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丧”了,也不要害怕
一、丧成了一种流行性情绪
我发现这两年,大家对“丧”这个状态,越来越能接受,也越来越通透了。
在最新一期的腾讯新闻栏目《巅峰》中,“丧”的代表人——李雪琴说到:
适当的丧,能更有效的防止年轻人情绪崩溃。
丧是给自己的缓冲,丧一下更能让自己放松。
从心理咨询临床实践的角度来说,这些观点我也甚为赞同。
正如李雪琴在栏目中所说,这个时代我们的工作量是我们妈妈那个时代的人不可想象的,面临的信息可能也是上几辈的人无法想象的。
在这种情况人们如何处理这些工作和信息,如何适应这种信息化工业化的环境,就可能需要独特的适应方式。
如果还像以前一样死死遵守以前的标准,这样我们很容易被卷入到庞大的信息和高速运转的世界里,迅速耗竭,并因为自身的能力难以应对外界的要求和速度,而感到焦虑不安。
此时,允许自己丧,更像是一种隔离,一种边界。
可以把外面的世界和要求扔到一边,看上去不上进,像废物,但却是一种难得的休息。
所以,在年轻人身上,普遍出现的丧,可能是一种出自本能的调节和适应。
甚至可能是一个不怎么“正常”社会里的一种健康的自我保护。
二、丧的意义是什么
丧不仅在中国的年轻人中出现,它在发达国家早就出现过。
可以说,丧的出现跟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并且一定程度上,是这些时代的必需品。
(1)高速运转的科技时代,丧成了一种必要的调整和休息
从生活方式来说,现代科学和现代科技已经完全颠覆了前人的生活方式。
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信息社会里,借助于高科技,整个社会的效率都变的非常的高,非常的快,社会的更新换代也很快,但遗憾的是科技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似乎它并没有让人活的轻松,反倒让人活的更加疲惫和沉重。因为科技没有改变人背后想获得更多的欲望,如果这种欲望不经过反思,那么其实可能人是反过来被科技控制了的。
这话不是危言耸听,试举一例。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加班的经历,甚至在很多一线城市,加班几乎都是常态,很多互联网公司,提倡996,科技和信息的发展,似乎产生了更多的工作,而且是更多的要求要以更高的效率完成的工作,这让人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感到难以承受,疲惫不堪。
这些的发生都是以“科技”“效率”这些名义发生的,你很难反抗,因为本质上你也很认同这样的字眼,它并不是来自于一种人为的侵蚀或敌意,而更像大家的一种合理的“共谋”。
工作的边界一再突破生活的区域,甚至模糊掉了生活的边界,不客气的说,很多年轻人其实活的像驴,每天都在日夜的拉磨,除了睡觉和吃饭,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
这对人来说,其实是非常不友好甚至是残酷的生活方式,你其实是被时代变成了一个机器,他不需要你具有什么人性,你最好变成一个高效率的机器,不停运转,才能适应这个环境的要求。
所以人是非常压抑,非常疲惫的,大家都在被工具化,参与到快节奏的生活里,
这时,出现丧,抑郁,焦虑正是一种来自人性的预警。
所以,此时肯定自己丧的合理性,是很重要的。这是一种更信任自己身体的表现。
允许自己丧,才能允许自己和外界这些永无止境的工作和要求有一些边界,让自己可以得到一些休息和放松,而从高度紧张和信息过载中脱离出来。
我丧,承认丧,有一种让人从高度紧张的压抑的工具状态中活过来的感觉,
就像李雪琴说的,很多人是觉得丧有调节的功能,允许自己丧,才能更有精力。
(2)丧是对全民高度积极上进,过度追求成功的鸡血生活的解构
在当前的社会,其实大家都处在一种高度统一化的价值追求里,那就是成功,而国人的成功好像还有更精准的描述——那就是要比别人更成功。
整个社会处在一种攀比、争夺的焦虑里。
很明显目前的社会是一个物质非常发达的社会,这得益于这些年大家的务实精神,但是在精神追求上,却是处在一种过于单一化,或者“不被重视”的状态下的。
追求成功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统治了所有人的人生意义,规划了所有人的人生模版。
但是它真的符合所有人内心对人生的向往吗?
