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期望的说说(如何从心理学角度理解「期望效应」,有哪些有趣的例子)

本站作者 2023-11-22 10:19:00

心中有期望的说说

期待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2018年10.25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此悲剧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漠视规则。

到站下车,如果错过站了那就下一站,耽误时间也是自己应当承受的后果。这似乎是幼儿园小朋友就应该明白的常识,但是很多成人却置若罔闻……

比如我们中国特色的过马路现象,可以完全无视红灯;或者在高速路上闲庭信步……或者开车的时候打手机,醉驾、疲劳驾驶……

你如果问这些人,你真的不想活了吗?他们的答案肯定不是。但是如果你告诉他们现在他们闯红灯或者醉驾的风险有多高时,他们很可能会认为自己会是侥幸的那一个。

这就是很多人通常的思维方式:可以完全无视概念,漠视规则,总觉得只要事情没有发生,就永远不会来。

作为一个公交车司机,全车人的性命都交到了你手上,这既是基于专业分工的需要,更基于一种信任。所以,这位司机他已经不能单纯代表他自己,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需要有敬业的精神。

然而,很遗憾,很多人缺少这份专业的责任意识。

现在连出个门坐个车我们不敢相信司机能够安全地驾驶,买个菜不敢相信别人会给自己没用化肥农药的蔬菜,而打个疫苗都得担心打了假疫苗……这种社会的生活成本是极高的,高到大家每天都如履薄冰,不知道那个陷阱就会让自己跌入万丈深渊。

所以,我们必须呼吁责任意识的回归,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敬业精神。要对得起手上这份工作,用专业的态度去对待,用敬畏的心情来履责,尤其当你的手上握着别人的生命时。

而对于享受别人专业服务的我们,也需要对他人的工作多一份尊重与理解,理解别人的不容易,对他人的专业服务心存一份感恩,在没有更多的证据之前学会信任,因为信任是激发他人善意最好的催化剂。

正如马斯洛在自我实现的预言中说的,相信和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让一个人变得更好。心理学把这个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期待效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