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卖保险的 面对“卖保险的”,你现在还讨厌他吗

本站作者 2023-11-02 21:44:00

讨厌卖保险的

黑化的保险

今天想聊聊一个在国内特别“拧巴”的行业。

什么呢?

保险。

前两天,最新的全球500强企业公布了,其中保险公司一共有55家,占比超过了10%,可以说,保险行业是目前全球最大,以及最赚钱行业之一,那么按理来说,它提供的产品,它提供的就业岗位,它的从业者,应该是市场上非常需要,非常受欢迎的。

但是,保险在国内的口碑一直都不怎么好。

很多人一听到“卖保险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抗拒感,甚至会觉得保险就是骗人的,卖保险的这些人都是在搞传销。

前两天我就在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26岁,我离开铁饭碗去卖保险》,说的是一个叫“吴玉清”的保险代理人,也就是俗称的“卖保险的”,她从外资银行转行进入保险行业,遇到的就是这种数不尽的拒绝和冷眼相待。

父母无法接受,亲友掐断通话,甚至连曾经信任自己的客户,只要一提到保险,他们也都开始用冷漠和抗拒的态度来回应她。

为什么会这样?

保险,明明是一个好东西,对吧?不然就不会催生出那么大的一个行业。

但为什么在国内大家都对它很排斥呢?

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财富积累期的保险意识缺乏。

什么叫“财富积累期的保险意识缺乏”?

理财知识里有一个经典的“水库模型”。

就是你想象自己有一个水库:

水库中的水就是自己的存款,而你每月的收入就好比是每个月往这个水库里倒一桶水。

这个水库底部有一个洞,会不断的往外流水,这个就是你的日常消费,当收入大于消费,你水库中的水就会越来越多。

如果你家的水不够了,你就需要去别人家的水池里借一点过来,这个就是负债。

而所谓投资,就是你花钱去其他地方“打井”,把打出来的水引入到自己的水库中,当然这个就伴随着风险,因为可能打不出水。

好,那保险是什么?

保险就是你这个水库的水坝,它的质量好不好,风一吹会不会倒?如果质量不好,被人踢了一脚就碎了,那你水库里的水就一下子全没了。

所以,我们需要花钱加固水坝,让它变得更结实,更能够经受得住各种风险。

但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就是如果你水库中的水还不多的时候,你愿不愿意花钱去加固水坝?

这就不一定了,对吧?

因为反正没多少,倒了就倒了,大不了重新砌,再说风险又不是一定会来,我没那么倒霉,而加固的费用每个月都要出,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会影响到我蓄水啊,如果没有遇到风险,那我这钱不是白花了嘛,还不如存起来,先让我水库中的水变多了再说,蓄水是我目前更加重要的任务。

所以,保险是什么?

保险是用来对冲人生中的各种风险的,而每个人对“风险的定价”是不同的,这取决于我们已经拥有了多少东西。

回看过去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包含农村地区)从2001的6823.97元,增长到了2020年的43833.76元。

虽然增长的很快,但哪怕是2020年,总值依然为美国同期的1/8(2020年美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2997美元,折算成人民币为34.3万人民币),国民整体的财务状况和发达国家比起来并不富裕,我们还处在一个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

特别是在2010年以前,在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足2万元的时候,对每年动辄几千甚至上万元的保费,而且花了还不一定用得到的,大多数人当然会心生芥蒂,这点钱我买吃的喝的不好吗?存起来买房子不香吗?我每年给你那么多钱,到头来可能什么都拿不到,这不是和骗子一样吗?

所以,这是第一个原因,钱少的时候,我们的保险需求并不高。

第二,保险行业早期多以产品销售为导向

什么叫“以产品销售为导向”?

就是他们是站在“如何把产品卖给我们”的角度上在和我们交流的。

产品就是这个产品,公司定下的,业绩就是这个业绩,公司规定的,剩下的就是大家各显神通,看谁能签回更多的保单。

所以,他们的销售策略自然就是:制造客户的焦虑感,然后抬高自己的产品,贬低同行的产品,最后通过一些成交技巧,让你签单。

面对这种话术,我们当然会很反感,因为他并没有完全站在我们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啊,用肉眼都能看的出来,他只是想把产品卖给我们来赚钱,他只是想完成自己的业绩,技巧用得越多,我们越烦,对吧?所以我们称他们为“卖保险的”。

而他们为了提高“转化率”,就得不停的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成交话术,每天都要给自己打气加油,即时面对千百次的拒绝,也要无所畏惧…这就会让我们联想到,搞传销的好像也是这一套。

好,这是第二个原因,“以产品销售为导向”的业务方式,让很多人产生了抵触心理。

新的变化

但,这些现象,在这近几年开始有了明显的改变...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买保险的人忽然多了起来?对保险的态度好像也越来越友好,甚至很多人会去主动寻找并购买保险?

