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说说面对非理性认知有哪五种驳斥方法(认识你的非理性信念)

本站作者 2023-10-08 07:39:00

心理学说说面对非理性认知有哪五种驳斥方法

你好呀

欢迎来到一百挑战

一起在学习中寻找自己的幸福

上周的内心是,心灵的三层结构,分别是:思维过程、情绪过程、身体过程。

这周进入 “思维” 主题,第二周:认识你的非理性信念

这就得了解并且学习一下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了,国内的学界也习惯成为:理性情绪疗法,或许叫 “ABC疗法” 。一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也不懂,明明说的是 “认识我们的非理性信念” ,然后预习课程就提到 阿尔伯特·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

后来的学习中,我就知道,如果要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就得知道我们有哪些非理性的信念。比如,我有时候学习就会有压力,因为我把学习和掉头发那些联系在了一起。我的非理性的信念,就是过度概括化,认为掉头发就和学习有强烈关系,在后来的学习中就发现不是这样的,所以我现在也可以安心、专注的学习了。

这周的内容,不局限在思维层面,那就是思维过程,而是在一个更大的心理学体系中体现出来。老师说:理性情绪疗法,适合进入二元关系但还残留着全能自恋想法的人,他们已经具备认识现实的理性思维能力,所以可以通过教育、辩论而改变他们的非理性思维。

虽然提到一、二元关系,看似很复杂,但是只要我们心中“住有一个爱的人”(比如,父母、家人、伴侣、好朋友),已经是到了二元关系了。

因此这个理性情绪疗法,适合我们大部分人。那么接下来,就详细学学。

首先我们学习一下: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

理性信念:认识清楚我们能控制的事物,并在次范围内做到自己力所能及得 “好” ,还要认识清楚我们控制不了的事物,不要瞎较劲,也不要怨天尤人。二者结合,就是理性

非理性信念:处于一种严重的分裂中,对别人和世界的情绪情感与判断,主要是一厢情愿,并且是建立在全能自恋之上的,这不是真相也不是真理。

这里的非理性,是老师总结的。比如,陈海贤老师说:我们偶尔失眠,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我们不断控制失眠,也就是告诉自己:不要失眠,要快点睡觉,要不然明天的学习和工作就完成不了。

控制偶尔的失眠,就是非理性。因为那是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而如果非要自恋的认为可以控制,那不就是非理性嘛!

除了偶尔失眠,偶尔的焦虑、有压力,也是很正常的,因为世界本来就是这样运行的。比如,有时候,我看到朋友圈,大家混得那么好,我也会焦虑一会,而我现在学习不控制这股焦虑,而是允许它存在,允许流经我的身体。这样的话,反而让焦虑很快就过去了。

对于我们的痛苦也是这样,导致痛苦的原因,是我们的非理性信念。比如,以前我在家帮忙干活,比较容易“痛苦”,我相信很多人家里,也会有位不听话的孩子吧。我以前就是那样,就算是去帮忙,我也比较“痛苦”,但是我经历了高三就不“痛苦”了。一方面因为要帮忙的事情,相比于高三的生活都是小事情,另一方面,可能出自责任感吧,也就是说:这件事情本来就应该我做,自然我就没有怨言,也就“不痛苦”了。

以前不懂什么原因,今天学完心理学,大部分原因,就来自我的非理性的信念吧。明明那件事情,就该我做,但因为我的自恋(天生那种),不去做,而被“强行”叫去做时,又会不开心,会“痛苦”。

除了叫到帮忙干活,很多孩子也不情愿被叫到去学习,原因肯定有非理性的信念部分。

因此我喜欢心理学上有个说法:每个人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当日学完这句话,我就反省,为什么生活中我会有不开心、会有抱怨、会有指责....呢?认真想想,也和自恋、非理性的信念有关。

这句话,黄执中老师有另外一个表达:谁痛苦,谁改变;谁难受,谁改变。

其次,让我们学习一下具体的非理性信念,有哪些?

