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无耻的人的说说 历史上最无耻的事是什么

本站作者 2023-11-15 11:08:00

说无耻的人的说说

原创 团队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历史提问

你见过最无耻的事是什么?

答:要论最值得一说的“最无耻的事”,当属煌煌史册里的相关典故。比如下面几桩各个朝代“各有各的无耻”的事儿,都有多少回味警示在其中。

一、“坚贞不屈”太学生

论“无耻”的事儿,首先就得说说宋朝一群“优秀学子”:北宋太学生们。

北宋出名的“重文轻武”,“文”里最为看重的,就有太学生。北宋太学生号称“天子门生”,不但地位高前途好,待遇更是极好:每个太学生的食宿都由朝廷负担,且每人每月还发1300文“添厨钱”。日常饮食也是非常丰盛,号称“日饮供膳,为礼甚丰”。而且“库书有官,治疾有医”,从吃住到医疗“朝廷全包”。就连太学生们日常吃的馒头,都是出名昂贵味美的“太学馒头”。以宋神宗的话说,这真是“以此养士,可无愧矣。”

大宋对待他们,那真是好到家。

待到汴京城沦陷,惨烈的靖康之耻上演,这些平日享尽优厚待遇的“大宋学子”们,是不是该勇赴国难了?其实,由于北宋末年腐败到家,作为“天子之学”的太学,也是跟着腐化,所谓“天子门生”的太学生,选拔时都是权钱开路,什么阿猫阿狗都收。早就是藏污纳垢的地方。金兵围城时,太学生们一个个还跟着激动一把,等着汴京城破,瞧着如狼似虎的敌兵,“天子门生”们也是一个个现了形。

以《三朝北盟会要》记载,当对太学生“国恩深重”的北宋君臣们,统统被金人抓了俘虏后。上百名太学生就撒腿跑来“求生附势”。为了表达忠心,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好孩子”一个个都争相提笔写字画画,把自己家乡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连写带画讲了个清清楚楚,直接给金军接下来南侵提供参考。这“积极性”,比起个别出国后就“大呼X国空气香甜”的“恨国党们”,脸皮都是厚的多。

如此“积极”,以至于作为“主子”的金人,都深感辣眼睛。“觉其无能苟贱,复退六十余人。”这种无耻到家的白眼狼,好用归好用,可“苟贱”也是真。

二、“爱护英雄”大宋朝

南宋抗金名将里,刘锜公认比较幸运的一位,将门出身的他,曾与大英雄岳飞前后脚痛击金兀术。打得金军一度看见他的战旗就仓皇逃窜。而在岳飞蒙冤韩世忠归隐后,同样战功卓著的他却依然深受南宋王朝器重。成了《绍兴和议》后的“宋金和平”年月里,宋军里硕果仅存的抗金名将之一。

而当1161年,金主完颜亮悍然撕毁《绍兴和议》大举南侵,文恬武嬉多年的南宋一片稀里哗啦时,六十三岁的刘琦却再次挺身而出,重病缠身的他,将妻儿都接到瓜州前线,摆出与战事共存亡的架势,迅速稳住了一溃千里的败局。扬州皂角林大战,面对“年轻一代”的金军强敌。刘琦冷静部署阻击,一气力挫金军精锐,取得了“皂角林大捷”,上演了“你大爷还是你大爷”的经典一幕。

也正是凭着刘琦等英雄们的浴血奋战,这场金军动用了六十万人规模的南侵,才最终草草收场。劳苦功高的刘琦却积劳成疾,病倒在建康城都亭驿里,正安心养病的他哪里想到,一幕无耻的丑剧又在上演。

眼看着前线形势刚好些,怂惯了的南宋王朝,又习惯性启动“议和”戏码,著名的“主和派”大臣汤思退急火火赶到建康,先忙活着安顿金国使者的食宿。为了让“金国大爷”吃得住得满意,汤思退就打起了都亭驿的主意:听说那都亭驿环境好住得舒适,就让“金国大爷”住哪里嘛!刘锜在养病?那就赶紧搬嘛!

为国浴血奋战的老军人,明明重病缠身,却还要给远道而来的“敌国使者”腾房子。这,就是南宋“习以为常”的无耻操作。

饶是如此,老实人刘锜也忍了,他撑着老迈病体搬出了都亭驿,住进了汤思退为他安排的“新馆驿”。却没想到,这竟是个环境恶劣破败的宅院,院子里不但没人打扫,还“粪壤堆积”。如此羞辱,刘锜,这位一辈子没在战场上倒下的铁汉再也撑不住了。他悲愤吐血数升,不久后郁郁而终……