为什么会这样?

刚才提到的那位,在转行之后处处碰壁,被亲友们掐断电话的“吴玉清”,近几年的业务也越做越顺,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找她买保险,这又是为什么?

很简单啊,因为现在人们的钱变多了嘛。

当水库中的水变多了,那么修缮水坝的意愿就变强了,因为我们怕好不容易蓄起来的水,会因为某个突如其来的意外而全撒了。

我们再来看一张图,这是从2001年到2020年,这20年整个保险行业保费规模的变化,从原来的2109亿元增长到了45257亿元。

你可以看到,这和刚才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是高度相关的。

是因为人们财富的增加,导致了他们保险意识的觉醒,钱越多的人,就越需要保险。

另外,中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互联网保险的普及,以及2020年的疫情,又进一步加速了这种需求的增长。

但是,随之而来的新问题又出现了。

那就是供给端,也就是保险产品开始变得越来越多,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互助型保险…

这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就非常不友好了,因为这些保险产品在外行人看来都长得差不多,每个产品的条款又贼长,想要甄别其中的好坏优劣,比较成本和试错成本都是非常高的。

因此,现在人们的问题从“要不要买”变成了“该买什么”。

而我们又不愿意听“卖保险”的,对吧?因为他们说的话,背后是利益驱动的。

那怎么办?

产销分离

我们不喜欢“卖保险”的,因为他背后有利益驱动,但我们又想要“买保险”,需要专业的知识来帮助我们甄别优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

因此,“产销分离”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所谓产销分离,就是让“产品”与“销售”解绑,保险代理人不仅可以卖A公司的产品,也可以卖B公司的产品,都可以获得相应的佣金,那么最终卖哪个给客户,就不取决与“我能卖什么”,而是取决于“客户需要什么”,业务模式从“产品导向”变成了“需求导向”。

这就能让保险代理人,真正的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基于他个人的实际情况,分析市场上的各种产品,然后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中挑选出一个最适合的推荐给客户。

这时,他就不是“卖保险”的了,而是一个“保险顾问”,他不再是“保险产品的代理人”,而是“客户的代理人”。

2020年12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明确了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的定位、筛选标准、以及相关政策等等,标志着保险行业正式进入了“产销分离”的新模式,从行业规则上,让保险代理人站到了我们客户的同一边。

好,有了制度的保障,保险代理人和客户之间就有了信任的基础。(当然,这个信任建立的过程还需要一段时间,那么多年的刻板印象不可能一朝改变的)

现在,还剩下最后一个问题。

那就是如何更高效地为客户找到适合的产品,总不见得让保险代理人自己去所有保险公司,把所有产品都拿回来研究一遍吧?

而且,去了某家公司,免不得要在客户面前为这家公司说好话,这立场又如何能做到客观中立呢?

于是,类似于「i云保」这样平台应运而生,它们一头连接着保险公司,集合了市面上几乎所有头部保险公司的核心产品,并把业务流程统统搬到了线上;一头连接着代理人,利用技术,协助代理人更快地找到适合用户的产品;而且,这类平台还有完善的客户管理系统,展业辅助系统等等,能帮助独立代理人更好的找到新客户,服务老客户。

制度调整+技术赋能,才能让保险代理人真正的做到不依附于任何保险公司而独立运作。

比如刚才提到的那位“吴玉清”,在制度落地前的2年,就已经开始用类似“独立代理人”的方式,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去为他们寻找适合的保险产品了,并结合「i云保」的技术和支持,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

所以,用户们才能如此喜欢和信赖她。

不仅是因为她个人的努力,和坚韧,而是她先行一步,走到了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才让她的业务越做越轻松,并最终在2020年,实现了百万年薪。

是“需求觉醒+产销分离+技术赋能+个人努力”,导致了吴玉清的成功。

未来这个行业里的“吴玉清”会越来越多,未来这个行业里的“产品组合”会越来越个性化,未来这个行业里的“从业者”也会越来越被我们喜欢。

而这,也正是中国保险业未来该有的样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