艾利斯他总结出西方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11种非理性信念:

自己绝对要获得周围的人,尤其是周围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要求自己是全能的,在人生道路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成就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世界上有许多无用的、可憎的、邪恶的坏人,对他们应该歧视和排斥,给予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当生活中出现不如意的事情时,就有大难临头的感觉;

人生道路上充满艰难困苦,人的责任和压力太重,因此要设法逃避现实;

人的不愉快均由外在环境因素造成,因此人是无法克服痛苦和困扰的;

对危险和可怕的事情应高度警惕,时刻关注,随时准备他们的发生;

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决定了现在的行为,而且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人是需要依赖他人而生活的,因此,总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人让自己依附;

人应十分投入地关心他人,为他人的问题而伤心难过,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

人生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一个精确的答案和完美的解决办法,一旦不能如此,就十分痛苦。

看起来好多的非理性信念,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类:绝对化要求

第二类:过分概括化

第三类:糟糕至极

如果结合自恋和全能自恋,来理解,就容易很多。

第一类绝对化要求,就是很直观的自恋,如“我必须获得成功”“世界他人必须按照我的意愿运转”。

绝对化要求,有点像陈海贤老师说的 “应该思维” 和 “绝对化思维” 。应该思维,就是认为自己、他人和世界,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运转;绝对化思维,是为了防御危险,而把危险抽象出来。比如,遇到一个男人不靠谱,就推广到到天下男人都不靠谱。这一点和第二类过分概括化,有重合。

解决的方法:回到现实,接触现实,通过实践,破除思维(自恋)。

第二类概括化思维,也就是以偏概全,通常是根据一次得失就做了个大总结,特别是一件事没做好,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第三类糟糕至极,是指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就会觉得整个世界都要崩溃了。比如,有的同学考砸一次试,然后就认为自己未来没了。

以上两部分,就是这周的主要知识,学完什么是理性和非理性信念,以及非理性信念具体有哪些。

接下来,我们就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出来了。

第一,重塑我们的非理性信念

艾利斯把重塑总结成四个阶段:

1)解说阶段:指出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并向来访者介绍ABC理论的知识。

2)证明阶段:向来访者证明,他的情绪困扰是因为他自身深处的非理性信念。

3)放弃阶段:不断与来访者对峙,帮助来访者认清其非理性信念,最终达到让来访者放弃这些信念。

4)重建阶段:帮助来访者学会理性思维,以替代非理性思维,从而使他们建立更理性的生活哲学。

这四个阶段,可以用问题引导,那更容易走出自己的非理性。

图片来自得到课程

具体的用法,比如,家人叫我做事(A),让我产生排斥抗拒的情绪(C),这时候我就可以自我辩论了。

真的是家人叫我做事才抗拒的吗?

别人叫我做事会不会呢?

家人叫我做什么,我会开心呢?

经过一系列的辩论,之后,我就发现一方面如果我在做事情,家人打扰了我做事情,因此我会不开心;另一方面,往往深处想,那是因为自恋,认为凭什么你可以指挥我呢?感觉很伤自恋,因此也会有排斥。

知道这些之后,我开始有“弹性”的做事,换句话说,家人叫到我,不是说一定要马上去做,不然就变成刚需了,而是说几分钟后,我忙完就去;或者我会把我自己的时间安排好,尽量不冲突。关于自恋那方面,我会在第二个方法中提到。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应用,关键在于找出非理性的信念,去和它辩论,从现实中找依据,如果需要,也可以制定一个新的解决办法。使用这些理论,只要我们熟悉了,就可以更加灵活的使用,不必拘泥于形式。

我觉得我们的非理性信念,和陈海贤老师所说“远的思维”有一定联系。什么是“远的思维”呢?说得直白点,就是我们想太多了。

比如,一个同学没有及时回复微信,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崩了,那你说是不是想太多,想太远了呢!

再比如,有时候想借点东西,明明还没有开始,你就不断的认为对方肯定不会帮,或者想如果对方拒绝了怎样办,我是不是很没有面子....?

你说这些人是不是想太多了呢?

这儿就提供一个简单的方法:问自己,想这些有用吗?