以前的社会我们还有《大学》,有《论语》,有《道德经》,有很多对于人生要如何度过的讨论,我们还能连接到这些先人的精神财富,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普遍“去文化”的时代,务实当然不是一个坏事,但过度务实,或者为了追求比别人更成功的务实,这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所以,人们很多的精神追求实际上是处在非常压抑的状态, 对于意义的追求可能会压抑在很多人的心底,因为在这个时代,意义似乎是一个被消解了的东西,绝大部分人都不再谈这个,绝大部分人谈的是效率,收入,成功。
生活就变的过于狭隘,无聊,空虚。而且所有人的生活似乎都千篇一律。
以至于“为什么活着”、“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成为一种新型“疾病”,在青年人中流行。
精神文化面临枯竭,以至于不能从心灵上给人指明方向和给人安慰,
我们得不到很多滋养性的东西。
而“丧”此时反映的可能就是内心的无力,迷茫和兴趣淡漠。成功让很多人把自己当成了工具在使用,让很多人忽视自己的内心,不得不选择跟所有人一致的追求,即便内心可能并不觉得那个追求适合自己,但好像还要不得不要求自己去适应。
那么此时“丧”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信号,在提醒这个人需要去思考要怎么活着,去探寻怎么度过这一生。
丧是我们内心真实的反映,是对把成功当做唯一追求的过度上进的鸡血生活
的一种抗议,一种适应无能,或者不适感,而这种适应无能或不适感恰恰是自身人性充足的表现。是对外界扭曲环境的一种纠正。
重构人生的意义,可以自主的选择过什么样的人生,才是一个物质富裕的时代的人可以拥有的红利,而不是大家被捆绑着一起去赛跑,都去追求所谓到底谁跑的最快,占的资源最多的人生。
对于一个人的前半生,要过怎样的人生可能是不加反思的,被外界塞入(比如应试教育的排名,唯成绩论)的,但是丧的提示是一个重大的信号,意味着我们要重构自己人生的意义,并去思考一个人要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所以,此时的丧,是允许自己从盲目的上进的鸡血生活中解脱出来,开始独立思考,重新拥有自我的开始。
(3)丧是对一个情感淡漠时代的情感补充
时代的变化也带了人与人连结的改变,甚至人与自然连结的改变。
现在随便拎一个在一线城市工作生活的年轻人出来,你都会发现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跟工作连结,在跟手机连结,跟人的真实连结很少,跟自然的连结也更少。
但不管时代怎么变,人的人性需求是不变的。
那么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所需要的情感需求:比如尊重和爱的需求,归属感的需求满足了吗?
好像没有,很多都处在非常压抑的状态,或者需求不满的状态。
现代的人变的很宅,这得益于科技的发达,什么信息都能从网上得到,什么事也可以让别人完成,连吃饭都可以不用下楼,不用出门,一个人一个手机,一个wifi就可以搞定绝大部分生活中的事情。
唯一搞不定的是什么?
是心灵,是灵魂。
看上去似乎我们的生活更好了,但是我们的情感却严重饥饿,能得到的情感慰藉不是很多,很多人的情感感受都处在被忽视的状态,从长久来看,这必然会影响人的活力。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丧真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是很多人都有的内心的真实的反映,承认在这样一个情感淡漠的时代,我们真的需要情感连接,而“丧”做为一种对时代生活无奈的自嘲和坦诚的情感,可能最容易引发共鸣,让你我被看见。
哦,原来你也是这样的。
哦,原来我也是这样的。
哦,原来我不是孤立的,有跟我有相同体验的人很多。原来大家一直都差不多。
能多跟人诉苦,说说丧,反而不会让自己觉得是一个不积极的异类,而从而获得一种不用自己硬抗的归属感。
此时,丧成了一种非常真实的情感连接。
而李诞和李雪琴的走红也验证了这个结论。
李诞和李雪琴不仅形象共情到了丧,而且他们用一种幽默和调侃的态度表示对自己丧的接纳,就是允许自己做一个“废物”,允许自己不行,允许自己葛优躺,这跟传统主流价值观——对成功的追逐无疑是一种松绑。而这大大缓解了绝大部分人目前面临的精神压力——焦虑和抑郁。
所以,基于“丧”的连接此时反倒具有某种归属感了,让人的心灵得到慰藉。
三、丧的出现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1)允许自己丧
当一个人被卷入了快节奏的社会,在庞大的工作和繁杂的信息里,出现丧是难免的,这是一种对不太正常的环境的正常反应,如果不允许丧,你可能就像李雪琴说的,会出现很大的崩溃,或者陷入更严重的焦虑和抑郁里。
是丧让我们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空间,恢复到自己的节奏,一个可以喘息的地方,即便是头驴,也需要停下来休息一下,虽然这个休息看上去似乎如此的不理直气壮,还有那么多的任务没有完成,那么多的事要干。
