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与无的说说(辩证看待“有”与“无)
今天我们要理解“有”与“无”的关系
一、先讲一个故事
有三个和尚要出门化缘,出门前师傅知道这天将有大雨,并分别给他们东西,一个给了一把伞、一个给了一根柺杖、一个什么也没给。晚上三个和尚回来后是三个不同结果:
有伞的因雨大,全身湿透;有拐杖的因指望拐杖,脚踏不实而扭了脚;什么都没有的既没淋到雨,又没受伤,他因为没伞,躲在人家的屋檐下避雨,又因为没拐杖,所以他走路踏实缓慢。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说明了有时候的“有”,不一定是好事,它会使人产生依赖感,失去进取心,一旦遇到危机就会茫然,没有方向,甚至堕落。有时候的“无”也不一定是坏事,它会使人励志,不畏艰难,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在困难面前知道怎样面对,能吃苦耐劳。同时这些故事也提醒了我们在条件好时要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处在困境时不要泄气。其实遭遇困难,往往是鲜花盛开的前奏。不是吗?
二、折射现实
现代社会中,我们耗费一生,总在追求各种“有”,并且从不知足。五月天的歌曲《干杯》有句歌词:“这些年,买了“四轮”,买了手表,买了单眼,却发现追不到的,停不了的,还是那些。”
从“房子”到“车子”到“票子”,从无到追有,几十年的光阴,却一直在为这“有”上而奔波,而这种“有”的快乐却从未超越爱与心灵平和等带给我们的美好。而我们为什么还拼命去追逐这种那些过多的“有”?基本的“有”是为了实现基本的“无”,过多的“有”会得到过多“无”。此时,“有”反而是为了转化为“无”。
但是,有时候,“无”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有”。当我们无病无灾,无欲无求,心灵上的有一种宁静平和心态的幸福的追求,就是一种“有”。病痛、焦虑,难过在这里,“有”与“无”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转化。无论“有”“无”,我的理解,这个世界因有爱而更美好,人与人之间因有爱而彼此珍惜、信任,而后得以幸福,要学会在“有”与“无”中把握,这个度非常重要。。
庚子年初,疾病与灾难蔓延全球,所有人都在祈祷,我们需要一个平安和谐的环境。我希望这一年过得快一点再快一点,让人世间所有痛苦与恐惧,早点风消云散,因为我们需要一个温暖的家和一颗平和的心。我始终相信,在这现实中灾难与病痛的“无”,最后一定会转化为世界太平的“有”和人们心灵上平和的“有”。
三、从中国古代哲学的“无为之用”思想看“有与无”关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最早用“道”解释人与世间万物、自然宇宙的关系,教导我们在面对大自然及世间万物时,都应存有敬畏之心。
《大学》:“诚意正心,修齐治平”。
在微观层面,老子认为,人类应该崇尚自然、效法自然、顺应自然,让我们身、心、气、精、神合于自然之道,并得到自然之道的滋养,让心、身、行为都回归到合乎自然的清净无为的状态,最终到达“德”的层次。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政治”、“政法”、“政术”等治国方面,统治者应该“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私取天下”,这样才能“其鬼不神”,后达到规劝统治者不能肆意妄为,忽视民本。所以,“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关系。
我曾无数次思考,我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是无欲无求,游迹江湖?是站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浇灌心灵?是从政治理,服务百姓?我一直在摸索,一直在砥砺前行,不管我做什么,我会磨练“有无”心境,拿捏好“有无”辩证之度,我也始终会坚持在万事万物中寻求真理与人生意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