为什么“富庶”且“名将如云”的大宋,三百年里动不动就跪?可以看看刘锜等英雄们的流血又流泪。一个刻薄对待自家英雄成习惯的王朝,无论哪个时代,都注定直不起腰杆。

三、“仗义执言”杨四知

万历十年(1582),缔造明王朝再度中兴的改革家张居正溘然长逝,“亲政”的万历皇帝,随后开始了对张居正的清算。各路言官御史们也像闻着了味儿一样,纷纷开始跟风帮骂。变着花样痛骂张居正。如此“热闹”景象,把万历皇帝本人也吃了一吓:“在前权奸结党行私,而科道官寂无一言,及罪人斥逐,却纷纷攻击不已”。潜台词就是:大明朝的言官,原来这么不要脸啊。

而在这些“不要脸”的言官里,当时表现最积极的,就是御史杨四知。

其实,这位杨四知御史,早年就是靠攀附张居正“发达”的,这时张居正人走茶凉,他“反咬”起来也十分有才。一口就“咬”住张居正的“私生活问题”。其奏折也是写得天雷滚滚:一会说张居正出行的时候每走五步就要凿一口井。一会又说张居正家有三百多架银火盆。张居正的儿子们各个败家子加心理变态,每天都要打碎几十只玉碗。对这“神文”,《万历野获编》作者沈德符也一声辛辣嘲讽:“此孰从而见之?”内容严重不靠谱!

后世许多“专家”钩沉的,关于张居正的“黑料”,好些都来自杨四知这“无耻”加“不靠谱”的奏疏。

但可笑的是,虽然万历皇帝也知道这类言官不靠谱,但用起来,却还是“力捧”。一顿胡说八道后的杨四知,这以后出任多地巡抚要职,混得风生水起。有这带头作用,明末的言官们,自然也是堕落无极限。哪里还管什么国家大事,就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存在感。以明末抗清英雄卢象升的话说,这帮人“不问难易,不顾生死”,就是群败事的嘴炮。

甚至只耍嘴炮的言官,到明末都成了“好言官”。更多的言官,却是嘴里唱着高调,其实“生财有道”:崇祯年间,每当有地方官进京,言官们就奔走相告,号称“开市”。甚至一群言官们拿着弹劾奏章,跑到进京官员的住处敲门,直接狮子大开口勒索。好些“苦主”吓得变卖家当换钱“喂饱”他们。

曾是明王朝“防腐剂”的言官,就这么变成晚明的“堕落代表”,拽着风雨飘摇的大明朝,一道走向沉沦。

四、“勤俭节约”西太后

1900年“庚子国难”,北京沦入八国联军的铁蹄下,“中国带着首都被外敌占领的耻辱进入了20世纪。”权倾天下的“西太后”慈禧也仓皇逃往西安。经历了这么一场劫难,这“老太后”也似乎觉悟了些。以她本人叹息说:“向来在京膳费何止数倍,今可谓省用”——既然是在逃难,那就“节俭”一些吧。

可问题是,她真“省用”了吗?

就以当时慈禧一行人逃出北京,进入山西时的情况来说。当时的山西,正经历着“赤地千里”的旱灾。那慈禧的到来,有没有给当地百姓带来“恩典”?慈禧到达侯马镇时,一顿饭就吃了108道菜。另外还要给慈禧随行人员建45座公馆。然后慈禧在闻喜县呆了两天,花掉了当地二十万两白银。这些情景,都只是慈禧路上的“寻常花费”。沿途的天镇县知县,就因置办不起慈禧的伙食,悲戚戚服毒自杀……

父母官都给折腾到这地步,何况老百姓?

而慈禧随行的官员兵丁们,那更是走一路抢一路,“沿途肆行抢掠,以至民多逃避,市肆一空”。甚至“兵卒搜刮财物鸡犬不留”。一场庚子国难,不止给慈禧身边的“忠臣良将”们提供了多少发财的机会。山西当地百姓,也把慈禧的这场逃难,愤怒称作“皇灾”。而且这还不止是山西一省的灾。各省供应慈禧“行在”的白银,总数就有五百多万两。山西陕西等省粮价飞涨,“麦子九十六文一斤”,以至于“人相食,待赈者数十万人”。

对这惨状,“省用”的慈禧是不会看的,她在陕西西安的日子里,吃住都极致奢靡,仅陕西一省就花掉一百九十万两白银,单是喂养专门给她“产奶”的奶牛,一个月就要花掉200两银子。这,就是慈禧引以为豪的“省用”。

待到“和议”落墨,慈禧“回銮”,单从西安带走的财物,就装了3000辆车。一路上风风光光,每一处“行在”就要花掉三万多两白银。这一片“喜气”景象,哪里像刚遭了国难浩劫?

这一声“省用”,恐怕是晚清历史上,最无耻的“省用”。给那段落后挨打的痛苦历史,留下了何等刻骨铭心的注解。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朝文社】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