算了吧,此时我只想“放弃”一下,“放纵”一下,让什么任务啊,工作啊,deadline啊,成功啊,滚远点,做条咸鱼,挺好的。
正是靠丧,我们在跟时代,跟工作划分出了边界,而不是陷入到无限的满足外界要求的环境里去耗竭自己。
这种丧,其实正是“爱自己”的表现。
所以,允许自己丧,或许你会更健康。
(2)分析属于你自己的丧
从一个大的环境上来说,丧是一种时代病。
但具体到每个人的成长上,可能它又不一样。丧是一种情感和身体的反应,善于倾听这种感觉在说什么,可能帮助你理清楚一些问题,以便于自己的成长。
比如,对于一些人来说,丧的出现可能意味着理想化的破灭。
这很容易发生在一些毕业刚工作的年轻人身上,怀着巨大的热情和理想走入社会,走入工作,却发现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很多情感需求也不满足,继而迅速感到无力,迷茫,颓废和绝望。
这种年轻人不在少数。
这里面其实可能面临很多价值观的调整,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读书的时候很难去思考将来要过怎样的生活,很多人都是从小镇做题家上来的,工作后,依然拥有那种模式,觉得只要进大公司,有光鲜的工作可能就可以。但是对于这个工作到底是怎样的,适不适合自己,并不清楚。
丧的出现可能是一个信号,意味着你现在需要思考要过怎样的生活了,这个责任其实是人没法逃避的。
以前在学校里,可能不用思考,都是家长代替思考,但其实很多家长的价值观已经落后时代了,他们那时候一辈子只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可以度过一生,但是这样的价值观未必适应这个时代,如果孩子一味只听家长的,而自己不去思考自己一生要如何度过的问题,可能就会用旧经验来处理新问题,结果就是非常的差,跟预期完全不符。
所以当你工作了一段时间,也了解了大部分工作是怎么样的时,你可以重新去选择人生道路,而并不一定按照原来的道路前进。
因为你原先预想的人生规划可能根本不适合你。
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丧的出现可能在提示你跟工作的边界出了问题。
工作已经严重侵入了你的生活,你快被工作耗尽了,此时你需要的重新去划分工作和生活的边界,去平衡工作和生活。不要指望别人会为你思考和处理这个问题,绝大部分的公司都会提倡你多干活,所以,你需要明确你的边界:你可以干多少活不超载,在你承受范围内,不是所有人都适合996的。不要硬逼自己。
分一些时间给生活,给更多的人与人的连结,你可能会更有活力。
把自己当机器用,把自己当工具用,可能是时代会进行这样的投射,它很希望你是个机器人,但是如果你还太不懂的爱自己,把自己当工具用,过分压榨自己,那么可能会引来心理和身体的反弹。
要警惕这种无处不在的投射。这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3)人如何在一个不完美的时代里,不成为它的牺牲品
时代总是不完美,比如弗洛伊德生活的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性压抑的时代,所以会出现很多的癔症。
就像过度依赖不完美的原生家庭一样,我们过度依赖自己的时代,而缺乏对时代本身的警惕和对自己感受的确认的话,我们就很容易像被原生家庭伤害那样,也被时代伤害。
所以,我们也需要对自己所处的时代进行一下精神分析。这样可以避免成为时代缺陷的牺牲品。
避免自己成为环境牺牲品的方式就是不能忽视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能忽视那种不适感。
很多的扭曲,伤害都是在让我们遗忘掉自己内心的声音,忽视掉我们内心的声音,转而去认同外界那个声音时发生的。
所以内心有“不适”的声音,这不一定是坏事,就像能“丧”的人,能允许自己去丧的人,反倒可能更健康一些。而那些不能允许自己“丧”的人,他可能直接就陷入焦虑和抑郁了。
倾听自己的内心的声音并敢于承认自己内心的声音,这需要人的勇敢和独立,拥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这并不容易,人是本能想去依赖的生物,但生活可能它会推着你必须面临这个议题:要如何度过这一生。
在一个成功学遍地的时代,如何跟它相处。
在一个信息过载,工作太多,人被当机器要求的时代,如何安顿好自己的一生。
在一个信仰缺失,找不到参照的时代,要怎么安身立命。
这些问题,外界没有答案,它需要的是我们自己给出答案。
逃避是没有用的,人只要活着,就一定会面临这些问题,所以,每个人都需要重新去建构自己生活的意义,并为此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我对此想说的只是,眼睛除了看向外界,更要看看自己,除了听见自己脑袋的声音,更要倾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真的要爱自己。那是你对自己最大的责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