呐和竹板的演奏颇具特色!东北二人转之所以颇受青睐,越来越火,就是因为唱戏和乐曲引人入胜的那个火爆的东北风味。

【第17句】功夫不大,台上响起了锣鼓声,一对年轻标致的青年演员,穿着如同大秧歌的红绿服装走上台来,每位手里拿着一把带绸布的折扇和一块带角的舞帕,用浓重的东北口音介绍自己,而后用幽默的对白引的观众捧腹大笑。当观众的热情上来之后,那勾人心魄的旋律在嘹亮的唢呐声中登场了。两个演员边唱边舞动着折扇,那舞帕旋转着好像沾到手上一样稳当,足以证明功底的深厚。偌大的舞台就在两人自然诙谐的表演中,如万马奔腾让人目不暇接。

【第18句】二人转就像一个迷魂阵它唱乱了一个少女纯洁的心灵阵脚,无论是悲欢离合的爱情,还是一统江山半壁山河四分五裂的朝纲野史,都让人添烦添燥填平了无所适从的稚嫩的心。那心正经不住任何磕碰,原本是抱定了看热闹才去台下定橛子的(当时观众都是站在野台子下观赏),却不想总钻进戏里戏外拔了橛子无事生忧。而那忧你又说不出道不明不知是恼怒是悲哀是恐惧还是忧虑,反正总是在看了二人转后就无端地浮想联翩恨爱无主。当时你想找点乐子,除了看野台子戏你也没的可看。直到今日,早就远离了故乡的二人转多年,却仍然说不明白我对那二人转是何样感情。

【第19句】东北二人转素有“农民戏”之称,是广大农民朋友最为钟情的民间艺术,其表演内容的乡土气息都十分浓厚。建国前,最初原有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三种形式。早期演出的二人转,都是由男演员来妆扮的。一旦一丑称为“一副架”、其中旦也叫“包头的”或“上装”;丑角也对应地叫作“唱丑的”或“下装”。二人转通常以一旦一丑上场时,还以“傻哥哥”、“老妹子”相互称呼。他俩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演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第20句】如今,东北二人转从田间地头登上了大雅之堂,风靡全国,让整个中国刮起了一股“东北风”,刮起了一股“东北二人转”之风,让二人转演员的心里有了底气,受人尊重。从而使他们在二人转的演艺圈里更加卖力,在努力地传承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给咱老百姓带来了精神食粮和极大的快乐。东北二人转,咱东北老百姓心里有句小九九,那就是“撇东、撇西,唯有你撇不下。”宁舍一顿饭,绝对不能舍弃二人转。

【第21句】在我的印象中,所谓的“二人转”,说穿了就是一男一女在台上逗乐子的“二人台”。当然,个中也蕴含了表演者独具特色的说、唱、扮、舞、绝的新兴演出风格,广受大连戏迷尤其是旅游观众的喜爱,据说天天都座无虚席。毕竟,要想吸引挑剔的观众的眼球,来大剧院“撞食”的演员们大都是清一色表演功底老道,斗嘴耍贫,插诨打科无所不具,他们不仅仅是一个表演艺术家,而且更像一位位催笑大师。当晚,本来有些凉意的戏院,在演员诙谐表演的调动下,整场的气氛都沸腾起来,掌声,笑声,打板声将整个戏院都爆棚了哇。

【第22句】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此间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这些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久演不衰。

【第23句】宁舍一顿饭 不舍二人转。东北二人转究竟有多大的魅力?不用我说,也许咱东北的老百姓都知道。在过去的日子里,在田间、在地头、在老百姓的炕头上、在乡村的场院里,处处可见唱东北二人转的艺人们,处处可见前来看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来了,九十岁的老爷爷来了,抱着吃奶孩子的妇女们来了,一帮大老爷们来了,十多岁的小闺女、小小子也来凑热闹了。

【第24句】我不知道故乡的野台子还健在吗?这一份牵挂竟有些多余,因为,当今的二人转着实地在全国都走红,主要的是因为二人转里出了能人,出了明星,像知名老名人赵本山,走红前就曾经是滚地包二人转出身。而他的弟子小沈阳如今已红遍大江南北,完全没有了地域界限,这不能不说是二人转之大幸。

【第25句】宁舍一顿饭 不舍二人转。东北二人转究竟有多大的魅力?不用我说,也许咱东北的老百姓都知道。在过去的日子里,在田间、在地头、在老百姓的炕头上、在乡村的场院里,处处可见唱东北二人转的艺人们,处处可见前来看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来了,九十岁的老爷爷来了,抱着吃奶孩子的妇女们来了,一帮大老爷们来了,十多岁的小闺女、小小子也来凑热闹了。

【第26句】进入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加强了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也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特别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表演。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真正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到1966年为止,专业演出团体发展到一百多个。东二省的一些二人转团体还相互邀请,更新了人员,调计了口味,促进了学习与提高,也活跃和推动了这一民间艺术活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