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十讲

本站作者 2023-11-17 01:11:00

说一说方言

文/拾荒少女 题图/European languages word cloud

对于社会语言学研究者来说,通常人们用来描述语言的词汇,如方言(dialect),俗语(slang),口音(accent),语言(language)等,它们都有着不同的含义。这里我们一个个来讲。

首先,所谓语言和方言的差别其实是政治性的,我们几乎可以这样说,所有语言都是一种方言,而并不是所有的方言都可以称之为语言,坊间流传甚广的有这样一句话:

Language is a dialect with an army and a navy.

---- Max Weinreich

研究现代意地绪语的领军人物马克思·魏因赖希的意思是,方言和语言的地位之差是由政治军事因素带来的。这样说虽然有点绝对,但是其中的意思还是很有趣的。

下一个问题就比较有意思了: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说一群人说的是同一种语言?这里Van-Heark 在“What is sociolinguistics”里面说得非常到位,我就全段引用在这里:

Linguists (and not just sociolinguists) usually use the criterion of mutual intelligibility to determine whether people are speaking "the same language" or not.

If people from two different places-- say, Hamilton, New Zealand, and Hamilton, Canada-- can understand each other, then they are speaking the same language, and the systematic differences in their speech reflect different dialects, or (regional) subsets of the same language.

上面两段话的信息总结起来有这么两点:

1. 互通性(mutual intelligibility)是评判是否说同一种语言的标准。

2. 如果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用各自的语言可以顺畅沟通,那么这两个或多个地方的人就可以被认定为说的是同一种语言,而他们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可以理解为不同方言之间的差异,或者是同种语言下不同分支之间的差异。

在这个问题之上我们来讨论一个更加messy的问题:浩瀚中国大地上,大家说的是同一种语言吗?(这里的语言,对应上述language的概念)

接触到这个问题还是三年前我在曼彻斯特大学英语系学习的时候。和其他首次听到这个问题的大陆学生一样,我在不假思索地给出了确定答案的同时,疑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但如果我们认真梳理一下各地的方言现状:在以普通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之外,我们还有吴方言(集中在江浙沪以及安徽东部部分地区),赣方言(集中在江西),湘方言(集中在湖南),闽方言(集中在福建,台湾以及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如马来),客家方言(散布于中国南方多个省市以及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如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粤语(集中于广东,关系,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晋方言(集中于山西,河北,河南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徽州话(集中于安徽,但在有些分类中也会被划归到吴方言之下),平话(集中于广西,但在有些分类中也会被划归粤语);还有一些分类还不确定的方言,如潮州话,儋州方言,等。

有人会说,四川话呢?四川话叫做Sichuanese Mandarin. 西南官话,还是官话。

有人还会说,藏语和维语呢?藏语和汉语虽然同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但不属于一个语族,藏语属于藏缅语族(Tibeto- Burman)。而维语属于突厥语系,压根就不是一个大家族内的语言了。题外话,新疆除了维吾尔还有其他的民族和其他的语言。

回到刚刚的问题,互通性(mutual intelligibility),在上述很多方言(比如说吴语,粤语)和普通话之间就无法实现。更有甚者,闽方言内部的几个分支之间,都不太能够实现互通。但为什么粤语和普通话还是被认为是汉语的“分支”(dialect)呢?目前学界给出的较为通行的答案是,首先,这两种方言(我们在上面讲过,所有语言都是方言)在同一个国家内流通;其次,相同或相近的意思用同样的汉字符号书写。

除此之外,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以上各个方言【上古同源】,也是将他们认定为”同一种语言(这里还是指language)“的原因之一(@Chris Xia)

这个问题,@poem 前辈还建议可以这样思考:“汉语目前用的是双字构词法。若将构词的单字称为「构词单位」,那么,各方言的「构词单位」的大部分都在一个共同的集合里。汉语跟周边的其他类似语言的差别,跟「构词单位」集合的共同比例有关。“

在这里,政治上的和社会上的力量促使人们更多地去关注这些方言之间的相同点,而非不同点。从而,也就促成了这种意识,中华儿女说着“同一种”语言的意识。

意识是真是假?或者说是真是假还有关系吗?莱昂纳多在盗梦空间里面就说了,信息和观念的植入,力量是无穷的。而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中,意识形态,偏见,歧视,特权,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而我们的目标就是:更好地去认识它们。