第二,去接受我无力改变的现实,去改变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喜欢有句很棒的祈祷语:

祈求上帝赐予我宁静,

去接受我无力改变的现实;

请赐予我勇气,

去改变力所能及的事情;

并赐予我分辨二者的智慧。

这句祈祷语是我在卡耐基《人性的优点》中学到的,一开始我还不懂什么意思,直到现在,慢慢学习积累,就对这句话有了很深的理解。

不要小看这句祈祷语,里面可是充满了智慧,如果做得到,我们的生活将会减少很多的烦恼。

比如,老师布置很多作业,是我们无力改变的现实对吧,如果非要去对抗,那就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是我们的非理性信念。真的要我们去做的,是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要我们看看这些题目,如果去做要花多少时间,有哪些知识点,进而更好的完成作业。

现实的确就是这样真实,但是老师布置作业,家人叫我们帮忙,我觉得背后都离不开“爱和期待”。

布置作业这些很明显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那么还有一些不明显的。

比如,我们的感受,就是要我们自己负责。如果说孩子不听话,你生气了,这时候生气就是的你的感受,但是真的意识到生气是因为自己的信念呢?而不会责怪于孩子呢?

再比如,黄执中老师说的:谁痛苦,谁改变。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痛苦的产生,是来自我们的信念,来自我们自恋的认为可以控制一切。

比如,当家人叫我帮忙时,如果我痛苦了,那说明我该改变了,上面也用ABC疗法详细谈论过了。

这句话说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感觉负责!

除了外界和他人,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而自己也有无法改变的部分。

比如,我不太高,如果我非要和自己较劲,非要和别人比身体,那是不是不放过自己呢?

再比如,有的人很容易生气,认真想想,没有什么脾气差,只是不愿意放过自己,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可以控制对方。记得我初中语文老师就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我们自己。

关于和自己较劲,破除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我喜欢这句话:我们放过了自己,那么全世界都会放过我们。

关于第二个方法,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活出自己。

什么叫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事情吧?用老喻的话来说:发现我们的能力圈,在行动圈内做事。

比如,我身高是多少就是多少,因为这就是我“天生”的能力,我要做的不是去改变身体,而是去选择做适合我这身高的事情,找适合我这身高的伴侣,而不是走出这个能力圈。

再比如,艾瑞克森的色盲,只能看到紫色,因此他就欣然接受紫色的世界,穿紫色的衣服,住紫色的房子···

活出自己,不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让我们更好的成为自己,也就是活出真实的自己。

第三,捕捉我们的自动思维

第三个方法,就是帮助我们从思维过程,进入到情绪过程和身体过程。

正如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捕捉我们的自动思维,也算是一种自由联想,让我们把各种过程联系在一起,最后通往潜意识的深井。

老师总结了步骤:

找到一件让你一直以来都有些不舒服的事;

回想最近一次,你再次遇到这件不舒服的事的情形;

问问自己遇到这件事时,脑海中第一个冒出的念头是什么?

为了保险一点,你不妨再问问自己:这真的是第一个冒出的念头吗?如果不是,就再向前推,直到找到第一个自动冒出的念头;

让自己放松下来,闭上眼睛,从这个自动思维开始做自由联想,看看它会让你想到什么,又想到什么……

不止是要想到更多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它会唤起你什么样的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

让身体感受和情绪情感自由流动,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做一下总结。

捕捉自动思维,就是我们深入到体验层面改变。

最后的话

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说了我们的非理性信念,以及如果让我们“理性”的活着。

在最后用艾利斯的部分故事结尾

1913年,艾利斯出生于匹兹堡,4岁后移居纽约。他是长子,和爱比克泰德一样孱弱多病,孩童时曾九次住院。同时,他父亲是一个很少在家的商人,母亲其实很顾家,但艾利斯还是在这种情形下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做早饭,自己去学校,他把这些视为自我考核的指标,能做好就感觉很好。

在这样的环境,他没有吹毛求疵、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力所能及的、不受阻碍的范围内寻找他的“好”,并获得了各种好品质。

以及后来为了让自己不害羞,他设定自己一个月内和一百个女孩接触。

国内有位心理学家曾经采访过他,觉得他是一个精力超充沛的人,一直到八十多岁,都保持着每周工作七天的高密度节奏

如果从武志红老师的课程来看,艾利斯,整个人生,不就是活出自己的过程,在属于他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正如老师说的:活出了自己,就是活出了世界理性。

我也希望你可以活出自己,度过最美的一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