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过节是什么心理

本站作者 2023-11-16 00:56:00

讨厌节假日的说说简短

有一天我在看一档电视节目,中间插播了一条广告,广告内容是一个家庭主妇刚刚起床,清晨的阳光透过大大的落地窗洒进屋里,穿户外是一个小花园,有虫鸣有鸟叫;窗户内一个欧式的整体厨房,甚是干净整洁。重点来了,这时,主妇伸着懒腰走进厨房,从冰箱里取出各种食材,开始准备早餐。最后镜头在主妇与冰箱之间来回切换,画外音是关于幸福的种种定义,似乎有了画面中的这些就是幸福了。

这样的房间,这样的画面好吗?当然是好的,无可厚非。但是我心头一紧,心想,完了!这种房间即使不是私人别墅,也得是一百二十平以上的大三居吧。就凭我现在的收入得奋斗多少年,才能“幸福”!和我一样生活在三四线城市,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无法享受这种幸福的人到底有多少呢?

忘记在哪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幸福的定义越来越被广告所左右”。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样,首先我承认,好的广告确实可以改变我的思维习惯,比如夏天烈日当头,我在街上走路又热又渴特别想喝点凉饮料的时候,首先冲进的脑子里的不是我上一次喝凉饮料时的记忆,而是冰红茶可以瞬间击退猛兽,让人一凉到底的广告画面,于是我此时的想法由想喝一瓶凉饮料改成想喝一瓶冰红茶。是的,我成功的被洗脑了,但我不确定的是这样的洗脑在我生活中还有多少次。

话题说回到过节上面来,昨天是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在中国传统中是乞巧节。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来由于融入了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这一天也被青年男女过成了“中国情人节”。其实节日习俗随着时代不断的变化是很正常的,我完全能接受并赞成节日习俗的变化。可是这一次的变化并不是因为我们勤劳而善良的普通大众想去改变过去的习俗,而是被一心只想赚钱的商家所左右的。

在这一天,原本属于西方情人节的玫瑰花,被商家宣传售卖又被青年男女追捧导致价格翻倍;在这一天,餐馆等位、商场爆满。于是七夕节又变成了消费狂欢日,似乎没有一大捧的玫瑰花,没有高档餐厅的烛光晚宴你就不配有一次浪漫的约会,也将会和这样的节日格格不入,你也就无法融入到商家制造的那场狂欢当中,这个节日也会与你无关。

而我们作为一个在社会中长大的人是很受不了融不进集体中,忍受不了被集体所抛弃的。所以七夕这天融不进集体,让很多人感受到了一种折磨。又有商家看到了这群被折磨的人,于是就又有了各式各样的“单身狗的反击”的活动。比如,电影院里原本不让带宠物进入,但在这场“单身狗的反击”的活动中,观众可以把宠物狗带进去;甚至还有餐饮店喂宠物设置了雅座,你可以带着你的宠物享受一场晚餐。这样单身的人从那个“成双成对”逛街的集体中走进了,于是单身的人似乎又找到了一种归属,又可以发朋友圈炫耀一番了。可是这背后又是商家的推动,换来的是我们放肆的消费。

当然你可以说你喜欢这种消费,喜欢这种热闹,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吧。

七夕当天在逛商场的时候,看到一个显得有些内敛的男孩儿,手里捧着一大束花站在人群中,像是在等着他的女朋友或是他想追求的那个女孩的到来。可是在他脸上我并没有看到什么所谓的幸福,而是焦急、局促和不安。同样作为一个有些内向,不太喜欢招摇的人来说我似乎能明白他的心理,第一次做这种事,又这么招摇,真不如在家一个人玩游戏来的舒服。可是这种事又不能不做,因为电影里和广告里说了,这样才能打动女生,所以只能硬着头皮,被绑架了似得,捧着花跟一个傻子一样去站在人群里了。

或许喜爱热闹的人永远不明白,对于喜爱安静的人来说,嘈杂的环境简直就是一种煎熬。在歌舞伎町、商场餐馆中消费是一种过节,花前月下、就是无不可耐之物?就不是过节吗?是我们要过节,还是商家要过我们?

七夕过去了,接下来该是中秋了。相信大街小巷大小门店早已准备好了宣传文案、促销策略等我们去过节呢。中国的节日这么多,留一两个本来就应该安静的节日,不要去喧嚣,不要去炒作,给喜欢安静的人一个生存空间难道不可以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