说完了语言(language)和方言(dialect),我们再来说说口音(accent)。口音这个名词常常被门外汉用来描绘一种方言。对于语言学家来说,口音仅仅被用来描述某种方言的音系、语音特征。尽管当我们说到方言的时候,经常讲的就是属于某种方言的那种独特的发音方式和语音语调,但是方言的界限和口音的界限在很多时候并不重叠。

举一个例子,从使用的语法体系和词汇体系来讲,很多人都说普通话(Mandarin Chinese),但是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带一些和他们的籍贯,生活经历,以及社会地位相关的口音。

继【所有语言都是方言】之后,这里再贯彻一个反偏见的常识:每个人说话都是有口音的,不要给【口音】附着上负面的、消极的态度和评价。我们说第二语言有口音也是十分正常、并不丢人的事情,即使是很好的英语口语发音,也是带有口音的,母语者一听便知。

既然说到了人们对口音(accent)这个术语的偏见,就不能不讲到语言学者的避险措施。那就是使用一个具有中性价值的词汇——语言变体(language variety)。和方言这个术语不同的是,语言变体既可以用来描绘方言(从语法体系和词汇体系上的分类),也可以用来描绘方言下属的不同地区的分支(从发音体系来分类),还可以用来描绘社会领域里以性别(gender),年龄(age),种族(ethnicity,不要说race,race是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社会阶层(social-economic class)为衡量标准的分类。

在这里,我们再简单回顾一下第一讲的内容:社会语言学家和其他领域的语言学者的显著不同在于,社会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问题的时候一般以社群为单位。诚然,我们明白每一个个体都独立地学习语言,并且讲语言知识(显性的或隐性的)储存在每一个个体的大脑之中;但是社会语言学家更加看重的是,语言是如何在人际交流,社会活动中被实现,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当人们就要表达的意向进行沟通协商的时候,当人们考虑如何向他人呈现自己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身份的时候,当人们有意或无意地表达对某一个群体的归属感或背离感的时候,也就是社会语言学在悄然运作的时候。

在社会语言学家眼中,少有个体一说。每一个人的每一次表达都在与其他个体或其他群体的沟通协商过程中达成,每一个人的身份都是在不同社会群体交叉叠加中完成。

简单说来,这一个流派的学者大多对语言变体(linguistic variation)感兴趣,在他们眼中,所谓语言变体就是“different ways of saying the same thing”。举个栗子,年轻的一代多喜欢引用网络词汇在他们的日常会话当中。这里讲一个比较好玩的现象,名叫 I was like...

I was like, whatever man; I was like, oh my god!

社会语言学家发现,在【谁说啥】【怎么说】【为什么而说】这些问题上,有着很明确的语言学层面上的和社会层面上的约束,那么这一流派的社会语言学家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其中的规律。研究方法大致如下:

1. 首先,你要找到一个语言社群(speech community);

2. 其次,你要收集数据。因为研究的是日常会话,所以搜集的数据多以访谈的形式(在尽可能自然的谈话过程中,提一些能够激发与研究对象相关方面讨论的问题),调查问卷的形式呈现。

3. 最后,你要分析数据。浩瀚的数据从哪里分析起?其实这个问题从研究的一开始就应该确定下来,你的数据分析将会围绕你要研究的变体(variable)展开。一个基本常识就是,你不可能研究一整个语言,每一次研究充其量只能覆盖一个或者几个语言特征(研究比较多的是语音,比如说r 音;或者语法结构,比如说非裔美国人的语言AAVE会有系动词缺失的现象 he good, she fine)。

把大象装进冰箱的即视感……

有人会问,在我了解这个语言社群之前我怎么能够确定我要研究的对象呢?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你能够开辟一篇新天地,那你应该就可以和拉叔,乔叔之流谈笑风森了。就酱。

本节回顾:

1. Everyone has an accent;

2. Everyone has a dialect;

3. Variation sociolingusitics

下节预告:

Analyzing 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 (2006) by Sali A. Taglimonte, http://books.google.co.uk/books/about/Analysing_Sociolinguistic_Variation.html?id=3_uZWdoBsUkC

William Labov's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the New York City (有关言语社区)

Lesley Milroy's Language and social networks, 1980

Penelope Eckert's Linguistic vari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2000 (有关community of practice, 上一讲提到的实践共同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