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体节的说说(艺术节将至,跟您说说桂林这位艺术天才)
编前语
今年初,桂林晚报微信公众号推出了原创栏目“文化桂林”,至今已发稿近百篇。这些稿件中,内容包括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体裁覆盖诗歌、散文、摄影、书画等诸多门类,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并结合视频、音频等新媒体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桂林这座山水名城的秀色可餐,更彰显了这座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沉淀和丰富内涵。
作为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围绕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而展开的策划之一,“文化桂林”对这项重要工作的支持将不遗余力。
2023桂林艺术节开幕在即。借此盛会,桂林这座既拥有厚重历史又具备和谐、优美现代特质的文化之城,将再度迎来国内外各界宾朋。“文化桂林”亦将一如既往邀约各地名家,围绕桂林创作精品力作,与广大读者共赏。
桂子飘香,我们又将迎来桂林人的大节日 ——桂林艺术节。
桂林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而又特色独具的地位。前不久,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八大山人、石涛画展》。石涛,是桂林人,是明末清初名满天下的“画僧”。
石涛作品
齐白石大师有诗三首,这样评价石涛:
其一云:
下笔谁教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
焚香愿下师生拜,昨晚挥毫梦见君。
其二云:
迈古超时具别肠,诗书兼擅妙诸王。
通亡乱世成三绝,千古无惭一阿长。
其三云:
绝后空前释阿长,一生得力隐清湘。
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
石涛《高士临溪图》·四川博物院藏
石涛是第十三位靖江王朱亨嘉的儿子,生于桂林城靖江王府中,名朱若极。“阿长”是他的乳名,后来他以此作为自己的一个别号。
石涛别号很多,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苦瓜和尚”。
“千古无惭”、“二千余载”只此一人、“绝后空前”——齐白石大师对于石涛的绘画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石涛是一位双重的天才,他在艺术理论上的贡献,同样是巨大的。
石涛《对牛弹琴图》·故宫博物院藏
在石涛之前,人们评价画作或发表对绘画理论的见解,多采用“点评”或“观后感”的形式,评论的着眼点集中于技法。虽然不乏真知灼见,虽然也有编辑成册者,但终究不成体系。石涛的《苦瓜和尚话语录》,则是一部系统、全面的绘画理论著作,开了我国绘画理论专著的先河。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何绍基说:“苦瓜和尚论画秘录十八章,空諸依傍,自出神解,为从来丹青家所未道。”
作为一部绘画美学名著,《苦瓜和尚画语录》对中国山水画的画理、山水画创作的特点、技法与技法运用以及作为山水画创作主体的画家的审美心态、生活实践和艺术素养以及画家如何获得创作的自由等一系列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问题,从哲学的高度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处在明末清初绘画领域复古主义盛行、“以古为法”的理论与以模仿为能事的绘画活动铺天盖地的沉闷的大环境中,石涛响亮地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口号,宣布“我自用我法”。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明确地提出了"借古以开今",树起了一面现实主义的、坚持创新的大旗,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所以,齐白石大师说他是“删去临摹手一双”。
《苦瓜和尚画语录》全书共十八章。
《一画章》是全书的总纲。在这一章,石涛提出了他的“一画”论,他认为绘画艺术与绘画原理、绘画技法均源自于生活、源自于实践,从哲学的高度阐明了为什么要坚持创新、为什么要坚持“搜尽奇峰打草稿”,为什么要提倡“我自用我法”。
《一画章》开头便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当天地处于混沌(太朴)状态的时候,是没有法的。而太朴一散,天地万物的形态明晰起来,各自运行起来,就有了规律,有了法。法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存在于一画与一画的变化之中。一画是万物之本,万象之根,它不仅表现于大自然的变化万千,也表现于人工的机灵巧妙。我之所以创立“一画”之法,就是要阐述法是怎样从“无”中生出,又是怎样以一画之法而贯通世间众法的。
石涛关于“一画”的论述,显然是从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表述中得到启示。绘画,是一种造型艺术,其最基本的手段和方式,是线条,即石涛所说的“一画”。“一画”看上去很简单,但它充满生命活力,贯通宇宙(自然)——人生——艺术,能把天地万物的形象、内涵和作画者的感情与认知都表达于画面之上。所以,石涛反复强调:熟练地掌握“一画”这根造型的线,是山水画家的基本功。
《了法章》,深入地阐述了绘画创作中法则与自由的关系。指出:法则反映的是乾坤旋转的规律,是在创作实践中产生的,是应该遵守的。但人不能被既有之法所“障”,要在遵从法则的同时,不断深化对于乾坤旋转规律的认识,从而不断创新法则,获得创作的自由。
《变化章》,指出泥古模仿束缚了画家的认知能力,即使模仿到了“逼似”的程度,也不过是“食某家残羮”而失去了自我。石涛从“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于我也”的高度,提出:“有法必有化”;“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石涛《云山图》·故宫博物院藏
《尊受章》中所说的“受”是指人对于外界的感知与观察活动;“识”则是指在感知与观察之后的思考与得到的认识。他认为:“受”先于“识”。如果在接受了别人的“识”之后自己再去“受”,那就不是真正的“受”。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高度,石涛强调画家应该多“受”,应该珍惜并努力运用从自己的“受”中所获得的“识”:
《山川章》:强调画理与笔墨技法并重,画出山川自然的“质”与“饰”;画家的创作与审美活动,应该与客体交融合一,达到“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通而迹化”的境界;
《远尘》、《脱俗》、《兼字》、《资任》等四章的论述,主要是围绕着画家展开。《远尘章》说:“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成为计较利害得失的“局隘人”。“局隘人”在创作时,患得患失,不能进入自由放松的状态,也就不可能实现主体与客体的互相交融;《脱俗章》说:愚昧是由于不明事理,俗气是由于趣味低级。画家应该通达明哲,知变知化,处事自然,心灵虚静;《兼字章》说: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的本质是相通的。画家的思想境界必须开阔,笔墨技法必须娴熟,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表现天地万物的高超能力。
石涛《山水图》·故宫博物院藏
《资任章》是全书的最后一章,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作为画家,必须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洞察天地造化的奥秘,把握山川内在的本质,不沉溺于一山一水的描绘,不满足于笔墨技巧的把握,不汲汲于模仿古今名家,不追逐虚名,要始终紧紧抓住绘画创作中最本质的东西。
石涛的画作,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是石涛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此桂林艺术节到来之际,我们应该隆重地纪念同乡石涛,承担起深入研究与传承、弘扬、创新的历史责任。
八大山人与石涛合作《兰竹图》·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牛建农,河南唐河县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员。著有长篇传记文学《中国画圣石涛》《大略雄才周子昆》,长篇报告文学《在龙脊上起飞》(与人合作)等。《在龙脊上起飞》获第三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现居桂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