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需要也没必要说说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不知为啥,一看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就很烦躁,想试着梳理一下。
可怜 kě lián
①值得怜悯:他刚三岁就死了父母,真是个~的孩子!
②怜悯:对这种一贯做坏事的人,绝不能~他。
③(数量少或质量坏到)不值得一提:少得~ㄧ知识贫乏得~。
可恨 kě hèn
令人痛恨;使人憎恨:他这是明知故犯,你说~不~?
第一个意思,值得怜悯的人一定有让人痛恨憎恶的地方;
第二个意思,烂人一定有让人痛恨憎恶的地方;
第三个意思,数量少到不值一提或人渣到不值一提的人一定有让人痛恨憎恶的地方。
我的值得与不值得
大体看来,可怜有两个对立的立场,一个是值得怜悯,一个是不值得怜悯。那么问题的关键来了——值得与不值得是如何在事态变化中有一个模糊又清晰的标准的。
以我自己为例,日常生活中,我是凭借自身的认知和关注的大V、媒体、自媒体的进一步剖析来品评别人和他事,之后再看看下面的评论,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心满意足,有相反观点的,默默吐槽几下,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事后,留个大概的印象。总之,难以获得真相,还缺乏发掘真相的主动性,懒而且怕不自在。
这样的行为,加上一种虽不同但平等的思想,再加上真实信息的难以获得,使我很少去评论,但有时候沉默是不好的,这时就需要有一个模糊又清晰的标准来指导行为。这个标准应当是清晰的,因为底线在那里,又应该是模糊的,因为立场在变化,事态在变化,一切都在变化。
下次再写,卡住了。。。提一些问题,回答的过程整理一哈思路。
会不会是因为评判他人,不费心力
还是因为,值得怜悯的是不可抗力加持?
不值得怜悯的是自作自受,自作自受这个词,也是槽点满满。
自作也是分程度的,有没有试过头发被人剪了就要砍头,有没有充分了解到环境的危险性,有没有听到过事后诸葛亮的嘲讽,有没有发现自己手无寸铁没有隐私,有没有被侵犯时反抗而被进一步伤害的,有没有因为信任而被伤害的,有没有因为。
不分程度,没有前提,不谈背景,又哪有自作自受。
为什么要评判他人,为了构建更和谐的社会以及更适合社会的自己么?
还是不断给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加上边界。还是怕,在趋利避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